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31431)

作品数:12 被引量:136H指数:6
相关作者:曾刚孙照渤倪东鸿李忠贤黄艳艳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部重庆市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3篇数值模拟
  • 3篇探空
  • 3篇年代际
  • 3篇气候
  • 3篇气候特征
  • 3篇温度异常
  • 3篇环流
  • 3篇海表
  • 3篇海表温度
  • 3篇海表温度异常
  • 3篇大气环流
  • 3篇值模拟
  • 2篇订正
  • 2篇散度
  • 2篇年代际变化
  • 2篇漂移
  • 2篇夏季
  • 2篇环流特征
  • 2篇非均一性
  • 2篇大气环流特征

机构

  • 9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教育部
  • 3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大连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重庆市气候中...
  • 1篇重庆市气象局
  • 1篇江苏省气象探...

作者

  • 7篇曾刚
  • 5篇倪东鸿
  • 5篇孙照渤
  • 3篇王学忠
  • 2篇李忠贤
  • 1篇王举
  • 1篇吴晓娜
  • 1篇周国兵
  • 1篇刘征宇
  • 1篇董新宁
  • 1篇邓伟涛
  • 1篇黄泓
  • 1篇胡邦辉
  • 1篇何鹏
  • 1篇程军
  • 1篇邹勋
  • 1篇伯忠凯
  • 1篇曹蓉
  • 1篇黄艳艳
  • 1篇唐慧琴

