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06013057A)

作品数:9 被引量:90H指数:5
相关作者:杨文明汪美霞杨兴涛董婷鲍远程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突变
  • 4篇基因
  • 3篇豆状核
  • 3篇豆状核变性
  • 3篇中医
  • 3篇基因突变
  • 3篇肝豆状核
  • 3篇肝豆状核变性
  • 3篇WILSON...
  • 2篇证候
  • 2篇中医证
  • 2篇中医证候
  • 2篇病机
  • 1篇单链
  • 1篇单链构象
  • 1篇单链构象多态...
  • 1篇点突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栓塞
  • 1篇毒邪

机构

  • 9篇安徽中医学院...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杨文明
  • 6篇汪美霞
  • 5篇董婷
  • 5篇李瑞娟
  • 5篇杨兴涛
  • 5篇鲍远程
  • 4篇汪瀚
  • 3篇赵广峰
  • 2篇张春海
  • 2篇杨静芳
  • 2篇陈彪

传媒

  • 3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中医药临床杂...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毒邪在肝豆状核变性致病中的作用被引量:33
2009年
目的:目的:探讨毒邪在肝豆状核变性发病中的地位。方法:阐述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对毒邪的认识,毒邪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并重点阐述毒邪在肝豆状核变性致病中的作用。结果:毒邪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之邪,它可造成机体多方面的损害,肝豆状核变性是一全身性疾病,涉及多个系统、器官,铜浊毒邪内聚体内是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也是从毒论治的依据所在。结论:毒邪在肝豆状核变性致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铜毒内蓄,损伤肝络、脑络以及全身的络脉是肝豆状核变性的病机关键,从毒论治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治疗的重要途径。
杨文明张春海李瑞娟董婷汪美霞杨兴涛鲍远程
关键词:毒邪肝豆状核变性病机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进展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综述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进展。方法通过广泛检索近几年的文献,对文献中所记载的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脾切除术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的重要辅助治疗措施,加强围手术期驱铜和保肝治疗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应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既保留了脾脏的功能,又解决了因脾功能亢进造成血细胞三系下降的状况。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是一个全新的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会得到更多广泛的共识。
张春海杨文明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中医证候研究方法学探讨被引量:5
2010年
李瑞娟杨文明
关键词:中医证候数据挖掘技术
Wilson病的ATP7B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2008年
赵广峰杨文明
关键词:WILSON病基因突变
基于DHPLC技术的Wilson病基因诊断
2008年
目的建立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检测Wilson病(WD)ATP7B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WD基因第8外显子片段,扩增产物直接进行DHPLC检测分析,根据色谱峰型不同确定测序样品,经测序后确定突变类型。结果203例先证者中WD基因外显子8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为55.2%,Arg778Leu纯合突变22例,杂合突变90例,基因突变频率为33.0%。共发现3种错义突变、1种移码插入突变和1种多态性位点(C2310G),且多态位点C2310G与Arg778Leu突变完全连锁。其中76例先证者带有Arg778Leu杂合错义突变,22例为Arg778Leu纯合错义突变,10例为Arg778Gln杂合错义突变,2例Tyr713Silent错义突变(C2139G),2例为杂合2304C插入突变。结论WD基因外显子8是ATP7B基因的第一突变热区。DHPLC技术是一种高效、灵敏、快速简便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可用于WD的临床基因诊断。
杨文明汪美霞杨静芳鲍远程李瑞娟董婷汪瀚杨兴涛陈彪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WILSON病基因突变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在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
2008年
杨文明李瑞娟鲍远程汪瀚汪美霞
关键词: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基因突变分析单链构象多态性生物进化
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研究进展被引量:25
2009年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目前尚无国际公认的分类标准,国外的学者倾向于将其分为失眠、快速动眼(REM)睡眠行为障碍、日间睡眠过多、睡眠发作4种类型。而帕金森病本身对睡眠中枢结构及递质的影响,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的治疗和精神症状,以及自主功能失调、基因突变等均可影响睡眠。该文阐述了帕金森病非运动并发症睡眠障碍的类型、病因和发病机制,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基本的治疗策略,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认识,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杨文明赵广峰董婷汪美霞杨兴涛
关键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
中国汉人iWlson病基因Arg919lyG点突变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中国汉人Wilson病基因Arg919Gly点突变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检测Wilson病ATP7B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结果:在全部203例患者中,32例存在第12外显子Arg919Gly杂合错义突变,6例存在Arg919Gly纯合突变,165例未检出突变。WD患者Arg919Gly点突变检出率为17.7%(38/203),基因突变频率为10.8%(38/406)。38例Arg919Gly点突变患者中,涉及脑损害者28例(77.8%),其发病年龄延迟并与神经症状关系密切,与阴虚风动、气血两虚证有一定相关性,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WD基因外显子12是ATP7B基因的第二突变热区。中国汉人Wilson病基因Arg919Gly点突变与中医阴虚风动、气血两虚证密切相关。
杨文明汪美霞李瑞娟杨静芳董婷汪瀚鲍远程杨兴涛陈彪
关键词:WILSON病基因点突变中医证候
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掌握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治疗研究动态,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病机、辨证思路、分型论治、专病专方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入手,对近年来的有关本病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中医药能明显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存质量和预后,其作用机理主要为促进体内铜排出,减少铜的蓄积,并能抗肝纤维化,保护和促进脑、肝、肾功能恢复。结论: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已成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
杨文明赵广峰董婷汪美霞杨兴涛鲍远程汪瀚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