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4AA211142)

作品数:11 被引量:214H指数:9
相关作者:邓启云陈立云庄文邓化冰杨益善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农科院院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水稻
  • 5篇育种
  • 5篇杂交
  • 4篇杂交稻
  • 4篇分子标记
  • 4篇分子标记辅助
  • 4篇分子标记辅助...
  • 4篇MAS
  • 4篇标记辅助选择
  • 4篇超级杂交
  • 4篇超级杂交稻
  • 3篇高产
  • 3篇高产育种
  • 3篇超高产
  • 3篇超高产育种
  • 2篇形态学
  • 2篇增产
  • 1篇等基因
  • 1篇等基因系
  • 1篇性状

机构

  • 10篇国家杂交水稻...
  • 10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中南大学
  • 2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2篇邓启云
  • 9篇陈立云
  • 8篇庄文
  • 6篇邓化冰
  • 5篇熊跃东
  • 5篇杨益善
  • 2篇蔡义东
  • 2篇袁隆平
  • 2篇朱校奇
  • 2篇陈春光
  • 2篇武文
  • 1篇刘建丰
  • 1篇石利娟
  • 1篇赵炳然
  • 1篇彭福元
  • 1篇刘国华
  • 1篇彭瑛

传媒

  • 4篇杂交水稻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作物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2005年全...

