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026)

作品数:25 被引量:85H指数:5
相关作者:徐国兴谢茂松崔乙李隽李剑冰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眼科研究所福建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5篇视网膜
  • 15篇网膜
  • 11篇细胞
  • 7篇干细胞
  • 5篇视网膜病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血管
  • 4篇视网膜病变
  • 4篇黄斑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 4篇病变
  • 3篇蛋白
  • 3篇血管内皮
  • 3篇血管内皮生长...
  • 3篇色素上皮
  • 3篇上皮

机构

  • 26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福建省眼科研...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作者

  • 24篇徐国兴
  • 3篇谢茂松
  • 2篇崔乙
  • 2篇林雯
  • 2篇黄礼彬
  • 2篇李剑冰
  • 2篇李隽
  • 1篇弓欣
  • 1篇杨江帆
  • 1篇侯泽江
  • 1篇王晓辉
  • 1篇付立成
  • 1篇林琳
  • 1篇宋晓晴
  • 1篇陈鲤敏
  • 1篇黄丽英
  • 1篇许建斌
  • 1篇洪玉
  • 1篇郭健
  • 1篇温倩

传媒

  • 15篇国际眼科杂志
  • 3篇海峡科学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国际眼科纵览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6篇2017
  • 3篇2016
  • 10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现状被引量:12
2015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造成的不可逆盲的严重眼部并发症,而黄斑水肿是导致DR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参与的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与视网膜内外屏障破坏有关,导致了黄斑区的异常增厚水肿。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激光光凝、药物治疗及手术。由于炎症介质是引起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重要因素,因此药物治疗是DME主要的治疗措施之一。本文就DME的相关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蔡蕾徐国兴
关键词:糖尿病黄斑水肿药物治疗
人牙髓干细胞在角膜重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7年
角膜重建是对角膜组织遭受各种外伤、炎症、退行性疾病的影响后,进行角膜结构完整性及角膜功能的手术重建修复。角膜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上百万人的视力损害甚至失明。当前角膜移植是角膜盲的主要治疗措施,然而供体角膜组织的短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治疗后因为移植物受到宿主免疫排斥而造成的治疗失败也不罕见。如今随着组织培养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自体干细胞移植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被人重视,它将有可能取代异体组织移植成为再生医学的重要临床治疗手段。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是一类从人第三磨牙中分离出的成人干细胞,它和角膜细胞共同来源于胚胎外胚层的脑神经鞘。众多研究结果显示牙髓干细胞拥有向角膜细胞分化的潜能,并且不会引起受体的免疫排斥。这些发现显示了牙髓干细胞在眼表重建的相关临床应用中的潜力。本文就hDPSCs的特性及在角膜重建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李隽徐国兴
关键词:角膜人牙髓干细胞
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血管的正常生长是血管组织中促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相互协调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但是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后,就会诱发新生血管的生长。内源性的新生血管抑制因子,是一组机体自身产生的抑制血管生成的负反馈分子,其产生血管抑制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促新生因子与其受体或其下游促增生信号结合,或者自身促进内皮凋亡而实现的。血管新生抑制因子的研究对于防治眼底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本文就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罗琰君徐国兴
关键词:视网膜新生血管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血管抑素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
PIGF在湿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探讨被引量:1
2015年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湿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 AMD)的主要发病机制,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促进新生血管的作用已受到广泛认可,目前针对VEGF不同靶点的药物已广泛运用于治疗n AMD。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是抗VEGF的一个新靶点,与VEGF-A有协同作用,可促进新生血管,刺激内皮细胞迁移增殖,介导免疫炎症反应,且在已成熟血管上无表达,特异性较高。本文就PIGF在n AMD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汪瑞昕徐国兴
关键词:胎盘生长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视网膜保护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富集于骨髓,可跨胚层分化,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BMSC易于分离培养,可高效扩增和表达,具有组织修复能力。由于其具有免疫调节能力,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使BMSC可以作为移植治疗视网膜疾病的种子细胞。本文将对BMSCs的视网膜保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林雯徐国兴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视网膜
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1和p27在兔视网膜中的表达与细胞增生的关系
2015年
背景细胞周期调节不平衡可诱发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研究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及其抑制因子(CKI)对PVR形成过程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病理增生过程中细胞周期的调控对PVR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CKIp21和p27在不同发育阶段正常兔视网膜中的表达规律,探讨p21和p27表达与细胞生长的关系。方法按照兔龄将9只新西兰白兔分为10周龄组、20周龄组和30周龄组,每组3只。实验兔处死后取出双眼分别用于p21和p27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表达的检测。