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基金(2000B10)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 相关作者:朱晓东朱建幸李玉峰陈同辛周晓苓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非髓过氧化物酶介导系统活性的研究
- 2003年
- 目的 探讨细菌感染状态下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非髓过氧化物酶 (non myeloperoxidase,NMPO)介导系统活性的变化 ,以及脐带血血浆对NMPO介导系统激活的影响。方法 利用佛波醇乙酯 (phorbol1 2 myristate 1 3 acetate ,PMA)、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刺激脐带血中性粒细胞 ,并将脐带血的血细胞或血浆与成人外周血的血细胞或血浆进行交叉混合 ,结合荧光染色 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结果 利用PMA刺激 ,以模拟非感染状态下NMPO介导系统的激活 ,新生儿脐带血中性粒细胞的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与成人相比明显低下 (t=3 378,P <0 0 1 )。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刺激 ,以模拟感染状态下NMPO介导系统的激活 ,新生儿脐带血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均表现为低下 ,但是在大肠埃希菌刺激时表现的更明显 (t=1 2 1 50 ,P <0 0 0 1 )。同时 ,在利用大肠埃希菌刺激时 ,脐带血血浆可以明显地抑制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 ,表现为混合了脐带血血浆的新生儿脐带血和成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均明显降低。结论 新生儿的中性粒细胞功能本身可能存在着发育的不完善。大肠埃希菌刺激时 ,新生儿脐带血NMPO介导系统的活性明显低下 ,可能与新生儿血浆中所含有免疫球蛋白量较低有关 ,这提示免疫?
- 朱晓东陈同辛嵇若旭周晓苓王廉文朱建幸
- 关键词:新生儿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
- 新生儿细菌感染时CD4^+T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被引量:3
- 2003年
- 为探讨新生儿CD4+ T细胞表面白介素_2受体 (interleukin_2receptor,IL_2R)的表达对临床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意义 ,用全血法标记CD4 +T细胞表面IL_2R三条肽链CD25、CD122和CD132 ,借助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19例正常足月新生儿 (对照组 )和17例细菌感染足月新生儿 (感染组 )治疗前后CD25、CD122和CD132的表达。并将对照组和感染组首次样本结果及感染组治疗前后样本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 ,对照组新生儿脐血CD4 +T细胞表面CD25、CD122和CD132的表达较低 ,分别为3.84 %±3.61 %、0.74 %±0.53%和12.70 %±8.54% ,与治疗前感染组(分别为9.89%±9.66 %、5.79 %±11.14%和21.78 %±11.34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而细菌感染组治疗后新生儿CD4 +T细胞表面CD25、CD122和CD132的表达量为11.11 %±7.06%、6.35 %±6.23%和27.41 %±17.19 % ,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提示CD25、CD122和CD132在脐血CD4 +T细胞上的表达较低 ,细菌感染组治疗前CD4 +T细胞表面CD25、CD122和CD132表达的升高 ,表明CD4 +T细胞活化 ,故在临床上可以考虑将CD25。
- 朱晓东朱建幸李玉峰沈铮孙建华黄萍张永红陈同辛
- 关键词:新生儿细菌感染CD4^+T细胞IL-2R
- 细菌感染时新生儿CD4^+T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研究新生儿CD4^+T细胞在细菌感染时的作用及作为临床应用感染性证据的可能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抗体,分别测定19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和17例细菌感染足月新生儿治疗前后其CD4^+T细胞表面的白介素-2受体α链(CD25)、β链(CD122)、γ链(CD132)和CD154的表达情况。结果 CD25、CD122、CD132和CD154在正常新生儿CD4^+T细胞上的表达较低,分别为(3.84±3.61)%、(0.74±0.53)%、(12.70±8.54)%和(1.08±1.04)%,其在细菌感染组新生儿CD4^+T细胞上的表达分别为(9.89±9.66)%、(5.79±11.14)%、(21.78±11.34)%和(6.69±7.87)%,较正常新生儿组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正常新生儿CD4^+T细胞的CD25、CD122、CD132和CD154表达较低,在细菌感染时表达上调,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诊断的参考指标。
- 朱建幸李玉峰朱晓东沈铮陈同辛
- 关键词:细菌感染新生儿CD4^+T细胞表面标记物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细菌耐药的调查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内感染常见病原菌的菌种、构成比及耐药情况,以利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 2000年至2001年2年间对NICU中110名新生儿进行细菌学和细菌耐药检测,对不同标本群的阳性结果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0名新生儿共接受了331次细菌学检查,阳性为121次,其中革兰阴性菌91株,革兰阳性菌30株,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阳性菌株中13株为产ESBLs阳性菌株,气道内组检出大肠埃希菌ESBLs阳性率高于非气道内组(x^2=3.9158,P<0.005)。革兰阳性菌耐药率最高的为红霉素(95.0%)和青霉素(92.6%),耐药率最低的为万古霉素(3.3%);革兰阴性菌耐药率最高的为氨苄西林(98.8%)、头孢呋新(98.2%)和氨苄西林/舒巴坦(90.0%),耐药率最低的为阿米卡星(6.1%)和亚胺培南(6.7%)。检出率最高的三种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100%,铜绿假单胞菌96.0%,大肠埃希菌90.5%。结论 NICU中革兰阴性菌仍是导致感染的主要病原体,ESBLs阳性菌株的增加与临床上侵袭性医疗手段的运用增多相关。氨苄西林已经成为临床上耐药率最高的药种之一,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 朱晓东刘瑛李玉峰周晓苓嵇若旭朱建幸
-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细菌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