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301-005)
- 作品数:59 被引量:1,267H指数:17
- 相关作者:梁爱华李春英易艳赵雍高双荣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川芎无机元素积累规律分析
- 针对川芎药材重金属超标现象开展川芎重金属积累规律研究。发现川芎茎叶中大部分无机元素含量、分配比例以及茎叶对无机元素的吸收能力均在苗期和抽茎期较高,且显著高于根茎。而根茎中大部分元素含量在收获期达到最高,且部分元素的根茎分...
- 赵蔓茜黄璐琦郭兰萍
- 关键词:川芎重金属
- 文献传递
- 含人参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被引量:36
- 2013年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人参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应用该平台V2.0软件,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有人参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核心组合。首先,通过对307首方剂的分析,总结明确人参常用药物组合45个,主治疾病24种。然后,基于人参的主治疾病,选择"心悸""健忘""胸痹"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人参治疗不同疾病的核心组合。发现《中药部颁标准》中含人参方剂所用药物多气血双补之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此外,以3种疾病间的对比分析,反映了人参不同疾病用药规律和配伍特点,也为了"异病同治"提供理论支持。因此,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是中医用药规律分析的重要工具。纵横对比的方法,为研究临床用药规律提供了有效方法。
- 申丹唐仕欢卢朋杨洪军
- 关键词:人参组方规律
- 野木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3年
- 木通科(Lardizabalaeeae)野木瓜属(Stauntonia DC.)于1824年以英国医生George Staunton的名字命名。该属植物在全世界有近30种,分布于亚洲东部自印度经中南半岛至日本。我国有23种,主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主要生长于海拔300米以上的山谷沟旁、灌丛林缘或山坡阴处的杂木林中。
- 卢旭然王满元龚慕辛潘学强
- 关键词: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 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地中海贫血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评价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对36例地中海贫血患者(HbH病25例、β-地中海贫血11例)给予两个阶段的治疗,第一阶段服用安慰剂,第二阶段服用益髓生血颗粒,两阶段分别服药12周,阶段之间设4周的洗脱期。检测两阶段治疗前后的血液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胎儿血红蛋白(HbF)、血红蛋白H(HbH)]和中医证候评分,并观察两个阶段治疗的有效率。结果 36例地中海贫血患者经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后有效率为83.33%,优于安慰剂阶段的19.44%(P<0.01),治疗后患者Hb升高水平明显优于安慰剂阶段(P<0.05);HbH病患者经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后有效率为96.00%,优于安慰剂阶段的24.00%(P<0.01);β-地中海贫血患者经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后有效率为54.55%与安慰剂阶段的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H病患者经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后,心悸、气短、眩晕、咽干、潮热盗汗、面色萎黄的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β-地中海贫血患者经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后,气短、眩晕、咽干、潮热盗汗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亦降低(P<0.05或P<0.01)。结论益髓生血颗粒可有效改善地中海贫血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血液参数,对HbH病、β-地中海贫血均有效,并且HbH病的临床疗效优于β-地中海贫血。
- 褚娜利张新华方素萍王文娟程艳玲吴志奎
- 关键词:地中海贫血益髓生血颗粒血红蛋白
- 雄黄的毒性研究被引量:35
- 2011年
- 目的:研究雄黄的毒性特点,提出雄黄的相对安全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建议,为雄黄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小鼠单次灌胃给药,测定LD50。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雄黄5,10,20,80,160 mg.kg-1.d-1(相当于药典剂量高限的1/2,1,2,8,16倍)剂量组,各剂量组均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3个月,于给药后1,2,3个月和停药1个月,测定尿液定性、血常规以及血清生化指标,并观察肝、肾、心、脑等主要脏器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确定无明显不良作用水平(NOA-EL)。以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人群内对化合物的敏感性差异倍数(10)乘以药理学上按照体表面积折算大鼠与人剂量的倍数(约为6)作为安全系数(60),结合NOAEL估计不同用药周期内的相对安全剂量。参照我国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规定的1个月动物长期毒性试验支持临床试验用药周期2周的方法,估计雄黄相对安全的用药时间。结果:在雄黄中As2S2质量分数为90%,可溶性砷为1.696 mg.g-1情况下,给小鼠单次灌胃给药的LD50为20.5 g.kg-1(等于摄入可溶性砷34.8 mg.kg-1),相当于人日用量约12 812倍。而给大鼠反复灌胃给药时,雄黄超过一定剂量用药达到2个月或以上时,可造成肾脏和肝脏病理损害,其中肾脏显示更为敏感。大鼠灌胃雄黄1,2,3个月的无明显毒性剂量(NOAEL)分别为160,20,10 mg.kg-1.d-1(累积摄入可溶性砷8.14,2.04,1.53 mg.kg-1)。估计临床使用雄黄的相对安全剂量范围为10~160 mg(依用药时间不同)。结论:反复使用雄黄时,建议在可溶性砷≤1.7 mg.g-1的条件下,雄黄用药1~2周时,剂量不超过160 mg;用药2~4周时,剂量不超过20 mg;如果降低剂量至10 mg或以下,则在用药6周内相对安全。
