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2008ZX08004-001)

作品数:10 被引量:82H指数:5
相关作者:邱丽娟陶波蒋凌雪沈晓峰郭兵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大豆
  • 8篇转基因
  • 8篇基因
  • 5篇草甘膦
  • 4篇转基因大豆
  • 3篇农杆菌
  • 2篇受性
  • 2篇土壤
  • 2篇农杆菌介导
  • 2篇作物
  • 2篇耐受
  • 2篇耐受性
  • 2篇抗草甘膦
  • 2篇抗草甘膦转基...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蛋白表达量
  • 1篇顶芽
  • 1篇多酚
  • 1篇多酚氧化

机构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东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南昌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淮海工学院
  • 1篇天津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作者

  • 7篇邱丽娟
  • 5篇陶波
  • 4篇蒋凌雪
  • 3篇李香菊
  • 3篇郭兵福
  • 3篇沈晓峰
  • 2篇崔海兰
  • 2篇金龙国
  • 2篇李脉泉
  • 2篇于惠林
  • 2篇杨鑫浩
  • 1篇于莉莉
  • 1篇关春峰
  • 1篇郑丽红
  • 1篇侯文胜
  • 1篇季静
  • 1篇王罡
  • 1篇宋健
  • 1篇于洋
  • 1篇洪慧龙

