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2247)

作品数:10 被引量:52H指数:4
相关作者:陈协群高广勋张涛杨岚梁蓉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骨髓
  • 7篇骨髓瘤
  • 6篇多发
  • 6篇多发性
  • 6篇多发性骨髓瘤
  • 4篇硼替佐米
  • 4篇细胞
  • 3篇阿霉素
  • 2篇低剂量
  • 2篇地塞米松
  • 2篇凋亡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酸钠
  • 2篇减低
  • 2篇减低剂量
  • 2篇丙戊酸
  • 2篇丙戊酸钠
  • 2篇初诊
  • 1篇蛋白
  • 1篇地塞米松治疗

机构

  • 6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4篇陈协群
  • 3篇高广勋
  • 2篇唐海龙
  • 2篇顾宏涛
  • 2篇董宝侠
  • 2篇舒汨汨
  • 2篇梁蓉
  • 2篇杨岚
  • 2篇张涛
  • 1篇董莹
  • 1篇白庆咸
  • 1篇张永清
  • 1篇常子维
  • 1篇白庆成
  • 1篇辛晓丽
  • 1篇郑璇
  • 1篇徐莉
  • 1篇金玉龙
  • 1篇谢建刚
  • 1篇冯宇鹏

传媒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重庆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丙戊酸钠抑制自噬并增强DNA损伤剂的抗骨髓瘤活性
2015年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DNA损伤药物阿霉素(DOX)及马法兰(MEL)抗多发性骨髓瘤(MM)活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以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和H929为靶细胞;实验分组为:非毒性抑制剂量VPA组及其与不同剂量(IC10、IC20、IC40)DOX或MEL联合组。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ATG5、ATG7)及乙酰化组蛋白H4K16ac水平。结果:细胞经VPA与DOX、MEL共处理后,抑制率较DOX、M EL单药组显著增加(P<0.05);联合用药组LC3及H4K16ac蛋白水平介于VPA与DOX或M EL单药处理组之间。非抑制剂量VPA能增强DOX与MEL的抗骨髓瘤活性,同时还能下调自噬相关蛋白表达,上调H4K16ac蛋白水平。结论:H4K16ac可抑制自噬相关基因转录,VPA提高DNA损伤剂的抗M M活性,其机制可能与H4K16ac介导的细胞保护性自噬的抑制有关。
金玉龙董宝侠徐莉唐海龙高广勋顾宏涛舒汨汨陈协群
关键词:丙戊酸钠阿霉素自噬
PAD方案治疗75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
2014年
目的:PAD方案已成为目前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的一线方案,国内外就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均有报道,本实验旨在观察并探讨PAD方案治疗我中心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我科75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给予PAD方案4-6疗程,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75例患者接受PAD方案化疗,四疗程后总有效率(CR+VGPR+PR)为73.3%,其中CR 5例,占6.7%,VGPR 12例,占16%,PR 38例,占50.7%;无效例数为20例,占26.7%,其中SD 17例,占22.7%,PD 3例,占4%;1年总生存率为75%,2年总生存率为62.7%。血液学不良反应有白细胞降低34例(45.3%),血小板降低10例(13.3%);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有周围神经系统症状25例(33.3%),疱疹病毒感染7例(9.3%),消化系统症状15例(20%),乏力14例(18.7%),呼吸系统症状29例(38.7%),激素相关症状3例(4%)。绝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且完成相应化疗疗程。结论:我中心PAD方案疗效令人满意,不良反应可耐受,同国内外报道的疗效反应率相近,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首选方案。
唐海龙高广勋徐莉金玉龙辛晓丽陈协群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
CD117表达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反应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骨髓瘤细胞CD117表达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013年我院初治的6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学表型。入组患者分别给予PAD或者TAD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行疗效评估,统计PR及其以上疗效患者的比例。结果:1q21扩增、RB1:13q14缺失、D13S319:13q14.3缺失、IgH:14q32重排、p53:17p13缺失的阳性率分别为32.2%、40%、40%、20%、3.1%,但各遗传学异常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4个疗程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免疫学检测发现,CD38、CD138的阳性率(阳性病例所占比例)为100%;CD56、CD117、CD20的阳性率分别为60%、20%、10.8%;CD19、CD10的阳性率分别为4.6%、4.6%;CD22、CD7、CD5、CD103阳性率均为0。进一步结果分析表明,CD20、CD56表达与4个疗程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是CD117阴性患者的疗效反应优于CD117阳性患者(P<0.05)。CD117阳性组患者中,β2微球蛋白≥5.5 mg/L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CD117阴性组的患者(P<0.05);其余基线资料并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CD117可以作为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评价指标。
