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235)

作品数:13 被引量:22H指数:4
相关作者:李扬郭雅琼徐国双黄春秀齐雨藻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形态学
  • 4篇拟菱形藻
  • 4篇菱形藻
  • 4篇海链藻
  • 3篇新记录种
  • 3篇物种
  • 3篇系统学
  • 3篇记录种
  • 3篇硅藻
  • 3篇产毒
  • 2篇物种多样性
  • 2篇角毛藻
  • 2篇分类学
  • 2篇分子系统
  • 2篇分子系统学
  • 1篇单胞
  • 1篇底栖硅藻
  • 1篇碟形
  • 1篇新记录属
  • 1篇形态学特征

机构

  • 13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作者

  • 13篇李扬
  • 5篇郭雅琼
  • 3篇徐国双
  • 3篇黄春秀
  • 2篇吕颂辉
  • 2篇齐雨藻
  • 1篇江涛

传媒

  • 9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小辐环藻,我国硅藻藻华的新记录种被引量:2
2018年
2016年5月4日—10日,海南省海口市红城湖发生了一起硅藻藻华。为明确该起藻华的肇事生物,于藻华期间采集了水体样品,经过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确认藻华原因种为微小辐环藻Actinocyclus exiguus Fryxell&Semina,该种是我国硅藻的新记录种,其藻华在我国也是首次报道。微小辐环藻隶属于中心纲硅藻,细胞单独生活或形成胶质状群体,细胞个体较小,壳面直径为6.4~11.1μm,有2个或3个壳缘唇形突,壳缘处具有眼斑结构。水体中丰富的氨氮(平均值为2880μg×L^(-1))和较高的水温(31℃)条件可能是藻华事件的环境诱因。藻华事件导致红城湖40余吨花鰶死亡。经过鱼体检测,初步排除因为藻毒素、鱼鳃机械性损伤或水体缺氧而致死的可能,水体盐度剧烈变化等物理应激反应导致鱼类死亡的可能性较大。
郭晓慧涂志刚陈丹丹郭雅琼李扬
关键词:硅藻藻华
中国沿海尖刺拟菱形藻的种下分类学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澄清中国沿海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 Hasle的种下分类学现状,从我国沿海分离并建立了32个尖刺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的分子系统学数据,鉴定得到尖刺拟菱形藻的两个变种:尖刺拟菱形藻原变种P.pungens var.pungens和尖刺拟菱形藻阿维罗变种P.pungens var.averiensis。文章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对培养株系的多莫酸(DA)进行了检测,但未检测到DA。
董焕嫦黄春秀徐国双徐国双
关键词:尖刺拟菱形藻
大亚湾水域并基拟菱形藻的种类鉴定和产毒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丰富我国海域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eragallo)的物种多样性,并澄清其产毒特征,研究从广东大亚湾海域分离并建立了一株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MC298,通过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分子系统学数据,以及基于ITS2转录RNA的二级结构分析,鉴定到我国拟菱形藻属的1个新记录种:并基拟菱形藻P.decipiens Lundholm&Moestrup。研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还对其ITS2-RNA的特有标志结构进行了阐述。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该藻株的产毒特征进行了检测,结果未检测到DA的存在。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也可为拟菱形藻的产毒特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黄春秀徐国双李扬
关键词:分类学
海链藻属重要形态学特征的二次研究--以艾伦海链藻为例被引量:3
2017年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是硅藻门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大属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类水体。目前沿用的海链藻属分类体系是基于形态特征建立的,尤其是电镜下的超微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价值。然而,也有研究认为某些形态特征存在不稳定或变化的情况,应对其开展二次研究和重新评估。故此,本文选择全球近岸广布种艾伦海链藻(T.allenii Takano)作为典型代表,基于建立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重要形态特征进行了二次研究。结果显示:(1)艾伦海链藻壳面孔纹的排列方式存在一定的变化,呈切线形或偏心状;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多有变化,占据一个壳缘支持突的位置、或位于两个壳缘支持突正中间、或靠近其中一个。艾伦海链藻这两个特征并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分类学意义或应降低;(2)壳缘不具有肋纹,此特征相对稳定,可作为艾伦海链藻的识别特征之一;(3)艾伦海链藻具有较保守的遗传多样性,尚未发现(拟)隐形种。结合其它海链藻的形态学报道,我们认为孔纹排列方式易受环境的影响,稳定性较差,在分类时应慎重应用;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在少数海链藻属物种中易发生变化,分类时应视具体物种而针对性应用;支持突等突起特征较为稳定,在海链藻属物种的分类体系中仍可作为重要依据;艾伦海链藻中壳缘肋纹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作为分类依据,但在其它海链藻属物种中是否也具有很好的分类价值,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分子信息在形态特征上的二次研究和评价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目前相关分子数据的缺乏和不足限制了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对重新评估艾伦海链藻形态特征的分类学价值、完善现存的分类学体系提供了参考。
郭雅琼吴归仪李扬
并基角毛藻若干分类学疑问的初步探讨被引量:4
2017年
