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012081044-1)

作品数:10 被引量:52H指数:4
相关作者:叶芳李国霞魏百合乔振华王宏伟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清华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异常综合征
  • 5篇增生
  • 5篇增生异常综合...
  • 5篇综合征
  • 5篇骨髓
  • 5篇骨髓增生
  • 5篇骨髓增生异常
  • 5篇骨髓增生异常...
  • 4篇免疫
  • 4篇基因
  • 4篇急性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血液
  • 3篇髓系
  • 3篇髓系白血病
  • 3篇急性髓系
  • 3篇急性髓系白血...
  • 3篇恶性
  • 2篇凋亡

机构

  • 9篇山西医科大学...
  • 5篇清华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叶芳
  • 5篇魏百合
  • 5篇李国霞
  • 5篇乔振华
  • 4篇王宏伟
  • 3篇任方刚
  • 3篇马瑞霞
  • 3篇甄祯
  • 3篇周文峰
  • 2篇王丽娜
  • 2篇何玉梅
  • 2篇贾宁
  • 2篇王洁
  • 1篇王欢
  • 1篇覃艳红
  • 1篇吴启龙
  • 1篇李宝平
  • 1篇任宏伟
  • 1篇张玉凤
  • 1篇马东升

传媒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国药物与临...
  • 2篇国际输血及血...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转化为急性白血病(AL)的生物学特点及治疗反应。方法:采用WHO标准回顾性分析MDS转化为AML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相关因素,分析转化为AML患者近期的治疗反应。结果:153例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L 26例(17%),中位转化时间4(1-29)个月,均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 L),以AM L-M2、AM L-M4、AM L-M5、AM L-M6为主。转成的AM L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2例出现髓外浸润;26例转成的AM L中18例(69.2%)有染色体核型异常,同转化为AML前的核型相比,9例异常核型发生了改变(出现了新的核型或原有核型消失)。个体化治疗转成AM L的患者总有效率达80%,能使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改善。结论:中高危M DS易进展为AM L,多种因素参与M DS转化为AM L;转成的AM L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且预后较差,去甲基化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叶芳马东升王洁乔振华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观察应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25例恶性血液肿瘤患者,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获得DC-CIK细胞,并将质检合格的DC-CIK细胞分4次回输给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与30例非肿瘤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25例患者DC-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中的CD3+、CD3+ CD8+、CD3+ CD16+ CD56+、CD3-CD16+ CD56+细胞比例较输注前明显增加(P<0.05),CD3+ CD4+T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DC-CIK细胞治疗过程中有2例出现短暂性低热,均可自行缓解.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在DC-CIK细胞治疗前与非肿瘤患者比较,外周血CD3+、CD4+、NK及NK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5),外周血中的IgG、IgM及IgA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能显著提高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体内的肿瘤杀伤性T细胞及其效应细胞的数量,改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免疫失衡状态,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且安全有效,为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周文峰叶芳李国霞李宝平吴启龙任宏伟任方刚乔振华魏百合
关键词: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血液肿瘤免疫功能
凋亡抑制基因在急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凋亡抑制基因MCL-1、livin、ave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3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3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及20例对照组患者(缺铁性贫血1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的新鲜骨髓液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MCL-1、livin、aven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及表达率。结果 AL组和MDS组MCL-1、livin、aven mRNA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L-1与livin基因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6,P〈0.05),MCL-1与aven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r=0.603,P〈0.05),liven基因与aven基因表达无相关性(r=0,P〉0.05)。结论 3种凋亡抑制基因MCL-1、livin、aven基因mRNA在急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表达均增高。
魏百合叶芳李国霞王宏伟周文峰甄祯乔振华
关键词:MCL-1LIVINAVEN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恶性血液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可遗传的、基因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基因表达调控的一门新学科。近年来,诸多研究结果均表明,表观遗传学异常改变在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与MDS患者的预后相关;微小RNA(miRNA)的异常甲基化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相关;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EZH)2基因通过突变、缺失或过表达,甲基化下游靶基因调控其转录水平,从而与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血液病相关。针对表观遗传学异常改变的治疗方案给恶性血液病的免疫治疗赋予更广的内涵。笔者拟就表观遗传学异常改变在恶性血液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针对表观遗传学异常改变的免疫治疗方案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张玉凤叶芳
关键词:血液病免疫疗法
端粒保护蛋白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6年
目的探讨端粒保护蛋白1(POT1)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选择62例初发AML患者(病例组)和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POT1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blot检测POT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2例初发AML患者中,M12例,M214例,M312例,M414例,M517例,M62例,未分型AML1例。根据危险度分层标准分为高危组(24例)、中危组(22例)和低危组(16例)。初发AML患者PO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M2、M4及M5三组患者POT1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三组患者POT1 mRNA和蛋白表达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3组患者的POT1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但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Tl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但其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T1可能参与AML的发病。POT1可能从细胞质和细胞核参与端粒长度的调节,进而保护染色体的稳定性。