唐海龙舒汨汨董宝侠顾宏涛梁蓉白庆咸杨岚张涛高广勋陈协群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CD117
硼替佐米增强P16蛋白表达诱导骨髓瘤细胞衰老
2013年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诱导骨髓瘤RPMI8226、MMH929细胞衰老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硼替佐米0.1-100nmol/L处理骨髓瘤RPMI8226、MMH929细胞48、72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药物IC50值。选择药物IC50值1/10剂量处理骨髓瘤RPMI8226、MMH929细胞0、24、48H后检测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情况及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硼替佐米处理骨髓瘤细胞RPMI8226、MMH929后48小时IC50值:RPMI8226:19.05 nmol/L,MMH929:18.45nmol/L。以硼替佐米2 nmol/L处理骨髓瘤RPMI8226、MMH929细胞0、24、48H后发现β-半乳糖苷酶染色率、细胞G0/G1期比例明显上升与药物作用时间呈正相关,Western-blot检测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发现P53、PTEN蛋白无变化,P16蛋白与药物作用时间正相关。结论:硼替佐米通过增强P16蛋白表达诱导骨髓瘤细胞RPMI8226、H929衰老。
谢建刚唐海龙董莹冯宇鹏常子维陈协群
关键词:硼替佐米骨髓瘤P16蛋白衰老
西达本胺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及与DNA损伤反应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与DNA损伤反应(DD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TT法检测西达本胺对MM细胞系RPMI8226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靶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靶细胞目标蛋白表达;应用ATM激酶特异性抑制剂KU-55933干扰DDR过程。结果:西达本胺对RPMI 822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其24、48和72 h IC50值分别为9.6,6和2.8μmol/L。西达本胺通过上调RPMI 8226细胞p21蛋白表达,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西达本胺通过caspase-3依赖的途径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并上调DDR相关蛋白γH2AX和p ATM的表达。采用ATM激酶抑制剂KU-55933预处理靶细胞,可下调西达本胺诱导的γH2AX和p ATM蛋白表达升高,从而抑制DNA损伤反应,并逆转西达本胺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西达本胺诱导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涉及DNA损伤反应。
徐莉唐海龙龚雪辛晓丽董莹高广勋舒汨汨陈协群
关键词:西达本胺RPMI细胞凋亡
丙戊酸钠协同硼替佐米对RPMI8226细胞的促凋亡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以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为实验对象,观察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和硼替佐米(bortezomib,BZ)对此细胞株的增殖及凋亡的诱导情况。方法: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VPA单药组(1.0 mmol/L),BZ单药A组(10.0 nmol/L),BZ单药B组(20.0 nmol/L),BZ单药C组(35.0 nmol/L),联合用药A组(VPA1.0 mmol/L+BZ10.0 nmol/L),联合用药B组(VPA 1.0 mmol/L+BZ20.0 nmol/L),联合用药C组(VPA 1.0 mmol/L+BZ 35.0 nmol/L)。用MTT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比例。结果:丙戊酸钠与硼替佐米单用对RPMI8226细胞株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有细胞凋亡,但丙戊酸钠与硼替佐米协同用药A组、B组、C组增殖抑制可达75.1%及凋亡情况可达68.9%(P<0.01)。结论:丙戊酸钠与硼替佐米协同用药后对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更显著,丙戊酸钠对硼替佐米有增敏作用。
金玉龙徐莉唐海龙卢晓琳王伟娜宋凡陈协群
关键词:丙戊酸钠硼替佐米RPMI8226细胞凋亡
减低剂量去甲氧柔红霉素或高三尖杉酯碱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效果观察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 比较减低剂量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阿糖胞苷(Ara-C)(IA)与减低剂量高三尖杉酯碱(HHT)联合Ara-C(HA)两种化疗方案对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诱导缓解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收治的采用减低剂量IA方案(低剂量IA组)或减低剂量HA方案(低剂量HA组)治疗的初治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诱导治疗2个疗程后,低剂量IA组67例患者中46例达完全缓解(CR),CR率为68.7%,低剂量HA组20例患者中8例达CR,CR率为4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5.372,P=0.020).两组总有效率(ORR)分别为77.6%(52/67)和60.0%(1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均为骨髓抑制,但除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109/L的中位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3,P=0.003)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初治AML患者,低剂量IA方案的疗效优于低剂量HA方案,但不良反应较低剂量HA方案严重.