并基角毛藻是硅藻门角毛藻属的典型种类,以"相邻角毛基部并行融合"作为标志性特征,但该特征是否稳定,及如何赋予其分类学价值?尚存较多争议。研究以符合现存并基角毛藻分类标准的藻株作为目标藻株,采用毛细管显微操作技术从我国沿海代表水域分离藻株,建立了目标藻株的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同时还扩增了核糖体大亚基编码基因的D1-D3区序列,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综合分析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学数据,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具有相同遗传特征的并基角毛藻株系在"相邻角毛基部并行融合"特征上具有不稳定性,即"相邻角毛基部并行融合"不能作为并基角毛藻种类的标志性特征;(2)并基角毛藻和洛氏角毛藻作为相似种类,均显示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高于目前的认知,预示着或许存在隐形种或拟隐形种;(3)推测并基角毛藻单胞变型只是并基角毛藻原种的一个生活史阶段,是并基角毛藻的同种异名,不宜继续保留其独立的分类学地位。
陈作艺李扬
关键词:分类学
缘辐节藻属硅藻在我国的新记录
2013年
舟形硅藻是一大类海洋羽纹纲硅藻,以规则的舟形壳面为显著特征。舟形硅藻的种类繁多,目前已有1000多个分类单位。由于大部分种类的个体较小,区别特征细微,因此在光镜下进行形态分类具有较大的难度。随着电镜技术在硅藻分类学研究中的不断引入,一些新的、更加细微的形态学特征被报道,并赋予重要的分类学价值,如点纹的形状和排列方式、中壳缝和端壳缝的位置和形状,等等,继而有一些新属被提出,更加细化了舟形硅藻的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
李扬吕颂辉齐雨藻
关键词:新记录属
海链藻属一新变种艾伦海链藻肋纹变种被引量:1
2018年
为了澄清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的物种多样性,采用毛细管复洗技术建立了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学特征,并扩增其核糖体小亚基和大亚基序列,用于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数据,发现艾伦海链藻株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和遗传多样性。经过与原始文献的比对,确认了艾伦海链藻原变种的特征,并报道了该种的一个新变种艾伦海链藻肋纹变种Thalassiosira allenii var.striata X.H.Guo,Y.Q.Guo&Y.Li。该变种与原变种的形态特征基本相似,区别在于壳面边缘具有肋纹结构,原变种则无。基于核糖体小亚基和大亚基的系统树均显示,肋纹变种与原变种聚在同一个分支上,形成姐妹支(BPP>0.90),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2个变种的核糖体小亚基序列完全一致,没有碱基差异。但用于分析的556个核糖体大亚基序列中,两者存在11个差异碱基,遗传距离为0.01。
郭晓慧郭雅琼李扬
关键词:形态学分子系统学
我国底栖硅藻的两个新记录种
2014年
硅藻形态分类学的发展与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紧密相关。最初的硅藻分类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借助光学显微镜,根据所能观察到的部分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学研究。随着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人们能够逐渐观察到硅藻种类更加丰富的形态学特征。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子显微镜开始在硅藻分类学中的应用,使得硅藻学者能够观察到更加细微而全面的形态学特征,这些形态学特征的发现丰富了硅藻的分类依据,导致硅藻分类系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硅藻分类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5]。基于此,一些新的分类单位和修订单位被报道[6,7]。
李扬吕颂辉江涛齐雨藻
关键词:新记录种珠江口
广东沿海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物种多样性的探究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澄清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的物种多样性,并明确洛氏角毛藻和并基角毛藻的种间界限,文章以广东沿海为例,建立了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的22个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开展了基于生活史的连续形态学观察;结合基于核糖体大亚基编码基因D1-D3区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文章支持近年研究的观点,认为"角毛基部并行融合"不是稳定特征,不宜继续作为并基角毛藻的标志特征;发现洛氏角毛藻形态相似藻株聚类在2个分支上,确认了洛氏角毛藻确实存在隐藏的物种多样性。其中一类与目前认知的洛氏角毛藻最为接近,而另一类在角毛孔纹、休眠孢子上存在明显区别。经过对洛氏角毛藻历史文献的对比研究,发现洛氏角毛藻的物种界定存在混乱和模糊的情况,如休眠孢子形态,及其初生壳面是否具有二叉状分布结构等,均存在相互矛盾或不一致的历史报道。
翟梦怡朱素英陈作艺李扬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休眠孢子
采自广东大亚湾水域的海链藻属一新种——扇形海链藻
2019年
为澄清广东大亚湾水域海链藻属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建立了它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镜和扫描电镜下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大、小亚基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报道了中国海链藻属的1个新种,即扇形海链藻Thalassiosira flabellata sp.nov.X.H.Guo,Y.Q.Guo&Y.Li。该种以短链状群体或单细胞生活,壳面具有一圈壳缘支持突、一个中央支持突和一个壳缘唇形突。壳面孔纹束状排列,是此种的典型特征。此种与帕尔海链藻T.partheneia较为相似,区别特征如下:此种的壳面支持突和唇形突均具有外管,而帕尔海链藻的突起没有外管,只有内管;其次,此种的壳面较平,而帕尔海链藻的壳面隆起呈鼓状;第三,此种的中央支持突具有3个围孔,而帕尔海链藻具有4—5个围孔。
郭晓慧郭雅琼李扬
关键词:形态学分子系统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