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866)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张鑫鑫姜晓锐裴国献江汕金丹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烟台市毓璜顶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SFC-广东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干细胞
  • 2篇增强型
  • 2篇生物活性玻璃
  • 2篇细胞
  • 2篇活性
  • 2篇基质干细胞
  • 2篇胶原
  • 2篇胶原复合
  • 2篇骨髓
  • 2篇骨髓基质
  • 2篇骨髓基质干细...
  • 2篇成骨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化
  • 1篇血清
  • 1篇诱导分化
  • 1篇造血
  • 1篇造血干
  • 1篇造血干细胞
  • 1篇生物反应

机构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烟台市毓璜顶...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烟台毓璜顶医...

作者

  • 4篇金丹
  • 4篇江汕
  • 4篇裴国献
  • 4篇姜晓锐
  • 4篇张鑫鑫
  • 3篇王磊
  • 3篇李方国
  • 2篇孟永春
  • 2篇赵培冉
  • 2篇陈晓峰
  • 1篇郭小磊
  • 1篇江千里
  • 1篇叶艳艳

传媒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增强型生物活性玻璃一胶原复合支架材料的成骨效能研究
2011年
目的 探讨增强型生物活性玻璃一胶原复合支架材料的体内外成骨效能。方法取第3代BMSCs种植于支架材料(支架组),以等量细胞常规培养作为非支架组,培养1、3、5、7、9、11d采用阿尔玛蓝法动态检测细胞的增殖率。取第3代BMSCs种植于支架材料(体外实验组),以等量细胞常规培养作为体外对照组,培养4、7d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一2(BMP一2)、碱性磷酸酶(ALP)、I型胶原的mRNA表达。裸鼠皮下植入复合成骨样细胞的支架材料(体内实验组),取正常骨组织作为体内对照组,6周后以X线片、qRT—PCR、组织学染色评估成骨情况。结果培养7~11d支架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非支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组培养7dBMP一2、ALP、I型胶原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体外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实验组x线片示植入区域有密度增高影,支架材料形成白色硬性组织;BMP一2、I型胶原、骨钙素、骨桥蛋白的mRNA表达较体内对照组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染色示支架材料大部分降解,新生骨形成明显。结论增强型生物活性玻璃一胶原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外均具有成骨效应。
张鑫鑫姜晓锐金丹王磊孟永春江汕赵培冉陈晓峰裴国献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材料胶原
灌注培养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大段材料上增殖与分布的影响
2011年
目的 探讨灌注培养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大段材料上增殖与分布的影响。方法在大段多孔磷酸三钙材料上种植转染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大鼠BMSCs(eGFP—BMSCs),分别采用灌注式生物反应器(实验组)和静止培养法(对照组)进行培养。培养7、28d行扫描电镜观察;培养7、14d行荧光显微镜观察;动态监测葡萄糖Ft耗量;培养7、14、28d测定支架上各层细胞的数量,观察eGFP—BMSCs在支架上的增殖与分布情况。结果 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各时间点实验组eGFP—BMSCs均可在支架边缘和内部分布与增殖,而对照组细胞仅能在支架边缘分布与增殖。两组葡萄糖日耗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培养28d时实验组葡萄糖日耗量【(36.33±3.14)mg/d】是对照组【(9.82±1.33)mg/d]的3.7倍,两组分别于20、15d进入平台期。实验组培养7、28d时支架各层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各层细胞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各时间点支架各层细胞的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灌注培养法能促进BMSCs在大段多孔材料上增殖,并能使其在大段材料上均匀分布。
王磊李方国张鑫鑫金丹江汕郭小磊姜晓锐裴国献
关键词:骨髓细胞生物反应器细胞培养技术
增强型生物活性玻璃/胶原复合材料的促血管化作用
2011年
目的骨组织工程所使用的支架材料能否快速、有效地血管化是骨修复的关键。研究增强型生物活性玻璃/胶原复合材料对血管化的协同和促进作用,为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寻找适宜的支架材料。方法体外分离获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并通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与CD34抗原鉴定,取第1代细胞用于实验。将细胞接种于增强型生物活性玻璃/胶原复合材料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取细胞接种于增强型生物活性玻璃/胶原复合材料作为实验组,等量细胞直接接种于培养板常规培养作为对照组,采用alarmarBlue法动态检测细胞增殖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内皮细胞相关基因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fms-related tyrosine kinase1,Fl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的mRNA表达。取SD大鼠6只,将支架材料包埋于大鼠股内侧皮下,实验组采用增强型生物活性玻璃/胶原复合材料、中央轴向植入血管束,对照组采用非增强型生物活性玻璃/胶原复合材料,分别于植入5、10d取出,行冰冻切片并HE染色动态观察支架材料内部的血管化状态。结果分离的细胞通过形态学及vWF、CD34免疫荧光鉴定为HU VECs。扫描电镜示HUVECs在支架材料上黏附较好。HUVECs在实验组支架材料上增殖明显,在第3天后细胞增殖率开始高于对照组,11d达到增殖平台期时细胞数仍多于对照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培养3d实验组VEGF、Flt-1、Kdr的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包埋大鼠皮下实验可见,实验组5、10d时植入的血管仍通畅,其周围新生血管随时间延长而增多,材料周缘可见宿主血管浸润生长,但新生血管稀疏;对照组仅有纤维组织生长,10d时材料已大部分降解,组织难以长入。结论增强型生物活性玻璃/胶原复合材料在�
张鑫鑫姜晓锐孟永春李方国江汕金丹陈晓峰裴国献
关键词:骨组织工程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血管化
不同血清对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来源血清对体外培养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向成骨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将体外第3代hBMSCs向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分为胎牛血清组(对照组)、AB血清组和自体血清组。对比观察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钙结节染色。诱导培养后4、7、14 d和21 d,各血清组分别进行钙黄绿素法荧光显微镜动态观察矿盐沉积,检测ALP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成骨基因(ALP)、骨桥蛋白(OPN)和骨钙素(OCN)的表达。[结果]ALP染色和钙结节染色结果显示,与自体血清(AS)组、胎牛血清(FBS)组相比,AB血清(ABS)组明显提高了hBMSCs的染色阳性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诱导21 d的hBMSCs,ABS组较FBS组、AS组呈现更多的钙盐沉积。ALP活性结果显示,同一时间点ABS组的ALP活性均明显高于FBS组和AS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RT-qPCR结果显示,在7、14 d和21d,ABS组ALP、OPN和OCN成骨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FBS组、AS组,其中,ALP基因表达在7 d出现峰值,OPN基因表达在14 d出现峰值,OCN基因表达在21 d出现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S对hBMSCs成骨分化作用较FBS、AS明显增强。ABS有望替代FBS建立符合骨组织工程临床应用要求的体外hBMSCs培养体系。
李方国王磊张鑫鑫姜晓锐金丹江汕赵培冉裴国献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自体血清成骨分化
造血干细胞定位及其与周围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移植后造血干细胞(HSC)的归巢和植入直接影响移植的效果,探索移植后骨髓中HSC的空间分布、定位和与周围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骨髓腔密闭且被厚而不透光的密质骨包绕,使通过体内直接追踪移植后HSC遇到很大挑战.近期,研究者们使用不同的创新方法体内直接观察移植后骨髓中HSC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周围微环境的作用关系,文章对此进行了总结.
叶艳艳江千里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归巢骨髓微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