分离视网膜组织,采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不同周龄兔视网膜中p21和p27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0周龄组、20周龄组和30周龄组兔视网膜组织中p21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31±0.063、1.506±0.012和1.585±0.015,p27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81±0.048、1.470±0.012和1.490±0.013,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1:F=9.311,P=0.014;p27:F=12.360,P=0.007),其中10周龄组和30周龄组兔视网膜组织中p21和p27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20周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0周龄组、20周龄组和30周龄组兔视网膜组织中p2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75±O.061、0.089±0.001和0.200±0.007,p27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28±O.019、0.183±0.005和0.576±0.089,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1:F=228.905,P〈0.001;p27:F=148.957,P〈0.001),其中10周龄组和30周龄组兔视网膜组织中p21和p27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20周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兔视网膜中p21与p27间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呈正相关(mRNA:r=0.906,P〈0.01;蛋白:r=0.913,P〈0.01)。结论p21和p27在生长发育期的兔视网膜中表达量升高,随着生长过程变缓其
王晓辉谢茂松陈鲤敏徐国兴
关键词:视网膜增生
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脂多糖活化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背景视网膜小胶质细胞(RMG)的活化在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趋化因子CX3C模体配体1(CX3CL1)参与小胶质细胞稳态的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可通过旁分泌的方式释放可溶性因子,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的生物功能,但其对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途径和靶细胞是否为RMG尚不清楚。目的观察BMSCs对脂多糖(LPS)活化的RMG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探讨CX3CL1/CX3CR1信号通路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视网膜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和振荡分离的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RMG,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中CD11b、Iba1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表达以鉴定培养的RMG。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1mg/ml的LPS液2μl以刺激RMG24h,然后将细胞分为LPS对照组、BMSCs组和CB—BMSCs组,其中BMSCs组将RMG与BMSCs共培养24h,CB—BMSCs组将RMG与中和性抗体封闭CX3CL1的BMSCs共培养24h,未予LPS刺激的RMG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RMG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变化;采用EdU法观察各组RMG的增生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MG吞噬荧光微球后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利用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RMG的迁移细胞数。结果用视网膜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和振荡分离的方法成功分离和培养出RMG,细胞中CD11b和Iba1阳性表达呈绿色荧光,GS呈阴性表达。空白对照组、LPS对照组、BMSCs组和CB—BMSCs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的分泌量分别为(2.55±0.97)、(24.91±3.07)、(20.38±2.97)和(24.90±1.88)ng/m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90,P〈0.05);IL-1β的分泌量分别为(1.12±0.36)、(10.40±2.76)、(7.00±1.75)和(9.55±1.11)ng/m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96,P〈0.05);其中BMSCs组TNF-α和IL-1β分泌量均低
黄礼彬徐国兴谢茂松林雯崔乙李剑冰
关键词:视网膜变性SD大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蛋白质组学比较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中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对BMSCs和RPE细胞采用2D-DIGE双向电泳技术获取差异的蛋白点,并对其进行MAL-DI-TOF-MS分析、鉴定,相应蛋白数据库信息检索和功能分析。Western Blot对其中2种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结果在BMSCs和RPE细胞鉴定出31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BMSCs细胞有23种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主要包括SPARC、PCNA、HSP27),RPE细胞有8种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主要包括TBP),建立了BMSCs与RPE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谱。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蛋白质组学结果。结论 SPARC、PCNA、HSP27、TBP蛋白在BMSCs和RPE细胞中具有明显表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BMSCs诱导分化为RPE细胞提供了基础数据。
洪玉徐国兴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色素上皮细胞学蛋白质组学
干细胞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新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是以视神经细胞、感光细胞及视网膜色素细胞等退行性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是目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一直以来都认为成熟哺乳动物视网膜细胞缺乏有效的自我修复及再生能力,因此视网膜细胞凋亡具有不可逆性,目前还缺乏有效的促进视网膜再生方法,而干细胞以其独有的具有向目的细胞分化增殖,以取代变性、凋亡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一种替代疗法,为视网膜细胞的再生、恢复视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视网膜干细胞的来源及其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应用进行综述。
吴创徐国兴
关键词:干细胞视网膜变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发生于低体重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早产儿出生时视网膜发育仍不完善,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视网膜形成新生血管,这种新生血管易向玻璃体内增殖,并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脱离,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促进早产儿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已成共识。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付立成徐国兴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