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重大项目(Z0005190040431)

作品数:12 被引量:248H指数:9
相关作者:陈敏华严昆杨薇戴莹王艳滨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重大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射频
  • 8篇射频消融
  • 8篇消融
  • 7篇细胞
  • 7篇超声
  • 6篇肝细胞
  • 5篇造影
  • 5篇肝癌
  • 5篇超声检查
  • 5篇超声造影
  • 3篇造影剂
  • 3篇肿瘤
  • 3篇细胞癌
  • 3篇消融术
  • 3篇肝细胞癌
  • 2篇导管
  • 2篇导管消融
  • 2篇导管消融术
  • 2篇预后
  • 2篇预后因素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肿瘤...
  • 3篇北京肿瘤医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临床...

作者

  • 12篇陈敏华
  • 11篇严昆
  • 10篇杨薇
  • 7篇戴莹
  • 6篇王艳滨
  • 5篇吴薇
  • 5篇尹珊珊
  • 5篇高文
  • 4篇范智慧
  • 4篇霍苓
  • 4篇张晖
  • 2篇廖盛日
  • 2篇武金玉
  • 2篇戴维德
  • 2篇李吉友
  • 1篇河福金
  • 1篇吴后男
  • 1篇曾燕荣
  • 1篇李洪民
  • 1篇刘静贤

