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2-03-03)

作品数:8 被引量:105H指数:6
相关作者:杨德刚张小雷唐宏王国刚张月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山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新疆绿洲
  • 2篇生态
  • 2篇生态足迹
  • 2篇生态足迹模型
  • 2篇区域经济
  • 2篇绿洲
  • 1篇新疆经济
  • 1篇生态承载力
  • 1篇生态赤字
  • 1篇生态经济
  • 1篇生态旅游
  • 1篇生态伦理
  • 1篇生态农牧业
  • 1篇塔里木河
  • 1篇塔里木河流域
  • 1篇能值
  • 1篇能值分析
  • 1篇农牧
  • 1篇农牧业
  • 1篇区域经济差异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新...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山西师范大学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河南省科学院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杨德刚
  • 3篇张小雷
  • 3篇唐宏
  • 2篇乔旭宁
  • 2篇张仲伍
  • 2篇张月芹
  • 2篇王国刚
  • 1篇刘红兵
  • 1篇杨莉
  • 1篇朱磊
  • 1篇张豫芳
  • 1篇涂伟沪
  • 1篇杨永菊
  • 1篇梁少民
  • 1篇刘雅轩
  • 1篇雷军
  • 1篇苏芮
  • 1篇鲁鹏

传媒

  • 2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人文地理
  • 1篇经济地理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冰川冻土
  • 1篇新疆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0
  • 3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1949—2007年新疆绿洲经济分布格局演变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以新疆绿洲经济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以1949—2007年87个县市人均GDP数据为资料,运用空间概率模型和ArcGIS技术,分析了1949—1978年、1978—1990年、1990—2007年3个阶段新疆绿洲经济分布格局时空演变规律。首先根据人均GDP,把全疆县市分为高水平、中高水平、中低水平和低水平4类经济发展类型,运用马尔科夫链转移矩阵求出新疆各县市在3个阶段转移概率,用ArcGIS把3个阶段空间转移格局可视化。其次构建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不同背景区域对4类经济发展类型空间转移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①1949—2007年间,以县市为单位的新疆绿洲经济格局空间分布发生了"俱乐部趋同"现象,其中高水平和低水平经济发展类型非常明显,主要动力是新疆绿洲主导经济由原来的农牧业转变成以资源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行政、交通为主的第三产业。②4类经济发展类型在3个阶段转移方向不同,计划经济期间表现出中低水平经济发展类型向上转移,区域均衡发展政策起到强大作用。在市场经济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区域倾向于"俱乐部趋同",市场"极化"作用明显。区域转移强度不同,相邻层次水平区域转移明显,"跨层次"转移较弱。③绿洲背景区域作用具有选择性和时效性,在计划经济时期,区域背景对高水平、中高水平、中低水平和低水平区域保持原状态起到阻碍作用,而在市场经济时期,对高水平、低水平区域保持原水平起到推动作用,其他规律性不明显。④绿洲经济低水平经济发展类型转移较小,稳定性强,"负马太效应"显著;高水平经济发展类型稳定性差,在不同阶段均发生15%左右的向下转移,表现出经济的脆弱性和低级性。
张仲伍杨德刚张小雷梁少民张月芹唐宏
关键词:马尔科夫链俱乐部趋同绿洲经济
近25年来塔里木河流域区域经济空间关联及演化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以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8.5及Geoda等软件平台,引入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42县(市)1980-2005年近25年的区域经济空间关联类型、动态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5年来塔里木河流域经济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增长了近1.7倍,总体呈现出空间正相关特征,且为波动上升的动态过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性。(2)局部区域空间自相关特征显著,区域经济显著负相关的区域逐渐消失,正相关显著区域日趋加强,最终演化为低-低及高-高两种类型区在东北和西南集中分布格局,且差距不断增大,各类型区域面积消长在起始,震荡和稳定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3)区域经济增长的近邻效应不断增强,2004年低-低和高-高两种类型区域面积是1980的1.66倍,但经济空间集聚效应主要是由于低-低区域面积的迅速增加所致。(4)工业化初期阶段,矿产资源条件和区位因素及交通条件两大因素是促进区域经济空间集聚与演化的动力。文章最后探讨了流域经济空间关联特点及演化特征对区域经济集聚扩散过程、区域政策选择、空间开发模式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的影响。
乔旭宁杨德刚鲁鹏杨永菊张豫芳
关键词:区域经济空间自相关塔里木河流域
东天山风景区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文章探讨了发展新疆哈密农牧业旅游对构建哈密乡村生态的影响,指出每个家庭都能较深入地参与到生态农牧业旅游发展的过程当中将有助于当地居民具备较高的生态意识,这也正是确保生态农牧业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要素之一。
涂伟沪杨德刚王哲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农牧业乡村旅游生态伦理
近30年来新疆经济重心转移路径被引量:20
2009年
