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12YS048)

作品数:9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光胜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5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清华简
  • 1篇早期儒家
  • 1篇政治
  • 1篇人性论
  • 1篇儒家
  • 1篇尚书
  • 1篇清华简《保训...
  • 1篇仁学
  • 1篇筮法
  • 1篇维度
  • 1篇文王
  • 1篇先秦
  • 1篇礼制
  • 1篇两个维度
  • 1篇解疑
  • 1篇界说
  • 1篇经传
  • 1篇境界
  • 1篇境界说
  • 1篇孔子

机构

  • 9篇上海师范大学
  • 4篇清华大学

作者

  • 9篇刘光胜

传媒

  • 2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史学集刊
  • 1篇历史研究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原文化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真实的历史,还是不断衍生的传说——对清华简文王受命的再考察被引量:8
2012年
清华简《程寤》说文武皆受命,由《保训》知文王认为武王将要受命,他自己没有受命。清华简《程寤》与今本《逸周书》对照,可知文王受命十二年而终,而《耆夜》却说文王受命七年而终,清华简对文王受命问题存在明显矛盾的认识。《程寤》太姒寤梦或许是真有其事,但把梓树化为松柏域柞的征兆解释为受商人大命,最终决定权在文王那里。西周初年,随着政治意图的变化,武王、周公都曾为文王受命注入新的内容,因此文王受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真实,更多的是一种不断衍生的政治传说。
刘光胜
关键词:清华简
从清华简《筮法》看早期易学转进被引量:4
2015年
清华简《筮法》八卦卦名、卦序与辑本《归藏》密合,具有鲜明的《归藏》特征。但它占筮只依据八经卦,不用六十四卦系统,其占筮形式与方法又与《归藏》表现出显著差异。《左传》、《国语》某卦之"八"是指筮数八,韦昭"八为不动阴爻"说,存在明显误读。数字卦向符号卦的过渡,为先秦易学表现形式的一次重要转型。清华简《筮法》所反映的数字爻与符号爻的分工,可能是数字卦向符号卦转型的重要原理与依据。殷周揲蓍法乙与以清华简《筮法》为代表的楚地筮法形式最为接近,如果寻找楚地筮法的最初源头,揲蓍法乙是颇值得注意的对象。清华简《筮法》重要的学术意义在于:六个筮数联用,不是判定殷墟易卦为重卦的充分条件。如果没有筮法作支撑,不知时人对筮数如何分析,单据六个筮数联用,依然不能断言重卦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
刘光胜
礼与刑:《保训》文王传“中”的两个维度被引量:2
2013年
清华简《保训》之"中"如果是指一种思想观念,为何上甲微能将它借来借去?如果"中"为某种实物,上甲微将"中"归还河伯之后,为何又能把它传遗子孙?学者尝试把《保训》之"中"解释为"众"或军队,可古文字中没有"中"与"众"通假的直接例证。学者将舜之"中"与上甲微之"中"内涵完全等同的做法也无法贯通《保训》文本的内在理路,《保训》文王传"中"归根结底是把国家大事托付于武王,因此对"中"不应从天文、地理、心性等角度探讨,而应从国家治理层面进行解读。舜之"中"为礼,上甲微之"中"为刑,治国时机、处理矛盾的不同决定了《保训》之"中"的不同内涵。
刘光胜
关键词:清华简《保训》
《性自命出》“两重境界”说
2015年
上博简《性情论》出土,意味着郭店简《性自命出》"两篇说"不再成立。但《性自命出》上下篇字体、间距不同,第三十五号简有分篇钩号,是否皆是抄手的无意之举?我们认为,《性自命出》上篇讲人性有善有恶,下篇已至性善境界;上篇是自然之情,下篇升华为道德之情;上篇心无定志,礼以导情,下篇心有定志,情以正礼。《性自命出》上、下篇的划分,实际讲的是人性向善的两个阶段,是庶民与圣人两重不同的道德境界。
刘光胜
关键词:《性自命出》人性论
清华简《系年》与“周公东征”相关问题考被引量:2
2016年
学界对于清华简《系年》,主要从它与传世文献及青铜器铭文的相同之处考察其价值的可贵,而对于它们之间的差异,却未仔细地梳理。清华简《系年》第三章与太保簋不能对接,真正与《系年》对应的是《逸周书·作雒》篇。《系年》是珍贵的战国文献,但它所记的史事:武庚立于成王时期,三监全部被杀死,商邑之民自己发动叛乱,与管、蔡无关,皆不可信。《系年》第三章与《史记·周本纪》及《尚书》中《蔡仲之命》《金縢》《大诰》等篇存在明显矛盾,它只是提供了西周史事的一种说法,仅为一家之言,并不是无条件、必须相信的历史。
刘光胜
清华简与先秦《书》经传流被引量:10
2012年
古文《尚书》真伪之争是学术史上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学术公案,而对先秦时期《尚书》传流的考察,是揭开古文《尚书》真伪之谜的前提与基础。清华简《保训》形制、字体与《尹至》、《金縢》等篇明显不同,因此《保训》并非是先秦《尚书》或《逸周书》的佚篇。清华简《金縢》篇"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不是篇题,而可能是《金縢》篇的序言。相传孔子编订《尚书》,《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清华简中《尚书》与《逸周书》部分篇目并存,形制相同,清华简的时代断限是战国中晚期,郭店简《缁衣》也将《逸周书》与《尚书》并称为《书》经,《汉志》"《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的主流说法并不成立。
刘光胜
关键词:清华简《尚书》孔子
清华简《耆夜》礼制解疑被引量:7
2015年
《耆夜》武王八年戡黎,毕公军功最大,所以他担任主宾。饮至礼主人需酬酒赋诗,一般水平的宰父难以胜任。周公多才多艺,能事鬼神,根据宾主对等的原则,他担任饮至礼主人有其合理性。"客"字在春秋中期以前已经出现,并不限于指国外来宾。"东尚之客"的"尚"字,应训为"上",指作册逸席位处于毕公之东的尊位。《耆夜》与《仪礼·燕礼》不合,可能存在某些程度的内容失真,但思想内容的伪与晚并不等同于竹简材质的伪与晚。与其质疑清华简《耆夜》为假简,不如更深入探讨造成《耆夜》与《燕礼》等文献礼制差异的原因。
刘光胜
“儒分为八”与早期儒家分化趋势的生成被引量:2
2015年
由于资料缺乏,"儒分为八"已成为儒学史上千百年来难以厘清的学术难题。新见的出土文献,往往不是某一学派的专有文献,而是不同学者的文献汇编,因此,从这些文献对儒家共有特征的不同理解入手,就为解开"儒分为八"之谜提供了新的视角。韩非的八派划分,只是选取思想歧异明显、影响较大的八个派别。儒分为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儒家分化的真实面貌,但法家立场的偏颇,使韩非不能对儒家发展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思想歧异是当时孔门内部的普遍存在,而窄化、深化、分化、派别化,正是从不同学派思想差异日渐明显的层面,对早期儒学发展进程所作的一种描述与展示。
刘光胜
关键词:早期儒家分化
孔孟之间仁学理论的三重建构被引量:3
2014年
孔孟之道为后世所艳称,但孔子与孟子仁学却存在诸多差异。孔孟仁学突兀之处如何衔接,是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孔孟之间,仁学伦理建构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对仁字含义的多重解说;二是建构以仁为基础的德目组合;三是仁学与心性、天道之间的连接。不同德目地位升降明显,德目组合复杂多样,对仁的解说因人而异,仁学与心性论、天人观融合为一,共同构成了孔孟之间仁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刘光胜
关键词:仁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