传媒

  • 3篇中华超声影像...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转移癌射频消融疗效及与化疗关系探讨:附134例分析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RFA)结合化疗对肝脏转移性肿瘤(MLC)的疗效。方法134例336个MLC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根据接受化疗情况分为:RFA组40例,RFA前化疗组52例,RFA后化疗组8例,RFA前后全化疗组34例。结果灭活率为95.8%,11.6%病灶局部复发增大;前化疗组复发病灶率(6.3%)与后化疗组(23.5%)及全化疗组(19.1%)有显著差异(P<0.01)。本组病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1.0±2.2)个月。结论RFA微创治疗MLC局部灭活率高,并可对再发或复发病例反复多次治疗而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并具有并发症少、患者生存质量高的优势;本组病例显示RFA治疗MLC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张晖武金玉高文严昆王艳滨杨薇尹珊珊陈敏华
关键词:超声检查射频消融肝转移癌化疗
肝细胞癌射频治疗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探讨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后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182例HCC患者行超声引导下RFA治疗。肿瘤平均大小(3.9±1.2)cm(范围1.2~8.0c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分别为97、76和9例。根据TNM分期,Ⅰ-Ⅱ期,Ⅲ期,Ⅳ期肝癌分别为53、70和59例。筛选22项可能对预后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并分层,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in-Meier模型,多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182例HCC治疗后平均总生存期及无瘤生存期分别为(45.5±2.3)和(24.9±2.1)个月。生存期的影响因素为:①总生存期:卫星灶,Child-Pugh分级和TNM分期。②无瘤生存期:肿瘤数目,卫星灶,Child-Pugh分级,按规范化方案治疗,联合TACE。其中,肝功能在两种生存率分析中均为危险度最高的影响因素。结论 生存分析结果提示,保护肝功能,治疗前全面影像学检查,重视规范化治疗和辅助治疗将有助于改善生存期。
杨薇陈敏华严昆高文王艳滨廖盛日张晖霍苓黄信孚
关键词:肝细胞癌射频消融COX模型
超声造影对动脉期增强的肝炎性病灶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易误诊为肝细胞癌(HCC)的肝炎性病灶图像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选择CEUS表现为动脉期增强的15例肝炎性病灶为研究对象,病灶中位大小3.7cm。随机选择同期CEUS表现为动脉期增强的31例HCC为对照组,病灶中位大小4.0cm。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分析两组病例常规超声图像及CEUS灌注特征,探讨两种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征。结果CEUS检查炎性病灶动脉期多表现均匀片状强化(46.7%)或周围向心强化(26.7%),增强峰值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HCC多表现为团状强化(45.2oA),“抱球状”向心强化(25.8%)或不均匀强化(19.4%),其中5个灶增强早期可见瘤内扭曲血管,增强峰值时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并多见荷瘤血管(P〈0.05)。实质期炎性灶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偏低回声区,而HCC多为边界清晰的低-无回声灶(P=0.044)。炎性灶内部坏死区形态为圆形或“蚯蚓形”的囊腔(100%),多分布在病灶中心(90.9%);而HCC内坏死区形态多为不规则或裂隙状(73.3%),分布不规则(66.7%)(P〈0.001,P=0.005)。CEUS时间一强度曲线显示,病灶与肝实质峰值强度及达峰时间的差值、病灶达峰时间等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EUS对易误诊的肝内炎性病灶与HCC可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信息,有助于减少创伤性检查及不必要的手术切除。
杨薇戴莹严昆吴薇范智慧尹珊珊陈敏华
关键词:超声检查造影剂肝疾病
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运用细胞膜表面标记和细胞内因子标记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全血标本,从细胞数量和细胞功能两个角度,观察射频消融(RFA)治疗前后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T细胞功能分型的变化。方法经穿刺活检证实为HCC、进行RFA根治性治疗的26例患者为治疗组,以年龄、性别为匹配条件,同期选择正常对照26名为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于RFA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清晨空腹静脉取血。流式细胞仪测定B、NK、T、CD4^+T、CD8^+T细胞百分含量及单细胞水平上Th1、Th2、Tc1、Tc2功能亚群。分析两组间免疫指标的差别、分析治疗组于RFA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肝细胞癌患者与正常人比较,NK细胞计数下降、CD8^+T细胞中Tc1细胞的比例下降。射频治疗后Ⅰ类细胞比例增加,NK计数增多。其中男性、〉55岁、病理分级为Ⅰ~Ⅱ级、临床分期为Ⅰ~Ⅱ期及Child-Pugh分级为A/B的患者,射频治疗后其NK计数或Ⅰ类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前,增高的幅度分别大于女性、≤55岁患者、病理分级为Ⅲ~Ⅳ级、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及Child-Pugh分级为C的患者。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RFA治疗1个月后,HCC患者的免疫指标有所提高,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发生了变化,Ⅰ类细胞(Th1、Tc1)和NK逐渐增多,免疫抑制状态有所改善,细胞免疫功能逐渐增强。
王艳滨吴后男严昆陈敏华柯杨
关键词:肝细胞肿瘤射频消融流式细胞仪T细胞亚群淋巴细胞亚群
正常大鼠肝脏射频消融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正常大鼠肝脏射频消融前后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数目及表型的变化和意义。方法12只健康SD大鼠均分为射频组(6只)和对照组(6只),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抽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及表型分析。同时处死动物取材做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鼠肝组织射频灶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从中心到外围呈凝固性坏死-细胞变性-肉芽组织形成的演变特点。正常大鼠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0.34±0.08)%表达大鼠特异性标志OX-62,射频后1周为(0.70±0.16)%,射频后1周组与正常大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OX-6(大鼠MHCⅡ)和CD86在正常大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20±9.40)%和(37.57±12.24)%。射频后1周分别为(19.63±5.94)%和(46.38±9.67)%。射频后1周组与正常大鼠组比较差异都没有显著性。结论射频消融促使大鼠外周血DC前体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可能会对提高机体在免疫应答中的抗原提呈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戴维德范智慧陈敏华河福金李洪民刘静贤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树突状细胞
172例肝癌射频消融治疗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26