年份

  • 3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野生稻增产QTL导入明恢63之回交近交系的构建被引量:8
2007年
为探明野生稻增产QTL导入栽培稻后的增产效果,以杂交稻恢复系明恢63为受体和轮回亲本,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为增产QTL yld1.1和yld2.1的供体进行杂交和连续回交,各世代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至BC6F1后自交,得到BC6F2群体,通过分子标记检测,获得分别携带野生稻增产QTL yld1.1,yld2.1及同时携带yld1.1和yld2.1的3套回交近交系.田间试验表明,野生稻增产QTL回交近交系的产量均高于受体,说明将野生稻增产QTL转移至杂交稻恢复系中,能提高其产量水平,且2个QTL的增产效果大于单个QTL的效果.
邓化冰邓启云陈立云杨益善庄文熊跃东
关键词:水稻
野生稻增产QTL导入9311之近等基因系的构建被引量:16
2005年
以超级杂交中稻恢复系9311为受体和轮回亲本,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为增产QTLyld1.1和yld2.1的供体进行杂交和连续回交,各世代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至BC6F1后自交,得到BC6F2群体,通过分子标记检测,获得分别携带野生稻增产QTLyld1.1y、ld2.1及同时携带yld1.1和yld2.1的3套近等基因系。对同时携带yld1.1和yld2.1的近等基因系进行遗传背景分析,发现其与受体9311的遗传组成有93.9%一致。田间试验表明,野生稻增产QTL近等基因系的产量均高于受体,说明将野生稻增产QTL转移至杂交稻恢复系中,能提高其产量水平,且2个QTL的增产效果大于单个QTL的效果。
邓化冰邓启云陈立云杨益善庄文熊跃东
关键词:水稻近等基因系
野生稻高产QTL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展被引量:36
2005年
1995年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合作,在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中鉴定出两个主效高产QTLyld1.1和yld2.1。随后将野生稻高产QTL导入优良晚稻恢复系测64-7及中稻恢复系9311和明恢63中,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田间选择相结合,育成了Q611等携带野生稻高产QTLyld1.1和yld2.1的新恢复系。经测交鉴定,Q611所配组合表现出强大的产量优势,说明野生稻高产QTL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和重要的育种价值,同时也表明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对数量性状进行遗传改良同样具有明显的效果。
杨益善邓启云陈立云邓化冰庄文熊跃东
关键词:育种效果超高产育种
野生稻高产QTL高效表达的光合生理基础被引量:7
2006年
以携带野生稻高产QTL的晚稻新恢复系远恢611所配部分强优势组合为材料,对其部分光合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远恢611系列组合杂种优势强,穗大粒多,库容量大,具有超高产潜力;后期上面3片功能叶宽大、直立、叶面积大,与茎秆夹角小,不披垂;比叶重大而稳定,不早衰;剑叶净光合速率高。库很大且源较足是远恢611系列组合高产的主要生理原因,也可能是野生稻高产QTL高效表达的重要生理基础。
杨益善邓启云陈立云邓化冰庄文熊跃东
关键词:水稻源库关系超高产育种
超级杂交稻模式组合的形态学优势分析被引量:15
2005年
以超级杂交稻模式组合培矮64S/E32为主要材料、以三系高产杂交稻汕优63为对照,对冠层形态性状及其群体动态和光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模式组合具有以下形态学优势:①上3叶叶面积较大,叶片基角、披垂角较小;②上3叶卷叶指数较高,有利于叶片直立和改良群体内部光分布;③晴天,群体下层叶片处于光补偿点之上的时间比对照多7个多小时,有利于延长群体下层叶片的光合功能期;④群体消光系数小,可以容纳较大有效叶面积,理论最适叶面积系数比对照高66.2%。模式组合的优良形态有利于改良群体内部光分布,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增加群体“源”的供应能力。对模式组合的株叶形基础进行了讨论。
邓启云袁隆平蔡义东陈立云
关键词:超级杂交稻
野生稻高产QTL导入晚稻恢复系的增产效果被引量:27
2006年
以含有野生稻高产QTLyld1.1和yld2.1的测交材料(V20A/O.rufipogon∥V20B///V20B////测64-7)为基因供体(作父本),以中熟晚稻恢复系测64-7为受体(作母本),连续回交3代再多代自交,每代采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育成携带野生稻高产QTLyld1.1和yld2.1的籼型晚稻新恢复系远恢611。以远恢611及受体亲本测64-7作父本,分别与21个不同类型的不育系配制21对杂交稻组合,同时以威优46、汕优63、金优207为生产对照,分析了野生稻高产QTL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远恢611系列组合平均理论产量比测64-7系列组合(CK)增产15.5%,21对组合中有17对表现增产,增产组合数约占81.0%;实收产量有16对组合(占76.2%)表现比CK增产,平均增幅7.8%;单位面积颖花量有19对组合(占90.5%)表现比CK增加,平均增幅14.5%;这3项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供试45个组合的理论产量、实收产量、单位面积颖花量进行排名,远恢611系列组合分别有15个、12个和15个进入前20位,其中部分组合显示了超高产潜力。从产量结构来看,穗大粒多是远恢611系列组合最显著的特点,其平均穗总粒数达244.7粒,比CK增加61.3%;穗实粒数平均145.5粒,比CK增加74.0%,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而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相对较低,抗倒性相对较强。说明野生稻高产QTL在新恢复系远恢611及其系列组合中得到了较好的表达,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和重要的育种价值。此外,还对野生稻高产QTL及远恢611进一步利用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杨益善邓启云陈立云邓化冰庄文熊跃东
关键词:增产效果超高产育种
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研究进展被引量:45
2006年
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是实现水稻单产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综述了理想株型的概念、株型构成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国内外株型育种的主要理论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动态理想型的株型观点和水稻动态理想型的主要塑造途径,对水稻动态理想型育种进行了展望。
石利娟邓启云刘国华庄文陈立云
关键词:水稻理想株型育种
超级杂交稻模式株型的光合优势被引量:43
2006年
以三系杂交稻汕优63为对照,比较研究表明,具有超级杂交稻模式株型的培矮64S/E32有以下生理优势:(1)叶面积指数前期较小,中期稳健,后期衰减缓慢、维持较高水平;(2)抽穗后剑叶和倒2叶的比叶重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对照;(3)后期上3叶叶绿素含量衰减缓慢,变化平稳;(4)上3叶单位叶面积气孔数目比对照多19.2%,达极显著;(5)群体光合生产力比对照高,耐低浓度CO2胁迫能力强;(6)抽穗后具有较快的干物质积累速率,与对照相比总干物质积累速度高18.1%,群体生长率高14.6%。对现阶段超级杂交稻育种中的有效“增源”途径进行了讨论。
邓启云袁隆平蔡义东刘建丰赵炳然陈立云
关键词:超级杂交稻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Y58S的特征特性研究初报被引量:11
2007年
Y58S是新选育而成的一个具有广适性的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为了充分了解其特征特性,采取分期播种试验和相关指标测试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培矮64S相比,Y58S在有关农艺性状、抗逆性、开花习性、光合作用特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适合于配制广适性的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有利于提高制种产量。
朱校奇邓启云陈春光彭福元彭瑛庄文武文
关键词:杂交水稻光温敏不育系Y58S广适性
野生稻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动态被引量:11
2006年
从野生稻的种质资源概况、野生稻所具的优良性状、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及其在常规育种、杂交育种、生物技术上应用等方面论述野生稻种资源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并提出应加强对野生稻中优良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促进其在水稻超高产育种、分子育种等方面的应用。
邓化冰邓启云陈立云
关键词:优良性状水稻育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