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Z505319)

作品数:14 被引量:160H指数:7
相关作者:陆开宏朱津永潘洁慧梁晶晶郑忠明更多>>
相关机构:宁波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微囊藻
  • 5篇藻毒素
  • 4篇铜锈环棱螺
  • 4篇微囊藻毒素
  • 3篇水华
  • 2篇神经网
  • 2篇神经网络
  • 2篇生活史
  • 2篇水生
  • 2篇水生植物
  • 2篇铜绿微囊藻
  • 2篇网络
  • 2篇轮虫
  • 2篇浮游
  • 2篇BP神经
  • 2篇BP神经网
  • 2篇BP神经网络
  • 1篇淡水
  • 1篇淡水浮游动物
  • 1篇典范对应分析

机构

  • 14篇宁波大学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4篇陆开宏
  • 8篇朱津永
  • 4篇潘洁慧
  • 4篇梁晶晶
  • 3篇胡智勇
  • 3篇金春华
  • 3篇张春景
  • 3篇郑忠明
  • 3篇谢丽凤
  • 2篇刘夏松
  • 2篇张克鑫
  • 2篇谢志浩
  • 2篇张双玲
  • 2篇唐学玺
  • 1篇饶利华
  • 1篇王扬才
  • 1篇张亮
  • 1篇白培峰

