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NIH1R01MH64878)

作品数:6 被引量:114H指数:4
相关作者:林丹华方晓义蔺秀云刘杨苏立增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流动人口
  • 3篇高危
  • 3篇艾滋病
  • 2篇性病
  • 2篇性行为
  • 2篇人口
  • 2篇农村
  • 2篇农村流动人口
  • 2篇高危性
  • 2篇高危性行为
  • 2篇HIV/ST...
  • 1篇心理健康
  • 1篇心身
  • 1篇心身健康
  • 1篇抑郁
  • 1篇预防干预
  • 1篇社会
  • 1篇社会适应
  • 1篇醉酒
  • 1篇吸烟行为

机构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方晓义
  • 6篇林丹华
  • 4篇蔺秀云
  • 1篇刘杨
  • 1篇李晓铭
  • 1篇苏文亮
  • 1篇苏立增

传媒

  • 2篇心理发展与教...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心理科学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心理保护动机在预防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性病高危行为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考察外地来京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性病的高危行为及其特征,探讨对高危行为有阻止作用的内在和外在因素,验证作为内部认知因素的心理保护动机对高危行为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分类取样的方法随机从北京市建筑业、娱乐业等选取2201名有效研究对象,收集了他们的高危行为状况、心理保护动机状况、HIV/AIDS知识数据。结果(1)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2.72±3.44)岁,处于青年早期,在多个性伙伴、参与商业性性行为等方面有高危险行为,尤其是安全套的使用率低,有76.9%的人在性行为中没有使用安全套;(2)分层回归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之后发现心理保护动机对高危行为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内在奖励R^2=-0.119,P〈0.01;内在效能R^2=-0.163,P〈0.01;易感性R^2=0.155,P〈0.05;付出代价R^2=0.093,P〈0.05),验证了心理保护动机在高危行为中的预测作用。结论北京流动人口存在高危行为,尤其是安全套使用频率低,外部因素和内部认知因素的心理保护动机对这些高危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蔺秀云方晓义林丹华李晓铭
关键词:流动人口高危行为HIV/STD
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STD/HIV高危性行为的关系被引量:15
2006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和高危性行为状况,分析流动模式与他们高危性行为的关系。根据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布采取配额的方式从北京和南京两座城市共选取了有效被试4301名,其中北京2201名。评估了他们的流动性包括流动时间、流动城市和与性病/艾滋病(STD/HIV)有关的高危性行为包括发生性行为的时间、多个性伙伴和参与商业性行为状况、使用安全套状况。分析结果发现:(1)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平均为0.77,男性、未婚的、年龄小于20岁的流动性比女性、已婚的和年龄大于20岁的显著大;(2)流动人口存在一定比例的高危性行为,男性和未婚的高危性行为显著多于女性和已婚的,尤其是安全套使用率低;(3)不同流动时间、流动城市和流动性的人在高危性行为有些显著差异,总的来说,流动时间越长、流动城市越多、流动性越大的人存在着更多的高危性行为。
蔺秀云方晓义林丹华李晓铭苏文亮
关键词: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农村
年轻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被引量:20
2004年
农村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具特色的一个社会现象,考察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和社会适应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研究从北京选取2201名从农村到北京打工的18~30岁的流动人口为被试,探讨其流动模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人口外出打工的时间平均接近4年,平均到过2个城市打工;(2)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水平偏低,存在较多的吸烟、醉酒行为和非安全性行为,生活和工作满意度一般;(3)流动性可以显著地预测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水平。流动性越大,流动人口的吸烟行为越多,抑郁程度越高,而生活和工作满意度越低。
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苏立增
关键词:农村流动人口社会适应吸烟行为抑郁醉酒打工
北京市农村流动人口的HIV/STD高危性行为和知识分析被引量:52
2006年
目的调查北京市流动人口中存在的感染艾滋病病毒/性传播疾病(HIV/STD)的高危性行为和他们所掌握的艾滋病知识状况。方法在北京市流动人口集中的行业中,用按比例抽样的方法抽取了2222名流动人员,采取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拥有的性伙伴数量、参与商业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等高危性行为的情况和艾滋病知识掌握的状况。结果对被调查者中报告有性行为的900人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67.4%的人有婚前性行为,31.0%的人有多个性伙伴,9.4%的人参与了商业性性行为,而只有39.0%的人使用过安全套。对全体被调查者的艾滋病知识分析发现,他们的艾滋病知识掌握的相对比较多,熟悉艾滋病传播的三大途径,但对不传播途径没有多大把握。结论加强对流动人口感染HIV/STD的危险和使用安全套的干预。
蔺秀云方晓义林丹华李晓铭
关键词:流动人口高危性行为艾滋病知识
年轻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与预防干预被引量:4
2005年
探讨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北京市50个18-30岁以及2201个农村流动人口开展定性和定量调查,深入考察了北京市年轻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以及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在该人群中开展心理健康预防干预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流动人口心理健康预防干预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
关键词:流动人口心理健康干预
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及其满意度对心身健康的影响被引量:27
2007年
目的:考察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状况以及生活和工作条件、生活和工作满意度对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影响。方法:从北京市选取了2201名流动人口作为被试,采用问卷的方式收集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生活和工作满意度、情绪健康状况、身体健康状况的数据。结果:①流动人口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较差,但对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②生活和工作条件与满意度越好的人,心身健康状况越好;③生活和工作条件对情绪和身体健康状况有显著的影响,但是生活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系数更大。结论:流动人口的生活和工作的客观条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如生活和工作的主观满意度大。
方晓义蔺秀云林丹华刘杨李晓铭
关键词:流动人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