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7Z3-E0571)

作品数:2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郑小英詹希美曲振宇李卓雅张美春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登革热
  • 2篇病毒
  • 1篇登革病毒
  • 1篇登革热病毒
  • 1篇血清
  • 1篇血清流行病学
  • 1篇血清流行病学...
  • 1篇伊蚊
  • 1篇疫点
  • 1篇逆转
  • 1篇逆转录
  • 1篇逆转录聚合酶...
  • 1篇转录
  • 1篇自然界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流行病学调查
  • 1篇酶链反应
  • 1篇聚合酶
  • 1篇聚合酶链反应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作者

  • 2篇詹希美
  • 2篇郑小英
  • 1篇吴瑜
  • 1篇江毅民
  • 1篇何霭
  • 1篇张美春
  • 1篇严子锵
  • 1篇胡志刚
  • 1篇李成玲
  • 1篇李卓雅
  • 1篇曲振宇

传媒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卫生杀虫...

年份

  • 2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广州市自然界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通过对广州地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进行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的调查,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探索该地区登革热流行的来源和特点。方法采集广州市各区新旧疫点附近的白纹伊蚊幼虫标本,饲养为成蚊后提取蚊虫总RNA,用登革热病毒特异引物经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对阳性结果反应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在荔湾区逢源街(2006年8月)、从化市邓村(2007年4月)和白云区云溪(2007年5月)各检出1宗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蚊虫标本。其中荔湾区逢源街和从化邓村标本的RT-PCR产物经过序列测定证实为登革热病毒Ⅰ型。结论广州地区登革热病毒可能在自然界白纹伊蚊种群中长期存在。
江毅民严子锵胡志刚李成玲詹希美郑小英
关键词: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登革热疫点22年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了解曾发生登革热流行的旧疫区健康人群抗登革病毒的抗体水平及分布。方法在1986年曾爆发Ⅱ型登革热疫情的黄埔区鱼珠街一带,对2周内无临床症状的健康人群横断面采样,收集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G抗体,并和非疫点健康人群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RT-PCR法检测抗体阳性者血清中登革病毒。结果登革热疫点健康人群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23.3%,非疫点健康人群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登革热疫点人群抗体阳性率与年龄成正相关,0~20、21~30、31~40、41~50、51~60、61~70和70岁以上各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8%、5.8%、9.1%、26.5%、27.7%、32.5%和35.1%。30岁以下年龄组与31~40岁年龄组、31~40岁年龄组与41~60岁年龄组、41~60岁年龄组与61岁年龄组间的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登革热疫点和非疫点15岁以下中小学生滤纸血样标本中均未检测到抗登革病毒IgG抗体。RT-PCR法未检测到抗体阳性者血清中有登革病毒。结论登革热疫点人群抗登革病毒IgG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疫点人群,疫点人群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提示登革热疫点在登革热疫情后,登革病毒可能在蚊媒体内存在低密度的循环。
郑小英吴瑜张美春何霭李卓雅曲振宇詹希美
关键词:登革病毒登革热血清流行病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