叶芳马瑞霞乔振华覃艳红王洁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印迹法
急性髓系白血病108例免疫表型特征与临床预后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评价免疫分型在判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08例初发AML患者骨髓进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①AML患者中髓系抗原表达率以CD33(96.3%)、CD13(88.0%)、髓过氧化物酶(MPO)(88.0%)最常见,造血祖/干细胞抗原表达以CD38最常见,为95.4%;②有52.8%(57/108)AML患者同时伴有淋巴系抗原表达,主要为CD19、CD7、CD4,表达率分别为23.1%、21.3%、17.6%;③高、中、低危3组AML患者淋巴系抗原表达率进行比较,发现CD4、CD7低危组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P均<0.01),而CD19的表达率则相反,低危组高于中、高危组(P均<0.05)。结论免疫分型在诊断AML及判断预后中起重要作用。
马瑞霞叶芳李国霞任方刚王宏伟魏百合何玉梅甄祯周文峰乔振华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预后免疫分型
恶性血液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12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40例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恶性血液病组的CD3+、CD4+、CD4+/CD8+、CD3+CD16+CD56+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组、CL组、LM组和MM组的CD3+、CD4+、CD4+/CD8+、CD3+CD16+CD56+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失衡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抗肿瘤能力减弱,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可以为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甄祯叶芳李国霞任方刚王宏伟魏百合
关键词:T淋巴细胞亚群恶性血液病免疫功能
凋亡抑制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2013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风险高为特点。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发现越来越多的基因在MDS中表达异常,但是MD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由于基因表达异常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异常及凋亡失控密切相关,而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化或自行结束生命的过程,目前有关凋亡相关基因的研究多集中在实体瘤方面,而在血液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较少,现主要就髓样细胞白血病一1,生存素,livin等凋亡抑制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其在MDS中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魏百合叶芳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生存素LIVIN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P15^(INK4B) FHIT基因甲基化的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异常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检测分析50例MDS患者,其中包括低危组3例、中危-1组10例、中危-2组27例和高危组10例骨髓细胞P15^(INK4B)基因与FHIT基因的甲基化情况。结果随着疾病的进展,即由低危组MDS向高危组MDS进展,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逐渐增高,且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在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26),其中低危组/中危-1组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低于高危组,且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危组/中危-1组与中危-2组、中危-2组与高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基因的甲基化没有关联性。结论 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MDS的发病机制,并与疾病的恶化程度有关。
叶芳贾宁李国霞何玉梅王丽娜马瑞霞王宏伟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FHIT基因
RIZ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危险度分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RIZ1mRNA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46例初发MDS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者(均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供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DS患者及健康对照者骨髓细胞中RIZ1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MDS患者的RIZ1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中位数(P25,P75):0.557(0.333,0.815)比1.003(0.895,1.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91,P=0.0003)。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难治性贫血/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A/RAS/RCMD)、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Ⅰ(RAEB-Ⅰ)、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Ⅱ(RAEB-Ⅱ)、MDS转变成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组和健康对照组的RIZ1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00,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RAEB-Ⅰ、RAEB-Ⅱ、MDS/AML组的RIZ1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分类,低危、中危-1、中危-2及高危组MD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RIZ1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14,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中危-1、中危-2及高危组的RIZ1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且随疾病危险度分级升高,RIZ1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RIZ1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及染色体核型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MDS患者RIZ1mRNA表达水平下降,且在不同类型及不同危险度分级中表达存在差异,该基因可能参与MDS发病机制,并与疾病进展有关。
叶芳王丽娜贾宁李宁宁王欢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IZ1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发病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