传媒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宁波大学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海原甲藻对褶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
2008年
采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生命周期中各发育阶段历时以及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使轮虫的胚胎发育和繁殖前期延长,繁殖期、繁殖后期和平均寿命缩短,产卵量和繁殖率降低。轮虫的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低于对照。不同藻浓度下轮虫能够维持一定的种群增长。
谢志浩陆开宏唐学玺
关键词:东海原甲藻褶皱臂尾轮虫生活史种群动态
微囊藻水华对淡水浮游动物轮虫和枝角类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8
2008年
微囊藻是最为常见也是研究最多的水华蓝藻之一。有关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尤其是对枝角类溞属动物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广泛报道。总体而言,产毒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不同浮游动物对这种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关于微囊藻对浮游动物的毒性效应及影响,存在着一些相互冲突的观点并有很多种解释。本文就微囊藻水华对枝角类和轮虫的摄食、生长、繁殖和种间竞争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由此引发的适应性特征进行了概述,旨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朱津永陆开宏潘洁慧
关键词:微囊藻轮虫枝角类毒性效应
富营养水体中2种水生植物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被引量:26
2010年
选取宁波市城区内河2个营养类型水体日湖(中-富营养类型)和卧彩江(重富营养类型),于2008年8~11月,利用MIDI Sherlock MIS系统和其他传统方法,跟踪监测了2个水体内2种常见水生净化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根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季节变化,分析了水体主要水质参数、水体微生物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生植物根际效应显著,不同月份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要显著高于水体环境;植物种类对植物根际微生物影响显著,在日湖水体,狐尾藻根际微生物数量要显著高于喜旱莲子草;在卧彩江,2种植物根际细菌数量无显著差异,放线菌、真菌数量差异显著,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水体环境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调查期间,日湖水温、TN、TP、Chla与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间均无显著相关,仅COD与喜旱莲子草根际细菌数量显著负相关;在卧彩江,TP与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根际放线菌数量显著负相关,其余水质参数与根际微生物数量均无显著相关.植物根际优势菌种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ccus)、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有机物降解微生物为主,环境因素的变化和植物种类的不同也导致了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食酸菌属(Acidovorax)、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等特有菌种的出现.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除日湖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夏、秋两个季节相似性较高外,其余几个处理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在21.60%~51.57%.日湖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夏季高于秋季,而卧彩江中夏季低于秋季;日湖中2种植物之间无论夏秋均无显著差异,而在卧彩江,夏季喜旱莲子草要显著高于粉绿狐尾藻,秋季则完全相反,据此说明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受水�
陆开宏胡智勇梁晶晶朱津永
关键词:富营养水体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藻类水华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以宁波大学校内池塘2009年3—10月间30周的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测模型,探求颤藻生物量与总氮、总磷、透明度等6项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最佳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①BP神经网络模型对颤藻生物量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拟合程度良好,相关系数达到了0.984,说明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于水体中藻类水华的短期预测。②通过对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阐明了宁波大学校内池塘藻类水华的主要驱动因素,并指出控制水体的pH是宁波大学校内池塘藻类水华防治工作的重点。
张克鑫陆开宏朱津永刘夏松谢丽凤
关键词:BP神经网络
应用彗星试验研究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对铜锈环棱螺肝细胞DNA的损伤被引量:4
2010年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3组不同成分的微藻悬浮液中[蓝藻组:只投喂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产毒铜绿微囊藻;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藻液和螺肝组织中的藻毒素浓度。结果表明,藻液中包括藻相和水相的总微囊藻毒素(MCs)浓度分别为:蓝藻组(36.34±4.12)μg·L-1;混合藻组(18.69±2.12)μg·L-1;对照组未检出。在喂食暴露的前6h内,混合藻组和蓝藻组螺肝组织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持续增长,而后出现下降趋势;第12h更换藻液并将微藻浓度调整至初始值后,肝组织中MCs含量又迅速回升。同期螺肝细胞DNA损伤指标彗星尾长(TL)、彗星尾距(TM)和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Tail DNA%)也随螺肝组织中MCs含量发生相应变化,各项DNA损伤指标均在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6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各项指标值有所回落,但第12h更换藻液后,DNA损伤再次加剧。整个实验期间(24h),混合藻组和蓝藻组的DNA损伤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混合藻组均显著高于蓝藻组。说明铜锈环棱螺经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后,其肝组织细胞的DNA受到损伤,且螺肝组织MCs积累越多,DNA损伤越严重。
陆开宏张双玲张春景谢丽凤梁晶晶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DNA损伤彗星试验铜锈环棱螺
2种水生植物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06年
水体污染目前受到广泛的关注,监测和治理污染水体的新方法不断涌现.本文介绍了用植物治理污水的机制;凤眼莲和芦苇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探讨了季节对水生植物污水治理效果的影响及应用水生植物治理污水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饶利华陆开宏
关键词:水生植物
藻类种类和浓度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通过饵料浓度差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金藻、三角褐指藻和巴夫藻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藻类和浓度对中华哲水蚤的摄食有明显的影响。(1)中华哲水蚤对3种饵料藻的摄食存在一饱和浓度,低于饱和浓度,摄食率随着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高于饱和浓度,摄食率呈下降趋势。实验浓度下,中华哲水蚤对金藻、三角褐指藻和巴夫藻的最大摄食率分别为4664、6021cellsml-1和4524cellsml-1。滤水率随着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呈单一性的下降。(2)中华哲水蚤消化酶活性随藻类种类和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藻类和浓度下,昆布多糖酶活性都明显高于麦芽糖酶和纤维二糖酶的活性,而麦芽糖酶活性又稍高于纤维二糖酶的活性。不同藻类喂养条件下,中华哲水蚤3种消化酶的活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巴夫藻喂养时酶活性稍高。
谢志浩唐学玺陆开宏
关键词:食物浓度摄食消化酶活性
湖南镇水库浮游生物及其影响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2006年至2007年间调查了蓝藻(Cyanophyta)暴发水体——湖南镇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研究了其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6种(属),浮游动物73种(属)。单位水体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变化于0.49×106~16.71×106L-1之间,浮游动物则变化于8~3548L-1之间。春、夏季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oroides)水华持续数月,水体表层细胞密度高达2.28×108L-1,进入秋季后其优势逐渐被颤藻属(Oscillatoria)蓝藻取代。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与螺旋鱼腥藻数量、总溶解固形物(TDS)和透明度(SD)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浮游动物演替主要与溶解在水中的微囊藻(Microcystis)毒素(EMC)、营养盐和螺旋鱼腥藻数量相关。由于高水平营养盐的存在,上行效应无法有效限制蓝藻的发生,水华蓝藻以其数量优势改变了水体理化条件,成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潜在因素,而营养盐可能通过主导可食藻类的生长,间接影响浮游动物的动态。将水华蓝藻数量及藻毒素浓度作为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分析,分别提高了对浮游植物、动物群落的解释15.6%和25.8%,说明水华蓝藻和藻毒素的存在对浮游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
陆开宏朱津永王扬才金春华郑忠明胡智勇潘洁慧
关键词:蓝藻水华浮游生物微囊藻毒素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铜锈环棱螺对微囊藻的摄食及其毒素积累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设计了2组室内实验研究铜锈环棱螺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摄食与毒素积累,其中摄食试验分别以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饵投喂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对其清滤率CR(mL·ind-1·h-1)和滤食率FR(cells·ind-1·h-1)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和实验动物密度对铜锈环棱螺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均有显著影响.毒素积累试验分别以单一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铜绿微囊藻+50%四尾栅藻的混合藻液和单一铜绿微囊藻3种处理投喂铜锈环棱螺达15d,用ELISA法检测,得到了微囊藻毒素(MCs)在螺体内的动态变化曲线.试验同时表明,藻毒素在铜锈环棱螺各组织中的分布有显著差异,藻毒素积累量依次为肝脏>鳃>消化道>头足部.
潘洁慧陆开宏
关键词:铜锈环棱螺铜绿微囊藻滤食率藻毒素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组织器官的毒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9年
张春景陆开宏朱津永梁晶晶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鱼类生活史组织病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