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16B07)

作品数:32 被引量:224H指数:9
相关作者:尹钧徐飞王俊美宋玉立杨共强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鹤壁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8篇小麦
  • 8篇玉米
  • 6篇冬小麦
  • 6篇小麦品种
  • 5篇镰刀
  • 5篇镰刀菌
  • 4篇籽粒
  • 4篇夏玉米
  • 4篇霉病
  • 4篇赤霉
  • 4篇赤霉病
  • 3篇性状
  • 3篇致病力
  • 3篇施肥
  • 3篇水肥
  • 3篇全蚀病
  • 3篇脱氧雪腐镰刀...
  • 3篇小麦赤霉病
  • 3篇麦穗
  • 3篇抗病

机构

  • 18篇河南农业大学
  • 15篇河南省农业科...
  • 3篇鹤壁市农业科...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郑州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商丘市农林科...

作者

  • 8篇尹钧
  • 8篇宋玉立
  • 8篇徐飞
  • 7篇杨共强
  • 7篇王俊美
  • 5篇李亚红
  • 5篇季书勤
  • 5篇王汉芳
  • 5篇李向东
  • 5篇张德奇
  • 5篇吕凤荣
  • 4篇王晨阳
  • 4篇何文兰
  • 4篇郭瑞
  • 3篇程铭正
  • 3篇郭天财
  • 2篇和爱玲
  • 2篇孙克刚
  • 2篇李磊
  • 2篇朱云集

