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106045)

作品数:7 被引量:106H指数:5
相关作者:单新建屈春燕马瑾马超郭卫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地震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地震
  • 3篇遥感
  • 2篇地震活动
  • 2篇遥感影像
  • 2篇热红外异常
  • 1篇地表破裂
  • 1篇地表破裂带
  • 1篇地震关系
  • 1篇地震活动性
  • 1篇地震震源
  • 1篇地震震源参数
  • 1篇断裂活动性
  • 1篇多分辨
  • 1篇多分辨率
  • 1篇多光谱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影像
  • 1篇影像研究
  • 1篇震源
  • 1篇震源参数

机构

  • 8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作者

  • 8篇单新建
  • 4篇屈春燕
  • 3篇马瑾
  • 2篇马超
  • 2篇李建华
  • 1篇郭卫英
  • 1篇陈国浒

传媒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震学报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2篇2007
  • 6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昆仑山M_S8.1地震震源参数的多破裂段模拟研究被引量:31
2006年
昆仑山MS8.1地震的已有研究结果在破裂带长度、破裂面方向、破裂面大小等震源破裂特征参数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D-InSAR技术首次获得昆仑山MS8.1地震干涉同震形变场,结合野外科学考察的实测值,进行了主破裂带InSAR视线向变化量的分解,通过对InSAR分解结果、野外科学考察、遥感解译等多源数据综合分析,重新划分了昆仑山地震的次级破裂段.进而通过对地震南北盘同震应变的分析,发现了昆仑山地震的南北两盘分别受挤压和拉张两种应力作用,研究表明多种岩石在拉张和压力作用下其最小主应力下的杨氏模量表现出非线性弹性特征,从而提出对昆仑山地震地表位移及震源特征参数分析时应考虑非线弹性介质导致的非线性弹性位移分布特征.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对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的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多震源、非均一位错分量、多破裂段叠加”的线弹性模型,该模型模拟出的形变场干涉纹图较好地体现了地震形变场的分布特征,并由此获得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参数,为破裂带长度、破裂面方向、破裂面大小等震源破裂特征参数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解释.
马超单新建
关键词:震源参数
基于实测值分段线性内插模型的INSAR视线向同震位错分解——以青藏高原昆仑山MS8.1地震为例被引量:5
2006年
利用现场GPS定位的实测值,在尝试过最小二乘拟合并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进而采用更符合破裂带形态的线性立方插值函数,在破裂带主断面上,建立起一种理论与实测相结合的INSAR视线向(LOS)变化量的分解方程,得到了INSAR视线向位移分解的具有唯一性的解析解.本文的解析法吸纳了GPS定点实测值的精度优势,利用INSAR全天候、准实时获取连续形变场的技术特点,通过数学近似,最终获得了主破裂带上连续变化的水平位错及垂直位错同震形变曲线.
马超单新建
关键词:线性插值
基于遥感影像研究宁波地区断裂活动性被引量:5
2007年
利用遥感影像多分辨率、多光谱以及多传感器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宁波地区约1 900km2范围的断裂活动性进行分析判读。根据断裂的影像特征,将所判读的断裂分为晚更新世活动,早、中更新世活动及第四纪活动不明显3类,同时对主要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宁波地区主要发育NNE向、NE向和NW向三组活动构造。其中NNE向育王山山前断裂,在TM、MSS和SPOT影像上都表现出清晰的断层形迹,切过三处冲积洪积扇,晚更新世有活动。走向20°的老鹰山与走向55°的清凉山截然相接显示的线性影像反映出NE向算山-曹隘断裂的形迹,断裂向宁波盆地延伸,为宁波盆地规模最大的隐伏断裂。多时相MSS影像上,显示出NW向新乐—宝幢和宁波—莫枝活动断层的形迹,它是深部构造活动在地表的反映,与走向45°的算山—曹隘断裂,可能是一组地壳破裂网络。
陈国浒单新建李建华
关键词:遥感影像多分辨率多光谱
地震活动性热红外异常提取方法研究被引量:25
2006年
热红外遥感以其大视野、高精度和短周期等诸多优势以及对某些强震红外异常的良好反映,成为监测断裂活动性及地震短临前兆的很有前途的观测技术。热红外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地震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地表热红外辐射受云层、地形地貌、地物类型和气象等诸多非震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从复杂的红外遥感数据中提取出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热异常一直是这项研究中的瓶颈问题。在对若干震例和地震活动区的热红外影像进行长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一些实用化的异常识别与提取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地震红外异常是地表亮温的相对变化,判别地震异常时,至少需利用两年以上的卫星资料,从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加以综合对比分析,仅靠震前震后一定时段的卫星资料不足以排除所有非震因素的影响。
屈春燕单新建马瑾
关键词:热红外异常地震
塔里木盆地红外增温现象与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被引量:21
2006年
利用NOAA卫星热红外遥感图像对新疆塔里木盆地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的2次中强地震,结果发现在震前1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红外增温现象。这两次增温现象的分布范围、异常持续时间和地震三要素的关系不明确。2003年2月在巴楚县东部上空出现的增温现象,形态呈放射状,地点相对固定,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分析认为该现象可能和伽师-巴楚MS6.8地震有关。而1999年1月托克逊MS5.6地震前出现的增温现象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色调均匀的高温雾状物,其分布地点与未来震中位置无关,却始终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分布,认为很可能是与地震无关的大气逆温现象。以上震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出现的红外辐射增温现象,并不完全与孕震机制有关。如何对震前红外辐射异常与大气自然现象进行有效甄别,还需要根据增温出现的季节、地形地貌环境,以及增温区演化特征来判断。
郭卫英单新建屈春燕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震兆异常
地震活动热红外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8
2007年
对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基础理论和各类地物的热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简略介绍;对地形地貌、地物类型和气象等非震因素对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及地表热红外亮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各类非震因素的去除方法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充分研究活动构造区带在各类非震因素影响下的热红外影像特征,掌握无震条件下的红外亮温时空演化过程,建立红外亮温变化的基准模型及各类非震因素的扣除模型,将有可能较好地排除非震因素的影响,检测出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热异常。
屈春燕单新建马瑾
关键词:热红外异常地震影响因素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破裂带遥感影像特征分析
<正>2001年11月14日在中国新疆与青海省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发生8.1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在海拔4 900 m 以上的高原和山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给野外考察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通过对ETM、SPOT、Ikonos、ERS-...
单新建李建华
文献传递
卫星热红外遥感在火山活动性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06年
介绍了卫星热红外遥感在国内外火山监测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结合热红外遥感在地震中的应用成果,对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监测火山活动的可行性及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通过火山区热红外亮温旬变、月变和年变模型扣除地形地貌、岩性、植被等地表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火山区和邻近参照区红外亮温差值运算扣除气象因素影响的火山活动性热红外异常提取方法。并以长白山火山为例,利用1999、2003和2004年的NOAA卫星影像资料,对长白山火山及周围地区的热红外影像特征进行了分析解译,对长白山火山区与外围参照区的红外亮温年变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长白山火山区的红外亮温分布特征在空间上主要受地形控制,总体表现为以天池为中心,向外围逐渐升高的漏斗状,天池则是低温背景上的明显高温标记。在时间上,长白山火山区红外亮温的演变过程主要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夏高冬低年变特征。2)相对于1999年,2003和2004年长白山火山区均显示出明显的升温趋势,升温幅度可达2K左右。我们认为这可能是近年来天池火山活动性逐年增强的反映。这也意味着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监测火山活动性将是行之有效的新途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屈春燕单新建马瑾
关键词:卫星热红外遥感火山监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