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159)

作品数:11 被引量:333H指数:7
相关作者:张平宇李静谭俊涛刘世薇张守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延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三江平原
  • 2篇能源
  • 2篇能源消费
  • 2篇垦区
  • 2篇城市
  • 2篇城镇化
  • 1篇地理集聚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市化
  • 1篇中国能源
  • 1篇中国能源消费
  • 1篇碳排放
  • 1篇碳排放强度
  • 1篇农垦
  • 1篇农垦区
  • 1篇农业
  • 1篇农业产业
  • 1篇资源型
  • 1篇资源型城市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延边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8篇张平宇
  • 6篇李静
  • 4篇谭俊涛
  • 2篇刘世薇
  • 1篇王哲野
  • 1篇李欣
  • 1篇姜会明
  • 1篇程叶青
  • 1篇张守志
  • 1篇刘学伟

传媒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Chines...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4
  • 3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振兴东北”前后区域经济重心格局演变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运用经济重心模型计算东北三省及各省份经济重心和几何中心,从经济重心与几何中心的空间关系、经济重心在经线和纬线方向的移动距离等方面分析东北三省及各省份经济重心变化规律,反映东北三省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东北三省的经济重心位于几何中心西南方的四平市内,经济重心在经线方向的移动距离大于纬线方向,说明东北三省南北向经济差异变化较大;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后趋于稳定,说明区域经济不均衡性在扩大;3个省份内部经济重心偏离几何中心的距离和年际移动距离小于东北三省总的偏离距离和年际移动距离,说明3个省份间的经济差异是造成经济重心移动的主要原因。
谭俊涛张平宇
关键词:经济重心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垦区中心城市选择被引量:4
2014年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垦区是中国耕地规模最大的连片农垦区和第三大区际商品粮供应基地。近年来,随着这一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科学的选择和建设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该区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紧迫任务和现实课题。基于此,应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来计算县级单位与农场间的空间联系强度,界定出各县级单位的腹地范围,明确三江平原垦区的中心城市;以各农垦分局为研究单元,研究各农垦分局的碎化程度;通过明确县级单位拥有农场腹地数目,确定各农垦分局的中心城市;结果发现建三江、虎林、富锦、友谊和密山等宜作为三江平原垦区的中心城市;提出通过壮大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推动场县共建和深化对外合作等措施来推动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进程。
李欣张平宇李静
关键词:城镇化农垦区三江平原
基于协整理论和STIRPAT模型的中国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中国1980-2012年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探讨了城市化对不同能源消费主体的影响,依据1997年以来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省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对东中西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与能源消费量存在长期的因果关系,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能源消费将增加1.814%;生产消费占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第一产业和工业消费所占比重减小,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所占比重增加,城乡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差距越来越小。省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具有正向影响,但其作用强度要显著小于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工业水平等因素,东中西不同区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中部地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强度更大,西部地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产生负向影响,最后从城市化视角对能源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
谭俊涛张平宇李静刘世薇
关键词:能源消费城市化STIRPAT模型
三江平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被引量:2
2014年
运用城市首位律、位序-规模法则、城市中心性分析三江平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从城镇空间分布、城镇空间集聚性和城镇空间联系三方面分析三江平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城镇体系城市首位度不高,大中城市规模相差较小;鸡西市的人口规模大于佳木斯市,但佳木斯的城市中心性强于鸡西;三江平原已经形成了以佳木斯和鸡西为中心的双核结构,但中心城市经济综合水平较弱,对外经济联系不强;以佳木斯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于以鸡西为中心的城镇体系,但城市集聚性小于以鸡西为中心的城镇体系.最后针对三江平原城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谭俊涛张平宇李静
关键词:空间结构三江平原
2001-2010年黑龙江省城市创新能力格局与发展过程被引量:26
2014年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区域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是各国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2001-2010年间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城市创新能力的分布格局和发展过程,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城市之间创新能力绝对差异十分明显,其中哈尔滨市创新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市次之,其他城市创新能力普遍较低;黑龙江省的创新高值区域分布在哈大齐工业走廊;2001-2010年间黑龙江省城市创新能力格局较稳定,但其区域差异和极化程度呈增大趋势。最后,分析了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谭俊涛张平宇李静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被引量:230
2013年
碳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GDP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40%-45%,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层面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实质性转型,更有赖于省区层面节能减排的具体行动。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方法,本文估算了全国30个省区1997-2010年碳排放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讨了中国省级尺度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政府制定差异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1997—2010年,中国能能源消费C02排放总量从4.16 Gt增加到11.29 Gt,年均增长率为7.15%,而同期GDP年均增长率达11.72%,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态势;②1997—2010年,碳排放强度的Moran’sⅠ指数呈波动型增长,说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在省区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有不断增强的态势,同时,碳排放强度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或空间锁定;③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时空格局演变具有重要影响;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走低碳城市化道路,以及实行节能减排省区联动策略是推动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程叶青王哲野张守志叶信岳姜会明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空间自相关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质量测度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垦区城镇是我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人口聚居地,是一种特殊的城镇聚落形态。