2005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FA)治疗的生存期及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指导RFA消融治疗。方法1999至2004年172例原发性肝癌行RFA治疗,其中150例(87.2%)不能或不宜手术治疗。分析24项与生存期可能相关的因素,探讨与生存期的相关性。随访时间4~51个月,随访率94.8%(163例)。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模型及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原发性肝癌RFA治疗后半年、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5%、77.4%、55.7%、51.2%。分析可能影响生存期的24项单因素中8项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初次RFA前甲胎蛋白(AFP)值、门静脉高压、肿瘤复发性、病理分级、治疗目的方案、消融安全范围。根据UICC分期标准,首发癌116例半年、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Ⅰ期和Ⅱ期(33例)达96.7%、92.3%、81.6%、65.3%;Ⅲ期和Ⅳ期(83例)为91.2%、76.3%、56.6%、51.4%;Ⅰ和Ⅱ期与Ⅲ和Ⅳ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癌56例的生存率分别为88.5%、70.2%、41.4%、24.5%,与首发癌Ⅲ和Ⅳ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生存率相关的多因素有3项,分别为:ChildPugh分级、门脉高压、治疗目的方案。结论影响原发性肝癌RFA治疗预后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患者因素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脉高压程度;治疗方面因素为治疗目的方案;此结果有助于指导RFA治疗。
严昆王艳滨陈敏华高文杨薇戴莹尹珊珊
关键词:预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预后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
超声造影界定肝癌浸润范围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0
2006年
目的研究肝细胞型肝癌(HCC)在超声造影(CEUS)动脉期至门脉期增强范围变化的病理意义,探讨CEUS对界定肝细胞型肝癌边界浸润范围的应用价值。方法41例手术切除,11例超声引导穿刺病理证实的肝细胞型肝癌共52例52个病灶,手术或穿刺前行常规超声(US)及CEUS检查,比较肿瘤大小、边界、形态变化;设CEUS癌灶边界增强范围增大或更不规则增强为A组,边界形态未改变为B组。对肿瘤边缘交界区组织(瘤周组织)取病理标本,行HE染色、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病理学特征和微血供状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52个肝细胞型肝癌灶A组占32灶(61·54%),其中75%(24灶)US示肿瘤边界不清;B组20灶中40%(8灶)US示边界不清晰(P<0·05)。A、B两组肿瘤最大径均值分别为(6·1±2·9)cm及(4·4±2·1)cm(P<0·05)。分析41个手术切除肝细胞型肝癌标本,A组25灶计75张病理切片中88%(66张)显示瘤周癌细胞呈浸润性生长,显著高于B组16灶中的56·3%(27/48张,P<0·001);52灶肝细胞型肝癌经CD3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组瘤周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B组(52·25vs36·82,P<0·01)。结论CEUS肝细胞型肝癌增强范围增大与肿瘤边界清晰度密切相关,肿瘤边缘增大的增强区域内癌细胞浸润及微血管生成增多,反映了癌组织浸润性生长的病理学特性。CEUS有助于界定肝细胞型肝癌边界大小及浸润范围,可为局部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曾燕荣陈敏华严昆廖盛日戴莹杨薇李吉友
关键词:肝肿瘤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评价肝恶性肿瘤射频治疗疗效──与常规超声及增强CT比较被引量:44
2005年
目的评价造影增强超声(CEUS)对判断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53例肝恶性肿瘤共71个病灶经射频消融治疗后行CEUS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44例59个病灶、转移癌9例12个病灶。全部病灶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团注法行CEUS检查,并与同期常规超声及彩色超声、增强CT检查结果比较。超声仪为TechnosDU8并使用CnTI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结果CEUS观察71个病灶中,54个(76.1%)病灶在造影各时相均未强化,提示肿瘤完全灭活;13个(18.3%)病灶边缘局部动脉期增强,判断有肿瘤残存;4个(5.6%)病灶判断不清。最终诊断依据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并结合肿瘤标志物水平、穿刺活检、3个月以上随访进行综合判断。以最终诊断为金标准,CEUS诊断准确性91.5%(65/71),增强CT为93.9%(62/66),常规超声及彩色超声为67.6%(48/71)。CEUS与增强CT在评价肿瘤复发或残留方面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EUS可较准确地判断射频消融后肿瘤灭活程度,是评价射频消融疗效的有效方法,可成为肝癌局部治疗随访的重要手段,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严昆陈敏华杨薇戴莹尹珊珊王艳滨霍苓
关键词:超声造影肝恶性肿瘤射频治疗常规超声增强CT检查
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的生存率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总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及其预后因素。方法192例HCC患者行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男151例,女41例。平均年龄59.2岁(24~87岁)。肿瘤平均大小(3.9±1.3)cm(1.2~8.0c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分别为106、77和9例。根据UICCTNM分期,Ⅰ、Ⅱ、Ⅲ、Ⅳ期肝癌分别为57、85、44和6例。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及Logrank时序检验,多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192例HCC患者治疗后1、2、3、4年总生存率为84.9%、69.1%、60.4%和52.8%;无局部复发生存率为75.1%、53.8%、43.9%和40.8%;无瘤生存率为64.3%、43.2%、37.1%和25.0%。多因素分析获得的预后因素为:(1)总生存期:ChildPugh分级,规范化方案治疗和UICCTNM分期。(2)无局部复发生存期:ChildPugh分级,UICCTNM分期。(3)无瘤生存期:UICCTNM分期,ChildPugh分级,卫星灶。其中,ChildPugh分级和UICCTNM分期在3种生存率的预后分析中均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根据RFA治疗结果分析,HCC肿瘤进展程度(UICCTNM分期和有无卫星灶)、患者肝功能以及治疗方法(是否应用规范化方案)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此结果有助于在RFA治疗前、中和后3个环节中采取相应措施,以改善生存期。
杨薇陈敏华高文吴薇霍苓戴维德刘文英严昆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预后
超声造影对确定肝癌射频消融范围及治疗策略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7
2006年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前超声造影(CEUS)对制定消融范围及治疗策略的应用价值,并与RFA前未应用CEUS的治疗组比较疗效。方法161例原发性肝癌符合经皮RFA入选条件患者进行超声引导RFA治疗。其中,77例RFA前采用SonoVue行CEUS检查(CEUS组),84例RFA前未行CEUS检查(非CEUS组)。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肿瘤平均直径CEUS组(3.6±1.2)cm,非CEUS组(3.5±1.1)cm。治疗后采用常规超声、增强CT及(或)超声造影等影像检查进行规律性随访,至少随访6个月CT判断肿瘤灭活程度。结果CEUS组77例105灶行RFA治疗,造影动脉期显示59灶(56.2%)肿瘤范围较造影前增大,其中42灶(71.2%)造影前肿瘤边界不清;49灶(46.7%)肿瘤形态较常规超声更不规则,其中39灶(79.6%)为造影前边界不清。造影组〉3.5cm肿瘤52灶,37灶(71.1%)在动脉期显示主荷瘤血管。10例CEUS新发现≤2.0cm病灶16个,其中3例为肝硬化随访病例,均进行RFA治疗。两组平均治疗次数为1.2次和1.5次。RFA后随访6~36个月,CEUS组完全灭活率高于非CEUS组(95.4%对87.8%,P=0.042)。CEUS组生存期高于非CEUS组[(34.2±1.2)月对(30.2±1.6)月,P=0.0283。结论RFA前CEUS可清晰显示肿瘤浸润范围,灵敏发现卫星灶及其他区域微小病灶,确认荷瘤血管,为准确制定消融方案,施行治疗策略,整体覆盖灭活肿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有效地提高RFA对肝癌的治疗水平。
陈敏华杨薇严昆吴薇戴莹范智慧张晖霍苓
关键词:超声检查造影剂导管消融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