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54)

作品数:10 被引量:100H指数:6
相关作者:任贾文秦大河效存德唐述林康建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海冰
  • 2篇同位素
  • 2篇气候
  • 2篇气候转型
  • 2篇夏季
  • 2篇冰盖
  • 2篇冰芯
  • 1篇大洋
  • 1篇雪冰
  • 1篇盐度
  • 1篇氧同位素
  • 1篇氧同位素组成
  • 1篇有机酸
  • 1篇中更新世
  • 1篇中更新世气候...
  • 1篇色谱
  • 1篇水位
  • 1篇水位变化
  • 1篇水位波动
  • 1篇水文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极地研究...
  • 2篇中铁二十一局...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5篇任贾文
  • 4篇秦大河
  • 3篇效存德
  • 2篇康建成
  • 2篇侯书贵
  • 2篇李院生
  • 2篇唐述林
  • 1篇徐建中
  • 1篇沈永平
  • 1篇段建平
  • 1篇刘伟刚
  • 1篇王晓香
  • 1篇卞林根
  • 1篇庞洪喜
  • 1篇秦翔
  • 1篇崔晓庆
  • 1篇王国亚

传媒

  • 5篇冰川冻土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860—2005年伊塞克湖水位波动与区域气候水文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1
2006年
应用吉尔吉斯坦天山伊塞克湖1860—2005年的湖水位资料及土尤克苏冰川雪线和卡拉库里气象站1879-1998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伊塞克湖145 a来水位波动的主要原因及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并与中国新疆天山地区的博斯腾湖及1号冰川雪线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天山伊塞克湖地区近百年来气候一直处于暖干化过程,1986年以后气候有转向暖湿的迹象.这种现象是与我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相对应的,是转型在空间上的向西扩展.分析认为,气候变化的暖湿转型原因主要是全球变暖导致全球水循环速度加快,西风环流和印度洋环流带来的水汽含量增加,导致了该区降水量增加;也与气候变暖使局地蒸发量加大,降水机会增多而引起降水量增加等因素有关.
王国亚沈永平秦大河
关键词:气候变暖气候转型
梯度淋洗法在雪冰样品有机酸测试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6年
离子色谱法是分析有机酸的有效方法之一,而梯度淋洗可一次分离与固定相亲合力差异较大的多种有机酸和无机阴离子,改善离子的色谱峰形,提高分离度和选择性.雪冰是记录有机酸的良好载体,对雪冰中有机酸的研究可认识过去大气中相应化合物含量及其变化,从而恢复过去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利用Dx-600离子色谱仪及外加水梯度洗脱程序对南极雪冰样品中的有机酸离子组分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初步探讨雪冰中有机酸离子特征及其对雪冰化学记录的影响.
崔晓庆任贾文刘伟刚王晓香
关键词:离子色谱有机酸雪冰梯度淋洗
南极冰盖最高点满足钻取最古老冰芯的必要条件:Dome A最新实测结果被引量:23
2007年
在极地冰盖,“低温、低积累率”是获取古老冰芯的必要条件之一.通过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冰穹A)自动气象站连续记录的2005年和2006年10m深度雪温数据,得到Dome A的多年平均气温约为-58.3℃,较东南极冰盖分冰岭的其他冰穹如Dome C,Dome F,Dome B以及Vostok均低。是迄今地球上实测最低年平均温度;从雪冰气温代用指标δ^18O和δD测值看,Dome A在上述地点中亦最低.自动气象站记录的雪面高度数据表明2005—2006年间Dome A年积累率约0.01-0.02m水当量,是迄今在东南极冰岭测得的最小积累率.Dome A低温、低积累率特点是寻找年代超过1Ma冰芯的必要条件.
效存德李院生侯书贵Ian Allison卞林根任贾文
关键词:极端气温积累率
基于走航观测的夏季南极海冰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依托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基于ASPeCt(南极海冰过程与气候)海冰走航观测方法标准,以“雪龙号”破冰船为平台进行夏季南大洋海冰走航观测.在2003年1月4—17日近6500km的航程断面上,分别获取了海冰的厚度、密集度、雪厚度、浮冰尺寸等海冰分布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海冰分布特征参数均呈现了较大的空间变化.由于夏季海冰融化并受制于特定动力过程作用,海冰在威德尔海附近聚集,密集度达到峰值,沿断面在0%~80%之间变化;在断面的大部分观测到开阔水域.沿断面海冰厚度介于10~210cm,雪厚度介于2~80cm之间,在埃默里冰架附近冰雪厚度达到了全断面的最高值.沿断面浮冰尺寸,最小到<10cm到最大超过2000m不等。
唐述林李宁
关键词:海冰
南极地区气候系统变化:过去,现在和将来被引量:21
2008年
南极科学委员会(SCAR)下属的"南极与全球气候系统(AGCS)计划"专家委员会发布了"南极与南大洋气候系统(SASOCS)"白皮书,重点评估了过去50a南极地区气候系统的变化并预估了未来100a情景。白皮书总体认为,过去50a南极气候系统变化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征。南极半岛地区升温明显,半岛及亚南极岛屿上的冰川均处于退缩状态;南半球环状模(SAM)转为正位相,西南极上空的暖湿气团入侵加强,南极冬季对流层有升温趋势,平流层变冷,极涡消退日期推迟;东南极外围的南极底层水变淡,Weddell海区的底层水有变暖趋势。虽有上述区域变化,整个南极地区在过去50a中近地面气温并无明显升高,降水亦无明显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冰面积也无明显变化,只在某些扇区变化强烈。模式预估结果为:到21世纪末南极内陆地区将增暖(3.4±1.0)℃,海冰面积将缩小约30%。现有的冰盖模式尚不足以回答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冰盖融化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待更深入研究。
