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2012FY112200)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海波褚芹芹石晓勇王修林王丽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营养盐
  • 1篇数值模拟
  • 1篇体长
  • 1篇体型特征
  • 1篇自由生活海洋...
  • 1篇过程数值模拟
  • 1篇海啸
  • 1篇海洋模型
  • 1篇海洋线虫
  • 1篇赋存形态
  • 1篇值模拟

机构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1篇鲍献文
  • 1篇于华明
  • 1篇刘晓收
  • 1篇华尔
  • 1篇王丽莎
  • 1篇王修林
  • 1篇石晓勇
  • 1篇褚芹芹
  • 1篇张海波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渤海中部营养盐赋存形态季节变化及其对营养盐库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根据2013年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4年5月(春季)渤海中部氮、磷、硅营养盐库各赋存形态数据以及温度、盐度等水文数据,分析海域不同季节各营养盐库以及相互间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受陆源输入、吸收转化、扰动混合以及分解释放等因素影响,各营养盐库含量及其组分迁移转化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春夏高生产力季节为无机态向有机态和颗粒态转化期,秋季为有机态和颗粒态溶解分解释放期。夏季氮磷营养盐库含量分别为(37.43±10.09)μmol/L和(0.73±0.19)μmol/L,且以溶解有机态为主要赋存形态。秋季各营养盐库以及无机态组分含量受扰动以及分解释放影响均明显增加,而溶解有机态和颗粒态组分降低,其中颗粒氮(PN,particulate nitrogen)含量为(1.78±1.05)μmol/L,降幅66%;溶解有机磷(DOP,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含量为(0.13±0.06)μmol/L,降幅66%;而溶解无机磷(DIP,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为(0.54±0.20)μmol/L,升高10.8倍。春季各营养盐库组分变化明显,其中溶解无机氮(DIN,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P和活性硅酸盐(SiO3,reactive silicate)受浮游植物吸收转化影响,含量较秋季分别降幅45%、89%和85%,DON受秋冬季分解影响,含量降低36%。而PN和DOP增加明显,分别增高27%和1.6倍。调查海域各赋存形态营养盐比值表明,无机态营养盐比值均远离Redfield比值,对海域内硅藻的优势种地位产生影响。而各有机态以及颗粒态组分比值显示相比较氮,DOP、颗粒态磷(PP,particulate phosphorus)和硅在秋冬季低生产力季节更易受到扰动和分解释放影响,对于缓解海域内磷硅限制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张海波刘珂王丽莎石晓勇冯立娜王修林
基于全球海洋模型GOCTM的海啸传播过程数值模拟——以2004印尼大海啸为例被引量:3
2013年
文中利用在有限体积近海模型FVCOM基础上拓展开发的全球海洋模型GOCTM(Global O-cean Circulation and Tide Model)进行了海啸波传播过程模拟,GOCTM采用全球无结构三角形网格,避免了开边界条件引入带来的误差,利用德国AWI研究所提供的海啸源作为初始水位场,模拟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w9.2地震引发的海啸传播过程。通过模拟结果与印度沿岸潮位站数据以及海啸发生过程观测到的卫星高度计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相近,相关系数最高达0.82,相关性较好。模拟的海啸波到达苏门答腊岛北部的时间与日本的TUNAMI模型和德国AWI研究所的TsunAWI模型的模拟结果相符,时间相差不到30min,证明GOCTM全球模型可以较好地对海啸传播过程进行模拟,结果令人满意,希望本工作可以为我国海啸预报和预警提供参考。
褚芹芹于华明鲍献文
关键词:数值模拟
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体型特征及生物量谱
2022年
为了解渤海海洋线虫体型及生物量谱特征,本研究对2014年11月采自渤海中部13个站位的海洋线虫标本进行了个体体长、体宽的实际测量,基于这些测量数据,构建线虫群落生物量谱。研究结果显示,渤海海洋线虫平均体长为(531.7±273.4)μm,平均体宽为(15.2±8.2)μm,平均体长-体宽比值L/W为37.4±14.3,以纤细型线虫为主。近黄河口及莱州湾口站位的海洋线虫比其他站位线虫体长、体宽值更大,L/W值较低,“长而粗”线虫比例更高。渤海线虫生物量谱多为单峰型,波峰值出现在-4~-2粒级,在近黄河口及莱州湾口站位波峰出现于-2粒级,其他站位波峰则多位于更小的-4或-3粒级。粉砂黏土含量、底层水温度和底层水盐度等非生物因素对渤海线虫体型的影响突出。基于线虫体长、体宽的分析方法在检测群落变化方面具有敏感性,可以为了解海洋线虫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郭嘉宇何蕾刘晓收华尔
关键词: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