运用空间均值地图演示的方法,研究了新疆近30年以来经济重心的转移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经济重心与中心并不重合,位于其地理重心的东北部,经济重心与地理重心之间的距离总体呈逐年增大趋势;(2)1978-2007年间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由西南向东北呈"S"型态势发展,总方向为东偏北10.49°,总移动距离为103.87 km,其中东西方向移动102.13 km,而南北方向仅移动18.91 km,绝大多数年份的经度向变化大于纬度向变化;(3)新疆经济重心的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密切相关,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发展政策使得新疆经济重心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是在不断扩大的,建议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应继续向新疆西部、西南部地区倾斜。
刘雅轩张小雷雷军朱磊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经济重心
生态足迹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在耕地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10年
耕地是一种公众资源,承载着保证粮食安全、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用地需求,以及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要求等功能。运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及区域能值足迹模型、耕地能值足迹模型两种能值改进模型,从时间序列上(1978~2007年)对新疆耕地资源利用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3种模型的优缺点。结果表明:1978~2007年间,新疆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不断上升,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无规律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新疆耕地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不断下降。耕地能值足迹模型显示,新疆耕地可持续发展指数由1978年的5.63下降到2007年的0.60,新疆耕地利用逐步由可持续状态(1978~2000年)恶化为不可持续状态(2001~2007年)。3种模型的对比研究表明:区域能值足迹模型不适合对耕地利用进行评价,只能从总体上分析一个区域的可持续状况;耕地能值足迹模型评价效果最好,能更客观地反映出耕地利用的可持续状态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不足和缺陷。
王国刚杨德刚苏芮唐宏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能值分析可持续发展指数耕地
新疆绿洲城市综合规模与基础设施灰色关联时空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通过构建新疆城市综合规模与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新疆22个城市基础设施与综合规模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发现:①1997—2007年新疆基础设施与城市综合规模平均灰色关联度大于0.59。有较强关联度城市分布在北疆和东疆,在时间分布上,灰色关联度缓慢上升,上升幅度小。②基础设施对城市综合规模灰色响应值差异较大,通讯设施和能源设施具有较强绝对灰色响应,交通设施和环境设施具有较强相对灰色响应。在空间分布上,22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灰色响应最小值基本一致,稳定在0.5左右,但灰色响应最大值具有较大差异。在时间上,不同基础设施对城市综合规模灰色响应分别属于下降型、平稳型、上升型。③基础设施对综合城市规模的灰色影响明显。在绝对灰色影响中,对经济规模影响最大。在灰色影响中,对建成区规模影响最大。空间分布上,对经济规模有绝对灰色影响最大值城市占总数的45.5%,在相对灰色影响中,对第三产业影响最大的城市占总数的31.8%;基础设施对城市综合规模灰色影响以上升型为主。
刘红兵
关键词:基础设施
山西省城乡协调度演变及其机制分析被引量:24
2010年
通过建立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城乡协调度进行研究,发现:(1)1980—2006年城乡静态协调度是呈倒"U"型,1980—1985年属于严重不协调型,1995—2002年属于初级和基本协调型,2003—2006年属于严重不协调型;(2)城乡动态协调度在1980—85年属于下降型,1985—1995年属于增加型,1995年后属于下降型。分析认为城市化水平低、产业重型化、农民收入增收困难、对乡村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降低阻碍了城乡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了加强城市群建设、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加强对农民技能的培训和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四条发展对策。
张仲伍杨德刚张小雷张月芹
关键词:产业结构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分析被引量:22
2009年
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评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从时序上对新疆1990—2006年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估,并引入Ulanowicz发展能力和万元GDP生态赤字(盈余)等指标,考察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06年间新疆生态足迹增长较快,尤其是2001年以后,总量和人均量增长迅速,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呈下降趋势,导致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增大,到2006年人均生态赤字达3.87hm2,比1990年增大了5.6倍;生态压力主要集中在耕地、化石能源地和牧草地等三种土地类型上,土地多样化利用程度低,发展力的提升主要来自于生态足迹的增长和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针对性的提出: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进新技术,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量;加强政策落实力度,提高土地化利用程度和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疆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王国刚杨德刚乔旭宁杨莉唐宏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