传媒

  • 7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气象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第32届中国...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6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阵风效应对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年际变化模拟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观测海温驱动NCAR CAM5模式进行了两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了在CAM5模式海气湍流热通量参数化方案中引入阵风效应前后,模式对冬季NPO(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北太平洋涛动)年际变化模拟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考虑了阵风效应后,CAM5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冬季NPO的年际变化特征,模拟的1979—1999年冬季NPO指数序列与观测结果的相关系数由0.09提高到0.57;热带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通过影响海表湍流热通量异常,对冬季NPO年际变化产生影响;引入阵风效应后,模式对热带东太平洋海表湍流热通量异常的模拟结果更趋合理,从而使得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冬季NPO的年际变化。
李忠贤何鹏倪东鸿曾刚邓伟涛
关键词:北太平洋涛动年际变化数值模拟
华东三站探空气球漂移特征及非均一性试验
在传统探空过程中探空气球会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产生水平漂移,最大漂移距离可超过100km。气球漂移特征与存在季节循环特征的站点附近上下层系统配置有关,考虑气球漂移可改善降水和中尺度大风降温等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效果。需要注意...
王学忠胡邦辉黄泓王举邹力
关键词:大气探测散度非均一性
文献传递
1990年以来重庆秋季年代际干旱及其可能成因被引量:8
2015年
采用1961—2012年重庆地区30站降水和气温资料、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等,基于由降水和气温计算得到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对重庆地区秋季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进行了研究。观测结果表明,重庆秋季SPEI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变化型,且在1989年发生了年代际突变,突变后(前)为偏旱(涝)期。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海表温度年代际升高对重庆秋季年代际干旱具有重要作用,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为关键海区,北大西洋为次关键海区。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关键海区的海表温度异常影响重庆秋季年代际干旱的可能机制为:当该区海表温度秋季年代际增暖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西伸北抬、面积偏大、强度增强,重庆地区位势高度升高,孟加拉湾南支槽减弱,不利于水汽从孟加拉湾向重庆地区输送,同时赤道地区存在异常上升运动,使得区域Hadley环流增强,重庆地区为异常下沉区,由此导致重庆地区年代际干旱。北大西洋次关键海区的海表温度异常影响重庆秋季年代际干旱的可能机制为:当该区海表温度秋季年代际增暖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重庆地区位势高度升高且有异常下沉运动,从而导致重庆地区年代际干旱。上述观测结果由应用NCAR CAM5.1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的关键海区海表温度年代际变化敏感性试验得到验证。
曾刚武英娇张顾炜倪东鸿董新宁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
1961—2010年我国冷空气的活动特征被引量:33
2015年
利用1960—2010年我国384站逐日温度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冷空气活动的频次、强度等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单站冷空气呈北多南少、北强南弱的分布特征。按冷空气活动路径,北方分成3个区,它们在11月频次最多;南方以25°N为界分成2个区,它们在12月、1月频次较多,在年际尺度上该2区冷空气呈减少、减弱趋势。南北5个区冷空气活动频次的年代际变化不一致,但是各区冷空气活动的强度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均呈年代际减弱。全国性冷空气活动频次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显著减少,而北方冷空气活动频次的年代际变化不大。当欧亚大陆地面冷高压比正常年偏强(偏弱)、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比正常年偏低(偏高)、高层500 h Pa东亚大槽比正常年偏强(偏弱)时,当年冷空气活动的频次偏多(偏少)。
周琳孙照渤
关键词:冷空气活动频次
基于南京站探空资料的诊断尾迹特征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燃烧航油,在大气中释放水汽和热量,在环境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可形成尾迹云,简称尾迹。尾迹对于探测飞机位置和航线有示踪的作用,可作为隐形飞机的侦测依据。尾迹的物理组成影响大气的辐射传输,一些研究认为其中水汽的气...
王学忠胡邦辉王举黄泓刘吉敏所靖东
关键词:探空资料临界温度气候特征
文献传递
欧亚大陆夏季地表温度的气候特征及与大气环流的联系被引量:8
2015年
采用1960-2010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方法等,分析了欧亚大陆夏季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夏季地表温度的均方差在高纬度地区大于在低纬度地区.欧亚大陆夏季地表温度最主要的特征是全区一致变化,除了青藏高原东侧为降温趋势外,其他地区为变暖趋势,其中40~65°N增温明显;其次,高纬度地区表现出“-+-”变化特征.西风环流指数的变化与地表温度的增温密切相关,而EU指数与中高纬度地区地表温度异常的分布类型密切相关.根据欧亚大陆夏季地表温度的气候特征和时空变化特征,确定了5个关键区.各关键区指数都有增温趋势,但是变化特征不同.不同关键区指数的异常所对应的环流形势异常均不相同,与不同关键区地表温度密切联系的环流因子也不相同.
吴晓娜孙照渤
关键词:欧亚大陆大气环流
探空气球漂移特征及对三角形法计算散度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2006—2013年南京站、安庆站和杭州站探空资料,讨论华东地区探空气球的漂移特征。设计不考虑气球漂移、考虑全部气球漂移和考虑部分气球漂移3个试验,比较3种情况下三角形法计算的散度差异。结果表明:气球漂移主要受大气环流及其变化影响,纬向上7月和8月气球随高度增加,先向东漂移、后向西漂移,其他月份以向东漂移为主,冬季漂移距离大;经向上受季风影响明显。考虑全部和部分气球漂移与不考虑气球漂移的散度对比表明,平均绝对偏差各月在对流层顶附近均有极大值;相对偏差季节分布明显,前者在6—9月较大,极大值略大于7%,后者冬季大,1月在200 hPa达到25%,在50 hPa超过50%。因此,利用三角形法计算散度所在层次较高或所使用资料中传统探空和特种探空并存时,均需考虑气球漂移影响。
王学忠胡邦辉王举黄泓邹勋
关键词:散度非均一性
近20a孟加拉湾海表温度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基于美国NOAA现代极高分辨率辐射仪(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提供的1993—2012年逐日海表温度(SST)资料,利用季节经验正交函数(S-EOF)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孟加拉湾海表温度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孟加拉湾的(6~14°N,85~95°E)海区海表温度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具有重要指示意义,该海区海表温度异常(SSTA)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存在密切的正相关,通过了0.05信度的显著性检验,即当孟加拉湾海表温度正(负)异常时,南海夏季风晚(早)爆发。应用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的ECHAM5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在孟加拉湾关键海区进行了敏感性数值试验,发现在关键海区降低其5月海表温度02℃的情况下,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相应提前5 d左右,而在升高02℃情况下,南海夏季风推后10 d左右爆发。在孟加拉湾5月海表温度降低的情况下,促使80~100°E的越赤道气流增强,南海区域西风分量增强,进而促使南海夏季风提前爆发。
吴丹晖曾刚
我国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特征被引量:39
2016年
采用1961—2010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给出了我国秋季连阴雨的定义,分析我国秋季连阴雨和不同级别(5~7 d、8~10 d和11 d及以上)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将我国秋季连阴雨划分为华北、西南、江淮和华南地区4区,并分析华北地区秋季连阴雨期间和不同级别秋季连阴雨期间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秋季连阴雨及不同级别秋季连阴雨50 a累计频次在长江中上游地区较大,黄河以北地区较小;随着连阴雨级别的增加,连阴雨频次大值区由东南地区移向西南地区;频次标准差与频次的分布特征类似。2)华北地区连阴雨及不同级别连阴雨期间,巴尔喀什湖与贝加尔湖间的阻塞高压增强,850 h Pa上增强的偏北和偏南气流交汇于华北地区,500 h Pa上东亚大槽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气流引导南方暖空气北上,冷、暖空气在华北地区交汇,易形成连阴雨天气。
孙照渤黄艳艳倪东鸿
关键词:秋季连阴雨气候特征大气环流
东北夏季降水分型及其大气环流特征被引量:22
2016年
利用1961—2010年中国东北122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160站月平均温度资料,对东北6月、7月、8月的降水进行分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类降水型对应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东北6月、7月、8月降水均可划分为两大类四小类,6月与8月的分型结果相同,为全区一致型(同多型、同少型)和南北反位相型(南部型、北部型),7月可分为全区一致型(同多型、同少型)和东西反位相型(东部型、西部型)。6月东北降水主要受东北冷涡影响,冷涡越强,降水越多,且当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出现明显异常时,6月东北降水将呈现南北反位相特征;7月、8月降水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影响,其中东北降水全区一致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以及沿亚洲西风急流东传的波列有关,而降水南北(东西)反位相型则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有关。
孙照渤曹蓉倪东鸿
关键词:大气环流东北冷涡西太平洋副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