郑璇舒汨汨顾宏涛高广勋张涛白庆咸梁蓉杨岚董宝侠陈协群
关键词:去甲氧柔红霉素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
标准和减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及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比较被引量:31
2013年
目的探讨标准或减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及地塞米松(P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2例初诊和复发、难治MM患者给予硼替佐米[1.2-1.3mg/m^2(标准剂量组)或1.0~1.1mg/m。(减低剂量组),第1、4、8、11天快速静脉注射]、阿霉素(10mg/m^2,第1~4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40mg/d第1~4天静脉注射)治疗1-6个疗程。观察患者的疗效反应和不良反应。结果PAD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标准剂量组患者的部分缓解以上反应率为80.0%,与减低剂量组(8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8);Ⅲ~Ⅳ级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1%对11.1%,P=0.270;10.5%对6.3%,P=0.619);标准剂量组与减低剂量组比较,患者由硼替佐米诱导的Ⅲ~Ⅳ级周围神经病(15.8%对1.6%,P=0.037)、带状疱疹(26.3%对6.3%,P=0.028)、乏力(36.8%对14.3%,P=0.046)及腹胀发生率(15.8%对1.6%,P=0.037)前者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低剂量PAD方案治疗初诊和复发、难治MM患者的疗效反应与标准剂量组类似,但患者对减低剂量PAD方案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顾宏涛舒汨汨高广勋董宝侠梁蓉杨岚白庆成张涛张永清陈协群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γ-H2AX的表达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γ-H2AX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该院初诊的MM患者为病例组,非造血系统肿瘤并经骨髓涂片和活检检查未见明显形态异常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骨髓中γ-H2AX的表达水平,IPP半定量分析并比较其表达差异,并根据病例组γ-H2AX的表达量将其分为强表达和弱表达两组,探究γ-H2AX表达量与MM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骨髓中γ-H2AX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强表达组MM患者γ-H2AX的表达水平明显强于弱表达组(P<0.05)。结论γ-H2AX在MM患者的骨髓组织中表达水平增多,其强表达预示MM患者较短的生存时间。
曹春徐莉冯娟唐海龙董红娟顾宏涛舒汨汨白庆咸梁蓉张涛杨岚董宝侠陈协群高广勋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DNA断裂双链预后Γ-H2AX
多发性骨髓瘤伴髓外病变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为特征的恶性浆细胞疾病。一般情况下,骨髓瘤细胞局限于髓内,但在初诊或疾病进展过程中均可出现髓外病变(EM),伴EM的MM患者预后较差。根据EM的发生方式可将其分为单纯骨相关髓外病变(EM-b)和软组织相关髓外病变(EM—s)。EM—b为骨髓瘤细胞突破骨皮质累及周围连续性软组织的病变;EM-s为通过血源播散到髓外的软组织或其他器官的病变。研究发现不论是初诊MM还是疾病进展过程中发生的EM-s,其预后都比EM-b差。因此,文章主要综述EM-b和EM-S的区别,包括两者的发病率、生物学特征、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
曹春陈协群高广勋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