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70410789)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居中杨玉璋昝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3篇繁昌窑
  • 2篇青白瓷
  • 2篇化学组成
  • 2篇白瓷
  • 1篇衰落
  • 1篇衰落原因
  • 1篇青白釉
  • 1篇中子
  • 1篇中子活化分析
  • 1篇微量元素
  • 1篇物相
  • 1篇物相组成
  • 1篇显微结构
  • 1篇相组成
  • 1篇活化分析
  • 1篇白釉
  • 1篇WDXRF
  • 1篇INAA
  • 1篇瓷釉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3篇杨玉璋
  • 3篇张居中
  • 1篇昝义

传媒

  • 1篇核技术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江汉考古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安徽繁昌窑青白瓷釉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与电子探针能谱仪对安徽繁昌窑青白瓷釉的显微结构、物相和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与同时期的湖北青山窑和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釉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繁昌窑青白瓷釉属于钙系釉中钙釉类型,其瓷釉配方工艺与青山窑与湖田窑相似,应由一种"釉石"加入石灰石及草木灰制成。
杨玉璋张居中
关键词:繁昌窑青白釉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化学组成
安徽繁昌窑青白瓷微量元素组成的中子活化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本文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Instrument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研究了繁昌窑瓷胎中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13.0)软件对分析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北宋早期至北宋中期,瓷胎中元素Yb、Ta、Hf和Th的含量变化显著,时代特征明显;瓷胎元素的PCA散点图和Cs、Rb等元素含量比值图清楚地显示繁昌窑古瓷胎料化学组成可分为三类,分别与五代、北宋早期和中期三个阶段相对应,说明繁昌窑制瓷原料随时代的推移发生过明显的变化,结合主量元素的分析情况来看,优质制瓷原料的逐渐枯竭是造成繁昌窑瓷业衰落的重要原因。
杨玉璋张居中
关键词:繁昌窑青白瓷INAA微量元素
繁昌窑青白瓷化学组成分析及其衰落原因考察被引量:3
2010年
1.引言 繁昌窑遗址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境内,其窑址散布在县城南郊和西郊的柯家冲、骆冲等多个地点,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一处专烧青白瓷的窑址。根据历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来看,该窑创烧于五代,北宋早期是其鼎盛期,北宋中期后渐趋衰落。
杨玉璋张居中昝义
关键词:繁昌窑化学组成衰落原因WDXRF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