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789)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2
相关作者:潘泽泉李超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农民
  • 2篇农民工
  • 2篇民工
  • 1篇秩序
  • 1篇中国社会
  • 1篇社会政策
  • 1篇社会秩序
  • 1篇实践逻辑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谭嗣同
  • 1篇农村
  • 1篇农民工流动
  • 1篇农民工社会
  • 1篇仁学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自觉
  • 1篇文明建设
  • 1篇乡风文明
  • 1篇乡风文明建设

机构

  • 4篇中南大学

作者

  • 4篇潘泽泉
  • 1篇李超峰

传媒

  • 1篇发展研究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经济社会体制...
  • 1篇中共天津市委...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迈向经验解释的中国社会被引量:6
2010年
社会秩序问题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生活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社会秩序构成一般社会理论的核心主题。一方面,解决人类社会中的秩序问题需要法律等强制性的制度权威,需要人类理性选择的自发倾向,人类利益性的理性追求、个人的自律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性以及公平合作的社会理念为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秩序奠定了理性的基础;另一方面,解决人类社会中的秩序问题需要共享价值、规则、习俗、信仰、符号、程序以及人们的情感、认识和道德等,它们同样构成了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和动力。
潘泽泉
关键词:秩序社会秩序乡土中国法治
文化的本土化建构:自觉、对话与创新——以谭嗣同的仁学建构为个案被引量:1
2012年
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建构需要一种文化自觉,需要自觉克服本土文化知识内部的学科隔离和思想樊篱。这一方面需要对西方的文化体系进行批判与改造,同时也需要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并与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新的契合与融通。谭嗣同兼收并蓄,展开与西学的对话与沟通,创立了其"仁学"社会思想体系。本文以谭嗣同仁学思想及文化建构路径为个案进行探讨,为文化本土化建构提供一种科学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范式,为中国文化建构的合法性问题、文化自觉问题强化了理论支撑。
潘泽泉
关键词:文化本土化建构文化自觉
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调整的实践逻辑--秩序理性、结构性不平等与政策转型被引量:17
2011年
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调整体现了不同利益集团的社会结构地位和话语策略,体现了国家以城市空间保护为策略的理性秩序的建构逻辑,体现了城市化运动中现代城市主义的发展逻辑和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现了现代化战略的推进策略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利益重新分配和资源的重新控制过程。文章认为,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调整是建立在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的户籍制度的框架之中的,应该从问题取向、福利取向走向发展取向和社会整合取向,从生存型的社会政策走向发展型的社会政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政策模式,实现从"生存—经济"政策框架向"身份—政治"政策框架的转向,反对社会排斥、消除贫困和社会不平等。
潘泽泉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政策
农民工流动对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影响研究——基于关中地区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农民工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庞大载体和深层动力。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流动有利于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素质的提升,同时又促进了农村家庭发展策略和老人赡养及子女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当前农村社区子女教育观念、农民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现代化变迁;农民工流动也导致农村留守人口问题和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缺位"、"人才瓶颈"的问题;农民工群体的学历结构和职业结构是影响其"群体贡献力"的主观因素,流动距离、流动时间和社会认同是外部致因。
潘泽泉李超峰
关键词:农民工文明建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