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025)
- 作品数:8 被引量:106H指数:5
- 相关作者:李刚周慧曾冰苗洪亮周加来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呼伦贝尔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中国土地相对贫乏对区域经济增长阻滞效应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通过构建LPI-LES模型,采用变异系数等分析方法,测度各省区土地相对贫乏指数(LPI),研究土地贫乏对经济增长的阻滞效应。研究结果显示:LPI较高的地区(省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运用Weaver组合指数(LES),可以把中国各省区的土地相对贫乏分为双因素驱动、三因素驱动和四因素驱动等三种类型;通过把土地资源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现土地相对贫乏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形成较强阻滞效应。中国土地相对贫乏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人地矛盾紧张、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有关。
- 李刚
- 关键词:土地资源经济增长
- 论安徽省城市新区建设土地利用效率测度
- 2014年
- 通过构建PCA-SFA模型,运用2003—2011年的相关数据,测度安徽省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结果显示:在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况下,2003—2011年间安徽省城市新区建设土地平均利用效率为0.913 9,说明土地整体利用效率较高;从城市新区建设土地利用效率的动态变化来看,2003—2007年间提升速度较快,而2009—2011较为平缓。在PCA-SFA模型中加入环境因素后,安徽省城市新区建设土地利用效率小于不考虑环境因素时的测度值,说明各城市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说明安徽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力度正在逐渐加大。
- 李刚鲍佳
- 关键词:城市新区
- 城镇化、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中部地区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被引量:27
- 2016年
- 该文以2009-2013年我国中部地区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分别在邻接权重和经济空间权重下,通过引入省际虚拟变量以剔除省际差异的影响后,将城镇化及其他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Morans'I指数检验,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在邻接权重和经济空间权重两种空间关联下,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与空间计量回归模型相比,传统的普通OLS回归由于忽视空间因素的影响,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低估现象;(3)在两种空间关联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区域内溢出效应;(4)消费、投资、政府支出、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消费以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相对不足,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表现为负的溢出效应。
- 周慧
- 关键词:面板数据城镇化经济增长
- 创新驱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5
- 2017年
- 本文基于我国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将创新和城镇化引入经济增长空间扩展模型,在揭示创新产出通过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并控制劳动、资本、土地、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后,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创新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创新驱动命题成立;(2)就全国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而言,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我国省域间存在技术溢出,城镇化的创新效应存在并具有门槛特征,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城镇化水平会影响地区技术的吸收能力,创新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周慧苗洪亮曾冰
-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
- 基于PCA-SFA方法的沿淮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采用PCA-SFA组合方法测算2000-2011年间14个沿淮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按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水平高低将它们划分为低度有效、较为有效和高度有效三种类型,结果表明:虽然沿淮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提升速率也不同,但整体处于较为有效状态。利用stata回归分析可知,影响沿淮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建成区面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年用电量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提高沿淮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实现城市规模扩张与产业发展相互协调,促进沿淮城市健康发展。
- 魏雯艳李刚
-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成分分析随机前沿分析
- 劳动力短缺的多维解析与破解路径被引量:6
- 2014年
- 从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农业部门就业率、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的协调度等多维度分析中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可以发现中国劳动力短缺属于相对短缺,而非绝对短缺。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只能有效地解决劳动力绝对短缺问题,而对相对短缺的效果较小,因此,通过放松计划生育政策来减缓或消除劳动力相对短缺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作用并非最佳选择。解决的措施应该是通过制度创新,利用已经积累起来的人力资本,充分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降低农业部门就业率、提高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的协调度等途径可以及时有效地捕捉到第二次人口红利。
- 李刚
- 关键词:劳动力短缺人口红利人口结构
- 新时代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七大转变被引量:12
- 2018年
- 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发展也快速推进。新时代需要新转变,文章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当前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对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七大转变进行阐释。
- 周加来周慧
-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群城市病城乡融合
- 中国城镇化质量测度与提升路径被引量:20
- 2015年
- 城镇化过程包括"物质"城镇化和"精神"城镇化两个层面。通过构建涵盖两个层面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城镇化质量,结果显示:2003—2013年间,中国城镇化质量总体不高,变动趋势呈现出"V"字型,拐点出现在2010年。其原因在于,2010年以前在城镇化进程中,主要强调"物质"城镇化而忽视了"精神"城镇化建设,导致二者的背离程度逐渐加大;之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文明的不断传播,"精神"城镇化呈加速发展态势,并逐渐缩小了与"物质"城镇化的差距。"物质"城镇化和"精神"城镇化未能同步发展是导致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为了不断地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在加强"物质"城镇化的同时,应大力推进"精神"城镇化。
- 李刚陆贝贝
- 关键词:城镇化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