传媒

  • 7篇麦类作物学报
  • 6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2篇植物保护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化肥工业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河南科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9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7篇2011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省小麦全蚀病菌群体组成及致病力分化被引量:2
2014年
小麦全蚀病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小麦根部病害,该病在河南省发生普遍并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成为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小麦全蚀病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引起。该病菌不仅在培养特性和致病力上存在分化,在基因型上也存在T1/T2、N/R、A1/A2、G1/G2、A/B、S1-S5的分化[1-2]。其中T1/T2和N/R通过RFLP标记区分,N/R、A1/A2和G1/G2通过RAPD标记区分,N/R。
徐飞杨共强何文兰王俊美宋玉立李亚红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根部病害致病力子囊孢子病级
施氮量对冬小麦蛋白质品质和面粉色泽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为探明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组分、面粉色泽的调控效应,明确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组分与面粉色泽间的关系,在河南郑州进行了两年2种筋力型小麦品种(郑麦366和矮抗58)不同施氮水平的定点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两年结果表现一致。强筋小麦郑麦366产量和品质均提高的最佳施氮量为N 225 kg/hm2,而中筋小麦矮抗58为N 150~225 kg/hm2。蛋白质各组分随施氮量增加的变幅因品种不同存在差异。随施氮量增加两个小麦品种的面粉色泽亮度(L*值)降低,红度(a*值)增加。相关分析表明,面粉色泽亮度(L*值)与蛋白质和醇溶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红度(a*值)与蛋白质及各蛋白质组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黄度(b*值)仅与球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施氮量显著影响小麦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施氮量对面粉色泽的影响在不同品种和不同年度间存在差异。
张美微王晨阳郭天财马冬云朱云集
关键词:冬小麦蛋白质含量蛋白质组分面粉色泽
水肥耦合对春小麦叶片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为明确水肥条件与春小麦生产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置不同梯度的水肥耦合模式[灌水:W1,4 500 m^3/hm^2;W2,6 000 m^3/hm^2;W3,7 500 m^3/hm^2。施氮(尿素):N1,450 kg/hm^2;N2,600 kg/hm^2;N3,750 kg/hm^2],分析了水肥耦合对春小麦叶片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的水肥耦合对春小麦叶片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不同,当水肥交互作用时,总体表现为水分处理的影响要高于氮素处理的影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W3(充足水分)>W2(适宜水分)>W1(自然降水);成熟期春小麦生长特性各指标总体表现为W3>W2>W1;相同的水分处理时,春小麦植株属性各指标随着氮素的增加而增加,相同的氮素浓度处理时,春小麦植株属性各指标随着水分处理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春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总体表现为W3>W2>W1;而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总体表现为W1>W2>W3;水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水分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互作效应分析表明,水分×氮肥对穗数、穗粒数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处理组合的籽粒产量以W2N2的组合最高,说明供水量与施肥量之间有一个平衡系数,为充分发挥春小麦的产量潜力,最佳的管理措施是水肥相互配合。本研究中W2N2水肥组合应为春小麦高产高效的运筹模式。
胡云平张静刘丹
关键词:水肥耦合春小麦生态特性
冬小麦西农979光合、水肥利用和产量的水氮效应被引量:1
2014年
为给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中水氮管理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该地区冬小麦主推品种之一的西农979为材料,通过裂区试验,水氮各设置三个水平[自然降水(W1)、土壤水分保持田间持水量的60%(W2)和80%(W3);不施氮(N1)、施氮150kg·hm-2(N2)和300kg·hm-2(N3)],研究了不同水氮模式下冬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氮素积累与分配、水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中水中氮(W2N2)和中水高氮(W2N3)组合有利于小麦花后旗叶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在相同水分条件下,单茎氮素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氮素营养条件下,中水(W2)处理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自然降水(W1)和高水(W3)处理;W2N2和W2N3的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W2N2处理下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转运率最高;W2N3处理的花前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及其花后转运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最高。在相同氮素营养条件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先升后降;在相同水分条件下,产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W2N2和W2N3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此二处理差异不显著。W2N2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和灌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以上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W2N2是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佳水氮组合。
程铭正李磊马超宋晓婷卢张艳孙倩尹钧
关键词:冬小麦水肥利用籽粒产量
郑麦9023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和植株再生被引量:2
2018年
为建立高效稳定的小麦遗传转化体系,以小麦郑麦9023的幼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研究了培养基中不同质量浓度2,4-D、KT对愈伤组织诱导和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影响,进而完成整个植株再生的进程。结果表明:以小麦郑麦9023的幼胚作为外植体来诱导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好的培养基是含有3.0 mg/L 2,4-D的MS培养基,出愈率最高达92.5%;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是含有1.0 mg/L 2,4-D和0.1 mg/L KT的MS培养基;最佳的悬浮培养基是含有1.0 mg/L 2,4-D和0.1 mg/L KT的MS培养基;最佳的悬浮系继代时间为16 d;悬浮系中的成熟胚在基本培养基上可以发育成正常的植株。所建立的悬浮系可以用来进行小麦基因工程遗传改良和体细胞无性系突变体的筛选。
李冬兵吕桂珍牛洪斌尹钧
关键词:小麦郑麦9023胚性悬浮细胞系植株再生
豫南雨养区周年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花后干物质动态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以玉米-小麦周年耕作模式为研究对象,于2006—2009年进行了连续4年的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了传统翻耕、不覆盖/不深松+覆盖/免耕、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不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覆盖/深松+覆盖/免耕以及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6个模式,研究了豫南雨养区玉米-小麦周年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转化、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翻耕和覆盖/深松+覆盖/免耕两种模式绿叶持续时间最长,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均比其他模式高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的运转量也均高于其他模式,营养器官花后同化物运转量和运转率比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模式高11.9%、11.7%,比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模式高11.6%、11.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花后同化物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比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和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高8.4%、7.9%和8.8%、8.3%,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产量也以这两种模式最高,达到7545.0kg·hm-2和7480.5kg·hm-2,比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模式分别增产14.8%和13.8%,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来看,覆盖/深松+覆盖/免耕模式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和土壤培肥效果,能促使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和花后同化物向籽粒的转移,实现高产高效。
李向东季书勤张德奇郭瑞王汉芳吕凤荣
关键词:干物质积累
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的发生危害及病原鉴定被引量:3
2012年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病原线虫种类,对14个县(市)45个采样点小麦根腐线虫进行了分离调查,分别通过人工接种测定其致病性和杀线剂处理研究其危害性,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病原。结果显示:小麦根腐线虫在河南省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中北部的10个县(市)34个沙质土壤采样点均分离出小麦根腐线虫,而在南部土壤粘重地区的小麦根内和土壤中均没有分离出根腐线虫;15%涕灭威颗粒剂处理土壤后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单位面积产量较对照明显上升,产量增加13.6%;该线虫能够侵染小麦,并明显抑制小麦生长;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以敏捷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agilis为主。
王振跃施艳李广帅崔娟杜娟李洪连
白粉病对冬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解小麦感染白粉病后籽粒品质及产量的变化,选用对白粉病高感的小麦品种偃展4110和中抗品种豫农416为材料,利用人工接种并结合药剂控制发病等级的方法,分析了白粉病对小麦籽粒蛋白组分、面团流变学参数及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增加,小麦籽粒总蛋白质、清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降低,而醇溶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增加,蛋白组分间不平衡加剧,同时,弱化度降低、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拉伸曲线面积和降落值提高。病情指数增加导致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和反弹值降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白粉病对穗粒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千粒重的影响最大,白粉病严重时,千粒重降低5~7g,偃展4110和豫农416的产量损失分别达26.2%和15.8%。
冯伟李晓刘万代王晓宇王晨阳郭天财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品质性状
锌肥对一年两熟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2014年
锌肥对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锌肥能提高小麦成穗数及增加穗粒数、千粒重,能增加玉米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进而提高了小麦、夏玉米的产量,达到增产的目的。施用量以30 kg/hm2为宜,施用方法以在小麦耕地前一次性作底肥施用为佳。
李秀民黎东亮郭智萍
关键词:小麦夏玉米锌肥
河南省两大土类不同肥料配方一次性施肥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在砂浆黑土区和潮土区对玉米分别进行田间试验,目的在于筛选出适合当地的复合肥配方,减少肥料用量,增加经济效益。2种不同土壤试验结果表明:4个处理中,以缓释肥(25-10-10)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7 954 kg/hm2和8 365 kg/hm2,其利润也最高,分别为13 373元/hm2和14 154元/hm2;缓释肥(25-10-10)处理比CK(不施肥)处理分别增产3 498 kg/hm2和3 491 kg/hm2,利润分别增加4 907元/hm2和4 893元/hm2,均优于其他2个施肥处理,而且在氮肥施用量上比其他施肥处理降低10.7%。
李丙奇刘小奇孙克刚和爱玲
关键词:玉米田间试验一次性施肥肥料配方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