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60323)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王俊杰吕世杰王明涛侯永霞赵彦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苜蓿
  • 5篇黄花苜蓿
  • 1篇地下茎
  • 1篇形态学
  • 1篇芽库
  • 1篇愈伤
  • 1篇枝芽
  • 1篇生物信息
  • 1篇生物信息学
  • 1篇生物信息学分...
  • 1篇蘖芽
  • 1篇连续放牧
  • 1篇克隆
  • 1篇根颈
  • 1篇放牧
  • 1篇分析方法

机构

  • 5篇内蒙古农业大...

作者

  • 4篇王俊杰
  • 3篇王明涛
  • 3篇吕世杰
  • 2篇侯永霞
  • 2篇赵彦
  • 2篇王丹
  • 1篇云锦凤
  • 1篇陈雪英
  • 1篇王勇

传媒

  • 2篇草地学报
  • 2篇中国草地学报
  • 1篇内蒙古草业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黄花苜蓿个体水平耐牧性的形态学成因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为揭示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耐牧性的形态学成因机制,探索其耐牧型品种选育的新途径。以从耐牧性鉴定中获得的耐牧性强和弱的2组黄花苜蓿个体植株为材料,对其放牧前后的相关形态指标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形态指标与耐牧性强弱的显著性相关程度依次为根颈宽度>根颈入土深度>茎数>株高,对黄花苜蓿耐牧性的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根颈入土深度>根颈宽度>茎数>株高>株丛茎>植株投影盖度。根颈入土深度可单独增强黄花苜蓿的耐牧性,其他性状则通过相互协同作用促进其耐牧性。具有根颈粗大且入土深、单株茎数多且株丛大的黄花苜蓿植株耐牧性强,可作为耐牧育种材料早期选育的形态学指标。
王俊杰吕世杰王明涛王丹巴达拉呼蒋立宏朝克图
关键词:连续放牧黄花苜蓿形态学
野生黄花苜蓿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以呼伦贝尔草原野生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对其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为其下一步转基因试验提供良好的受体。结果表明: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1.5mg.L-1 2,4-D+0.4mg.L-1 6-BA+3%蔗糖+0.7%琼脂,下胚轴和子叶的最佳愈伤诱导率均可达到100%。最佳胚性愈伤形成培养基为MS+0.5mg.L-1 KT+0.1mg.L-1 NAA+2%蔗糖+0.7%琼脂,胚性愈伤形成率为81.5%;最佳分化芽形成培养基为MS+0.25mg.L-1 KT+0.05mg.L-1 NAA+2%蔗糖+0.7%琼脂,分化芽形成率为36.5%。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5mg.L-1 NAA+1.5%蔗糖+0.7%琼脂,生根率为93.3%。愈伤诱导结果显示,供试黄花苜蓿材料个体间组织培养再生性存在较大差异,在同一激素水平上有大约1/3植株的愈伤状态优于其他植株。
侯永霞王俊杰赵彦云锦凤陈雪英
关键词:黄花苜蓿愈伤
黄花苜蓿黄酮醇合成酶基因(MfFLS1)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以呼伦贝尔黄花苜蓿品种为材料,根据黄花苜蓿基因组测序获得的FLS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首次在黄花苜蓿中分离得到了972bp的核苷酸序列,命名为MfFLS1基因。该序列含801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266个氨基酸,主要由Leu(10.53%)、Ser(10.15%)、Lys(7.89%)、Glu(7.52%)、Pro(6.77%)组成。黄花苜蓿MfFLS1蛋白为非分泌蛋白,不具有跨膜区域,具有6个高疏水区,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结构为主。MfFLS1蛋白与蒺藜苜蓿的FLS蛋白亲缘关系最近,与其他植物的FLS蛋白亲缘关系均较远。
王丹王俊杰赵彦
关键词:黄花苜蓿克隆生物信息学
最优序列分析方法在黄花苜蓿耐牧性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在连续高强度放牧压力下,对黄花苜蓿个体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应用最优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优序列评价方法可将单株的耐牧性划分为强中弱三个等级,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5.26%、29.47%和45.26%。同时黄花苜蓿种群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运用实地目测打分法对划分的耐牧性结果进行验证,表明最优序列分析对呼伦贝尔黄花苜蓿单株耐牧性的评价方法是可靠的。
王明涛蒋立宏巴达拉呼吕世杰王俊杰
关键词:黄花苜蓿
黄花苜蓿地下芽库构成及其数量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对来自我国新疆、内蒙古和俄罗斯的34份野生黄花苜蓿地下营养繁殖芽的类型、芽库数量特征及芽库组成结构进行了定株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黄花苜蓿营养繁殖芽在秋季生长旺盛并且已经形成了许多长度不等的短地下茎;二年生黄花苜蓿平均可产生45.13~48.55个芽/株,地下芽库由55.10%~62.86%的地下茎枝芽、36.78%~40.58%的根颈芽和0.26%~4.33%的根蘖芽组成。不同地理种群间芽库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但种群内个体间芽库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
王俊杰王明涛王勇吕世杰侯永霞朝克图
关键词:黄花苜蓿芽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