以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和牡丹江管理局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与垦区城镇区位相邻的普通农区城镇以及东部沿海农业大县作为对比样本,并与全国和黑龙江省城镇化质量平均水平横向比较,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权重法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垦区城镇化质量普遍偏差;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较显著,但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不强,服务业发展均衡性较低,新增服务行业发展速度已经滞后;城镇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较大,消费需求的实现能力相对较小,城镇社会事业建设缺失公共财政保障;城镇形成的历史较短,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足,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
李静张平宇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质量垦区三江平原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Case Study of Northeast China被引量:27
2017年
This paper develops a conceptual model and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measuring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volutionary resilience and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persistence, adap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Nineteen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indicator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iaoning and Jilin provinces had higher economic resilience than Heilongjiang Province. Panjin, Benxi, and Anshan in Liaoning Province were the top three cities, while Shuangyashan and other coal-based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ranked last. Metals-and petroleum-based citie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resilience than coal-based cities. The differences in persistence, adaptability, transformation, and resilience among resource-based cities decreased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ortheast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2003. Forestry-based cities improved the most in terms of resilience, followed by metals-based and multiple-resource cities; however, resilience dropped for coal-based cities, and petroleum-based cities falling the most. The findings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and the way to develop a differentiated approach to improve resilience among resource-based cities.
TAN JuntaoZHANG PingyuLO KevinLI JingLIU Shiwei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市经济概念化煤炭城市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t Environment,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Carbon Emissions from Shopping Trip in Shenyang City, China
2017年
Promoting active travel behavior and decreasing transport-related carbon dioxide(CO_2) emissions have become a priority in many Chinese cities experiencing rapid urban sprawl and greater automobile dependence.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that holistically examine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ravel CO_2 emissions. Using a survey of 1525 shoppers conducted in Shenyang, China, this study estimated shopping-related travel CO_2 emissions and examined how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individual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e to shopping travel behavior and associated CO_2 emissions. We found that, firstly, private car trips generate nearly eight times more carbon emissions than shopping trips using public transport, on average. Seco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with CO_2 emissions per trip, and the highest carbon emissions were clustered in the inner suburbs and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circumferential roads. Third, shopping travel CO_2 emissions per trip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veral built environment features including population density, the quantity of public transport stations, road density, and shop density. They were also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individual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car ownership, employment status, and education level using a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ese empirical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ass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asure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meet carbon mitigation targets.
LI JingLO KevinZHANG PingyuGUO Meng
关键词:建成环境LOGISTIC回归模型公共交通工具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地理集聚格局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根据东北地区各省市的农作物统计数据以及15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地理位置、主营业务等资料,利用区位商、集中系数、生态分布格局理论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的集聚格局以及龙头企业的空间和行业布局特征。结果表明:优势农作物在东北各地市并不是均衡种植的,呈现出不同的集聚态势,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明显。农业龙头企业并没有集中分布在优势农作物生产较为集中的县市,龙头企业在各地市内的分布集聚程度不一,在省会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市区集聚较多。龙头企业行业集聚主要受区域农业资源类型、分布、以及市场需求和政策的影响。
刘世薇张平宇
关键词:农业产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