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043)
- 作品数:56 被引量:991H指数:17
- 相关作者:文军吴越菲沈东王谦何威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红河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共性构筑被引量:15
- 2015年
- 在关于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困境的探讨中,大多学者或着重考察国家权力渗透对社区的过度干预,或倾向于分析社区中的利益分化,而较少注意到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社区的关系网络、社区认同与社区道德等正在发生变化,最终呈现为城市社区的公共性危机。在此意义上,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核心在于构筑一种新的社区公共性。一方面,城市社区中的维权/抗争行为是从"私"开拓"公"的一个契机,往往会从自身利益的维护发展到对于公共权益和社会利益的追寻;另一方面,专业性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嵌入性发展,可以有效地动员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中,进而强化其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 黄锐
- 关键词:公共性
- 从“一体化”向“良性互动”发展:治理结构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演变被引量:4
- 2015年
-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全能型政府"逐步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总体性社会"向利益分化和多元分散型社会转变,国家与社会也从"一体化"向逐步分离且"良性互动"的关系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嵌入和中国社会自身的特质使然,另一方面也在于政府职能改革和国家对社会的培育与保护,使得"现代社会"逐步形成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 文军桂家友
-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关系良性互动全能主义
- 农业转移人口的“选择性市民化”:一项类型学考察被引量:7
- 2016年
- 过去,人们较多地注意到城乡二元结构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转型所造成的人为切割,但忽视了农业转移人口对自身市民化转型的自我切割和选择性。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选择是透视城乡关系互动的最佳微观视角,行动者视角下的市民化实际是一种"选择性市民化"。文章基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选择建构类型框架,整体考察并比较了四种市民化基本类型——内生型市民化、跃升型市民化、观望型市民化以及迫迁型市民化。由此展现了一副与城市化高歌和以往理论预期较不一致的市民化选择图景,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可能带来的问题。
- 吴越菲
- 关键词:市民化
- 身体、话语和权力:“农民工”群体的污名化建构过程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当前存在某种以"污名化"的方式来诠释"农民工"艰难生活与生存状态的倾向,这既不利于"农民工"问题的真正解决,也影响了这一群体主体性与权利意识的形成。污名化及其破解构成了现阶段"农民工"问题的关键。但既有单一维度的污名化分析难以完整地把握农民工群体的污名化建构全貌,也无法为"农民工"污名的消除与该群体生活境遇的改善提供有效借鉴。因此,构建以"身体—话语—权力"为分析中轴的多维分析框架,有助于从不同层面剖析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污名化建构及其维系方式。在此基础上,为有效消解"农民工"的污名提供思路,也为进一步维护其生存与发展权利提供对策建议。
- 文军田珺
- 关键词:农民工身体话语权力
- 在反思中前行: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5
- 2014年
- 作为后发的中国社会工作,无论在理论成熟度还是实践模式的丰富度上都无法与西方已相对成型的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相提并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不仅严重滞后,而且本土性理论建构相当缺失。为此,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必须保持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和实务处置能力,在理论自觉中实现向本土性、独立性、资源共享性社会工作理论的转变。
- 文军
- 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异及其社会后果——基于中国教育统计数据的分析被引量:62
- 2017年
- 过去30年来,中国乡村基础教育发展迅猛,但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状况及其负面效应,始终是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本文主要基于国家教育统计数据,比较了2003年和2013年中国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发展及其差异状况,重点分析了这种差异状况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折射了整个中国社会城乡利益的失衡格局,其负面效应的破解亟待整个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
- 文军顾楚丹
-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公平城乡差异教育资源分配
- 基于社区服务的城市基层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被引量:15
- 2015年
- 当前,可以通过社区服务的发展创新城市基层治理的主体、方式、机制、形态,进而实现基层社会的深度整合。因为社区服务对象向社区常住人口的延伸、服务内涵向社会性服务的扩展以及服务主体的多元形塑、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既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专业服务以及志愿/互助服务,又能够动员居民积极地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中,而且,还能够生产出一种可以整合横向的社会链接与纵向的行政管理的合作网络,并由此来推进城市基层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化、治理方式的双向互动、治理机制的协同合作和治理形态的网络型构。
- 黄锐文军
- 由城入乡:逆城市化的本土实践与理论重构被引量:9
- 2018年
- 当代中国发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逆城市化实践:类型一是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实践形式的"政治动员型逆城市化";类型二是以户籍人口"非转农"为实践形式的"政策准入型逆城市化";类型三是以农民工"离城返乡"为实践形式的"理性选择型逆城市化"。逆城市化的本土实践表明,国家、社会以及个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以不同的姿态介入其中,分别展现出"国家中心""社会转型"以及"个体赋权"的实践逻辑。当代中国的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叛,只是城市化的重要阶段,对主流城市化战略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 沈东
- 关键词:城市化逆城市化政治动员人口迁移
- 流动性视角下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反思被引量:13
- 2018年
- 在全球化社会转型加速的今天,流动性作为转型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正在重塑着人们对当下诸多社会现象的认知。当流动性日渐成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和学术表达时,贫困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社会问题,也在流动性的语境中获得了新的文化释义和价值建构。从流动性视角考察贫困的现代性特征可以发现,贫困的流动性和贫困治理的精准化作为中国转型社会背景下两股截然相反的力量,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共生,正是造成贫困治理中精准扶贫难以精准的深层原因。将贫困治理与贫困的流动性相结合,进而反思当前贫困问题的治理,也许是解决当前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 王谦文军
- 关键词:流动性贫困治理
- 中国基层社会的再认识
- 2014年
- 长期以来,对中国基层社会的考察受到三种社区研究传统的影响。功能主义的社区研究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中心,"满铁调查"传统强调的是对村落性质的考察与分析,而海外人类学的研究则试图从村落中透视"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国家。进入1980年代中后期之后,三种研究传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甚至在研究立场、范式、方法上出现某种融合,形成一种"以村落为中心的方法论"。不过,这些研究或多或少地悬置了国家的自主性,对于还原或揭示中国基层社会的本来面目以及内在的发展规则可能构成限制。
- 黄锐
- 关键词:基层社会功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