- 梁爱华李春英王金华薛宝云李化杨滨王京宇解清Odd Georg Nilsen
- 关键词:雄黄砷毒性
- 细胞因子诱导法检测8种注射液内毒素含量
- 2010年
- 目的:以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为工具,研究内毒素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TNF-α的量效关系,对8种注射液的内毒素含量进行检测,探讨该方法用于注射液内毒素检测的可行性及干扰因素。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内毒素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TNF-α,绘制量效关系曲线,通过对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纤溶酶注射液、降纤酶注射液TNF-α含量的检测,计算其内毒素含量。结果:较低量的内毒素就能引起细胞产生TNF-α,且有良好剂量依赖关系,除07081613,810303A2个批号的清开灵注射液内毒素检测值较大外,其余7种注射剂在最大有效稀释倍数(MVD)范围内的内毒素检测结果都小于1.0EU.mL-1。结论:该方法的检测范围广,灵敏度较高,操作简便,且检测到的内毒素具有生物活性,为注射剂的热原检查方法提供了另一技术手段。
- 易艳刘婷郝然郭静李春英曹春雨赵雍高双荣回连强梁爱华
- 关键词:内毒素检测注射液
- 基于中医医院制剂处方的中药创新药处方优化模式的探讨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基于中医医院制剂处方的中药创新药处方优化模式。方法:采取文献回顾的方法,对中医医院制剂处方的重要性、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医院制剂处方的优化程序和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结果:医院制剂处方是新药开发的基础和重要来源,且临床基础良好,具有多品种、多剂型、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特点,为新药开发的筛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可缩短新药开发周期,减少研究经费。但医院制剂与新药还有一定的差距。总结优化工作体会,医院制剂处方的优化需要遵循中药创新药处方优化的一般原则和程序,从处方的组方优化、临床验证设计方案优化和阶段评估3个部分进行。优化要有重点进行,以重点优化带动处方的全面优化。在优化前对被评价处方进行第1次定性和定量评估。根据申办者的最终修改后处方,在临床验证前进行第2次定性和定量评估。根据临床验证结果,在临床验证后,对处方进行第3次定性和定量评估。结论:为基于中医医院制剂处方的中药创新药处方提供优化模式。
- 田元祥雷燕曹洪欣翁维良
- 关键词:处方新药医院制剂
- 丹参滴注液及其组分致豚鼠过敏反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采用豚鼠过敏试验研究丹参滴注液及其组分的致敏性,为改进该药,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全身主动过敏试验方法,豚鼠腹腔注射各组受试药物以致敏,致敏期间每日观察动物状态。在末次致敏后的第11天用致敏量的2倍量进行激发,观察激发前15 min及激发后40 min豚鼠反应,评价动物反应症状。激发后40 min采血制备血清,ELISA检测血清IgE,组胺含量,并结合反应症状结果综合评价药物致敏性。结果:各组豚鼠致敏期间无异常反应,激发后综合判定致敏性,丹参滴注液、丹参精制液为可疑,辅料组为阴性。结论:丹参滴注液在除去大分子成分后,其余成分仍可能导致机体出现过敏反应。
- 杨伟峰余学钊何萍郝伟李贻奎
- 关键词:过敏反应
- “一测多评”法测定三黄片中的大黄蒽醌类成分被引量:57
- 2012年
-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三黄片中大黄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方法:以三黄片为研究对象,建立大黄酸(rhein)、大黄酚(chrysophanol)和大黄素甲醚(physcion)与内参物大黄素(emodin)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测定三黄片中4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并将"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用相对误差进行评价,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重复性。结果:三黄片中蒽醌类成分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f 254nm大黄酸/大黄素=1.13,f 254nm大黄酚/大黄素=1.46,f 254nm大黄素甲醚/大黄素=1.01。"一测多评"法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的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所得的相对校正因子可信。结论:"一测多评"法可作为一个新的质量评价模式用于三黄片中蒽醌类成分的质量评价。
- 王钰莹冯伟红杨菲张启伟吉丽娜李东影王智民
- 关键词:一测多评HPLC三黄片蒽醌相对校正因子
- 从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分析其不良反应成因被引量:46
- 2014年
-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1983—2013年128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报道,从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分析由中药注射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的成因,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并完善其质量标准提供思路。该综述提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中药组成味数关系不大,但与药物本身、辅料、溶媒的选择关系紧密,而由这些方面引起的不良反应大多数都可通过完善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得到有效控制。
- 崔宏玉梁爱华
-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