传媒

  • 3篇大豆科学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 2篇作物杂志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植物保护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10年
农杆菌介导是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手段。该文从受体基因型及外植体选择、菌株筛选及载体改造、标记基因选用和添加剂应用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对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方法所做的改进,分析了存在问题,展望了近期发展方向。
于洋侯文胜韩天富
关键词:大豆农杆菌介导转基因
耐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在我国种植的可行性
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重组技术为培育耐除草剂作物提供了新的途径,由于转入了耐除草剂基因,使"目标"除草剂对作物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作物原来敏感的除草剂也能够应用于作物田,有选择地杀死杂草而不伤害作物....
李香菊崔海兰于惠林杨鑫浩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草甘膦可行性
EPSPS蛋白在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植株中的表达量测定
随着耐草甘膦大豆的迅速推广,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环境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EPSPS蛋白在大豆中的表达量与草甘膦耐受性息息相关,但转Cp4 EPSPS基因大豆中EPSPS蛋白含量测定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选用转Cp4 E...
于惠林杨鑫浩肖娅风张云发李香菊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草甘膦EPSPSELISA蛋白表达量
草甘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33
2011年
以东北地区黑土为材料,探讨草甘膦对土壤呼吸、土壤可培养菌种群数量、大豆固氮根瘤菌和大豆根腐镰刀菌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甘膦浓度的加大,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增强,土壤中草甘膦含量为1mg.kg-1、10mg.kg-1、100mg.kg-1时,危害系数分别为1.20、0.322、0.076,远小于无危害标准系数20,确定草甘膦对土壤微生物低毒或无实际危害。不同浓度的草甘膦对土壤真菌、放线菌种群数量具有一定影响。土壤可培养菌种群数量随草甘膦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随着草甘膦加入时间的延长,真菌、细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有所恢复,其中放线菌与真菌同细菌相比对草甘膦敏感,土壤细菌对草甘膦具有较强的耐受或降解能力。草甘膦对大豆根瘤菌和大豆根腐镰刀菌有一定影响,对大豆根瘤菌的抑制作用与草甘膦浓度呈正比;低浓度草甘膦对镰刀菌产生激活作用,高浓度草甘膦对镰刀菌具有抑制作用;伴随草甘膦加入时间的延长,其对大豆根瘤菌和大豆根腐镰刀菌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
陶波蒋凌雪沈晓峰栾凤侠邱丽娟
关键词:草甘膦土壤微生物土壤呼吸固氮根瘤菌
农杆菌介导大豆胚尖转化体系的研究
2012年
以大豆"黑农37"胚尖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除草剂基因EPSPS转入大豆,并对转化各培养阶段6-苄氨基腺嘌呤(6-BA)浓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预培养和共培养培养基中加入较高浓度6-BA有利于抗性芽的诱导;1mg/L6-BA和0.2mg/L吲哚丁酸(IBA)配合使用有利于抗性芽的伸长且提高了抗性芽的再生率;将抗性芽添加在1mg/L IBA的培养基中培养7d后转入不加任何激素的培养基中生根快且移栽后成活率高。PCR结果初步证明将EPSPS基因转入到大豆中。
郑丽红季静王罡关春峰王伟王萍
关键词:大豆农杆菌介导6-BA
抗2,4-D巨大芽孢杆菌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2014年
以抗2,4-D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为材料,酶切基因组总DNA和载体p ACYC184;回收1-4 kb范围的外源基因组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后,转入BL21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蓝白斑与氯霉素抗性筛选,采用菌落PCR方法检测连接效率,并对该文库进行质量鉴定。成功构建了巨大芽孢杆菌基因组文库,得到8 900个阳性重组子,平均插入片段长度为2.5 kb,文库约覆盖了B.megaterium菌株基因组的556倍。该文库的建立为选育抗2,4-D转基因大豆的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徐思靓韩潮金龙国邱丽娟陶波
关键词:巨大芽孢杆菌基因组文库转基因大豆
大豆微核心种质对草甘膦的耐受性鉴定被引量:3
2015年
以萌发初期大豆弯曲的子叶节为靶点,利用草甘膦(Roundup)点施鉴定法,分析了221份大豆微核心种质的草甘膦耐受性及其与抗草甘膦转CP4-EPSPS基因大豆AG5601的差异,结果表明,草甘膦对不同大豆种质的抑制程度与点施的草甘膦浓度呈正相关,Roundup稀释浓度为1/1000、1/10000时,草甘膦对大豆生长几乎无影响;Roundup稀释浓度为1/10时,草甘膦显著抑制大豆生长,导致植株死亡;Roundup稀释浓度为1/100时,不同大豆种质对草甘膦耐受性差异显著,并鉴定出对草甘膦具有较好耐受性的种质10份。虽然大豆微核心种质对草甘膦的耐受程度远远低于AG5601,但不同大豆种质对草甘膦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这为利用转基因和杂交转育技术培育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受体或轮回亲本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脉泉化宿南郭兵福刘明宋健陈建港周福来于莉莉陶波邱丽娟
关键词:大豆草甘膦耐受性微核心种质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可培养菌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采用盆栽方法,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AZ04及其亲本非转基因大豆A04为试材,探讨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可培养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生长的15~60 d,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根际土壤真菌种群数量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亲本非转基因大豆;在大豆生长的30~90 d,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非根际土壤真菌种群数量均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亲本非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能够促进非根际土壤中真菌种群的生长。非转基因大豆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在播种30~75 d显著高于转基因大豆,而90 d时转基因大豆根际细菌数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非转基因大豆非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差异在大豆出苗后的整个生长过程无明显规律,在大豆生长的15 d,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相比显著抑制非根际土壤细菌数量(P<0.05),在大豆生长的60和90 d,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相比显著促进非根际土壤细菌生长(P<0.05)。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放线菌数量都有较大波动,在大豆生长的45~90 d,转基因大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非转基因大豆。研究为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陶波蒋凌雪沈晓峰栾凤侠邱丽娟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真菌细菌放线菌
不同大豆品种对触杀型除草剂的耐受性被引量:5
2012年
采用不同浓度除草剂处理大豆叶片,对4个大豆品种的草铵膦和百草枯耐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两种除草剂的耐受性存在明显差异,中豆32对百草枯耐受浓度最高为0.24mg/L;中黄10号次之,为0.18mg/L;东农50和小粒豆最低为0.12mg/L。中豆32对草铵膦耐受浓度最高为6mg/L;吉林小粒豆1号次之,为4mg/L;中黄10号和东农50的耐受浓度均为3mg/L。
郭兵福蒋凌雪李脉泉顾海蓝金龙国邱丽娟
关键词:大豆草铵膦百草枯耐受性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AZ04及其受体亲本非转基因大豆A04为材料,研究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对土壤生态系统及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抗草甘膦转基因与受体亲本非转基因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并且根际土壤酶活性均高于同一时期非根际土壤酶活性。转基因大豆与其受体亲本非转基因大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土壤脲酶活性随时间增长而逐渐增加,大豆出苗后整个生育期大多数时间内转基因大豆根际土壤脲酶活性极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大豆。转基因、非转基因大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过氧化物酶呈现先增长后波动的趋势,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及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陶波蒋凌雪沈晓峰栾凤侠邱丽娟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过氧化物酶脲酶多酚氧化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