效存德
关键词:南极地区南大洋冰盖不确定性
极地海冰的研究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被引量:32
2006年
极地海冰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响大洋表面的辐射平衡、物质平衡、能量平衡以及大洋温、盐流的形成和循环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从最初研究极地海冰的强度和承载力到目前海/冰/气相互作用全球气候耦合模型的建立,使海冰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结合起来.这些研究领域主要有:海冰及其表层雪的物理特性和过程、海冰区域生态特征、海冰区与气候相关的反照率和物质平衡研究以及海冰气候耦合模型等大的领域.模拟显示,21世纪因为全球变暖,南北极海冰都将减少.海冰和全球气候系统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极地海冰的厚度季节性区域性分布问题、极地海冰边界及范围变化趋势问题、生消关键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问题、冰间湖的作用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等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唐述林秦大河任贾文康建成
关键词:海冰气候变化
南极DomeA地区109.91m冰芯气泡封闭深度及稳定同位素记录的初步结果被引量:7
2008年
2004/2005年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冰盖最高区域—Dome A(或称Dome Argus)地区,钻取了一支109.91m的冰芯.冰芯CH4浓度测试结果以及粒雪化模型模拟结果一致表明,该冰芯在约102.0m处气泡被完全封闭,并根据粒雪化模型计算气泡被完全封闭处冰的年龄约为4.2ka.根据冰芯碎屑样品的氢(δD)、氧(δ18O)稳定同位素分析资料,结合东南极冰盖其他内陆冰芯稳定同位素资料,表明东南极内陆地区晚全新世以来气候状况较为稳定(气温波动幅度约为±0.6℃),且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Dome A冰芯中过量氘的值较高(平均值为17.1‰),是南极雪冰中过量氘的高值中心,这可能与过饱和环境下降雪过程中稳定同位素动力分馏效应有关,另外Dome A冰芯过量氘(d-excess或d=δD-8δ18O)自晚全新世以来的升高趋势主要反映了水汽源区位置向赤道方向的总体迁移.研究结果为开展Dome A地区深冰芯研究奠定了基础.
侯书贵李院生效存德庞洪喜徐建中
关键词:冰芯稳定同位素
南极雪冰中记录的20世纪Pb污染事件及原因初探
2007年
Pb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已经广泛出现于环境中并在许多地区造成了污染.通过分析雪冰中Pb的浓度变化可以反应人类活动造成Pb污染的历史和规模.通过分析南极3个不同地点雪冰中记录的Pb在20世纪的浓度变化情况,发现南极雪冰中记录的20世纪Pb污染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和1960~1980年.20世纪初南极不同地点Pb浓度比前一阶段增加了3.5~7倍,1960~1980也比前一阶段增加了3~7倍.
段建平任贾文秦翔
关键词:PB污染
夏季南极威德尔海至普利茨湾之间海冰的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2003年1月4日至2月15日期间,在5种不同情况下对南极海冰进行了调查研究。包括:(1)基于走航观测的威德尔海至普利茨湾之间海冰分布研究;(2)基于航空拍摄的普利茨湾海冰分布研究;(3)纳拉海峡固定冰和上浮雪厚度钻孔测量以及冰心钻取;(4)中山站附近融化冰的分布研究以及(5)中山站附近海冰早期冻结过程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威德尔海至普利茨湾之间走航观测得到的海冰全部密集度为14.4%,大部分冰(99.7%~99.8%)属于一年冰,观测到冰的厚度在15~150cm。沿观测航线上海冰最大密集度(80%)出现在威德尔海,从59。56S到69°22S以及从040°41W到076°23E的区域分布着广阔的水域。这一结果验证了Silvia的海冰漂移理论。普利茨湾沿岸海冰受制于沿岸地形、拉斯曼丘陵以及搁浅冰山的影响,其密集度呈现较大的空间变化。钻孔测量显示,纳拉海峡固定冰平均厚度为169.5cm。风吹雪的重分布以及日照强度差异是导致纳拉海峡固定冰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观测表明,中山站附近海冰早期冻结遵循Lange的海冰早期冻结过程“饼状循环”最初的两个阶段。
唐述林秦大河任贾文康建成
关键词:海冰威德尔海
南极纳拉海峡固定冰生长、结构、盐度和氧同位素组成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第19次中国南极科考采集的冰芯样品、数据,基于海冰的"冻结日"记录,使用海冰一维热力学模型来计算纳拉海峡固定冰的生长厚度.考虑气象条件以及冰情观测结果,将该模型的计算海冰厚度和实测厚度进行比较发现,在纳拉海峡存在着多年生长的海冰.对采集于南极洲中山站附近纳拉海峡的固定冰冰芯样品进行结构、盐度和稳定氧同位素(δ18O)分析,获取了海冰的结构和盐度剖面特征、冰芯雪冰、附加冰的含量、雪冰中的雪以及全部冰芯中雪所占的百分比.结果表明:样品冰芯具有典型的海冰特征结构,如柱状冰水平方向的C轴以及上部粒状冰层和下部柱状冰层结构特征,部分柱状冰中间存在着粒状冰夹层;盐度和δ18O剖面也显示了多年冰生长的证据.海冰的结构和氧同位素特征表明,纳拉海峡固定冰的生长主要受热力学过程控制,其结果和2000年1月至2003年2月人工冰情观测结果一致,观测中没有发现冰脊、叠置等动力过程.附加冰在冰芯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5.01%.使用不同的同位素标准来区分雪冰层,估计研究区域平均有多达16.4%~37.9%的雪冰,海冰粒状层中雪的部分约占全部冰厚度的0.8%~23.5%.
唐述林秦大河李宁高善一
关键词:固定冰盐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