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GYHY201006020)
- 作品数:6 被引量:59H指数:5
- 相关作者:王盘兴智海李杭玥陈长胜杨涵洧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兰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江淮旱涝及旱涝并存年降水和对流的低频振荡统计特征被引量:7
- 2013年
- 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站点降水资料、NOAA全球逐日OLR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分析了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旱涝并存年夏季降水和对流的低频振荡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旱涝并存年夏季降水具有不同的振荡周期,旱年以8~16d的准双周振荡为主,涝年8-16d的准双周振荡与16-32d的周期振荡同时存在。旱涝并存年与旱涝均匀年均存在16-32d的振荡,同时还有较弱的8-16d振荡,并且旱涝并存年8-16d的振荡比旱涝均匀年更加突出,8~16d的准双周振荡可能是造成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因子;对流的振荡周期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典型旱、涝年,对流的传播特征不同,旱年准双周的低频对流以经向南传为主,涝年则主要是16~32d低频信号在纬向上的向西传播。
- 童金徐海明智海
- 关键词:旱涝并存低频振荡
- 北半球冬季极涡异常变化的时空特征被引量:6
- 2013年
-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资料,计算了1948/1949—2009/2010年北半球冬季500~10hPa的极涡环流指数,包括面积指数S、强度指数P和中心位置指数(λc,φc)。分析了北半球冬季极涡在垂直高度上(共12层)的季、月气候态和异常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极涡面积和强度在不同高度上的大小变化不同,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也存在差异,二者相关性不好,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指数。极涡面积和强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在上下层上也不一样,异常变化规律复杂;极涡中心位置上下层变化规律相同,主要在东半球80°N以北范围变化,在极点附近经度变化大,纬度变化小,纬度指数年代际变化明显,近10a极涡明显偏南。从整体上看,极涡中心位置从500hPa到10hPa形态上为逆时针、半径越向上越大的旋转变化。
- 姜忠宝王盘兴吴息智海
- 关键词:环流指数气候态
- 夏季鄂海阻高活动天数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征兆分析
- 利用1951009年NCEP/NCAR高度场月平均资料、全球海表温度月平均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东北地区24站逐月温度资料、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东阻)活动天数等数据,采用相关和奇异值分解分析(SVD)方法,分析夏季(6...
- 杨旭刘刚廉毅尚博
- 关键词:海温
- 文献传递
- 大气准双周振荡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5年
- 大气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主要是指时间尺度为10~20 d的振荡,它是大气中重要的低频系统之一,是在研究季风天气及其相联系的季风系统时被发现的。QBWO对大范围的长期天气变化及异常有着重要影响,且具有全球性和多季性。本文较系统总结了近年来QBWO的研究成果,主要对其结构、活动特征,以及它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激发维持机制等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一些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 杨双艳武炳义胡景高周顺武
-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
- 夏季鄂海阻高活动天数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征兆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利用1951~2009年NCEP/NCAR高度场月平均资料、全球海表温度月平均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东北地区24站逐月温度资料、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东阻)活动天数等数据,采用相关和奇异值分解分析(SVD)方法,分析夏季(6~8月)东阻活动天数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征兆,结果表明:夏季东阻活动天数年际变化阶段性明显,21世纪以来不仅处于强盛后期明显下降趋势阶段,而且年际变率显著增大;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及东部的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春季至夏季赤道东太平洋(NINO3区)SSTA(特别是1977~2009年)呈El Ni?o位相是夏季东阻活动的最重要强迫源,当赤道东太平洋为El Ni?o状态,以及阿拉伯海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为暖海温时,夏季东阻活动天数偏多;与夏季同期大西洋海温的SVD1模态表明,当大西洋海温SSTA整体上处于冷(暖)位相分布时,东阻活动天数偏少(多);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与春季NPO和极涡面积指数相关存在着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51~1976年,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仅与春季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亚洲极涡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1977~2009年,不仅与春季极涡面积指数呈正相关信号消失,而且,1951~2009年与春季NPO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信号,在此期间也迅速减弱消失。
- 杨旭刘刚刘刚廉毅
- 关键词:海温
- 中国东北夏季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被引量:14
- 2012年
- 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变化主要有4个独立模态,其中EOF1呈全区一致型为第一模态,占总方差贡献的72%左右,其时间系数呈现多年代际尺度变化;其他3个模态仅分别占总方差贡献的10%、4%和3%,表现出受海洋、地形及纬度差异的影响,呈南北向、东西向和山脉与平原地区的反向异常分布型;突变和小波分析进一步揭示EOF1模态的多年代际尺度变化具有突变性质,2007~2010年受20 a左右周期影响,东北地区温度变化全区一致的模态时间系数处于负值为主的阶段,值得关注。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变EOF1模态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和对流层中上层纬向风场(西风急流)在30oN^40oN呈环球尺度带状显著正相关分布,在东北亚地区纬度较高,可达60oN附近,而且该区500 hPa高度场与东北夏季温度EOF1模态多年代际变化近于同步。EOF1模态与靠近亚洲大陆沿岸和西太平洋暖池(包括印度洋的中部和北部)、南太平洋环澳大利亚、靠近北美大陆及北大西洋北部的漂流区和北赤道漂流区的海表温度存在显著的同步正相关,而与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年代际振荡模态亦有较显著的正相关;表明东北地区夏季温度的EOF1模态与北半球海-气系统多年代际变化联系密切,同时也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
- 沈柏竹廉毅杨涵洧张世轩
- 关键词:年代际
- 东北地区暴雪天气的统计学划分方法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8
- 2012年
- 应用近49 a东北地区200个气象站冬半年降水资料和相对应的NCEP/NCAR 2.5o×2.5o温度场再分析资料,提出了基于降水相态变化特征的东北地区暴雪天气划分的统计学方法,将东北地区暴雪分为纯雪型暴雪(Ⅰ型暴雪)和雨雪混合型暴雪(Ⅱ型暴雪)两大类,并根据影响范围将其划分为大范围暴雪、区域暴雪和局地暴雪3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东北区暴雪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两型暴雪出现频次基本相当,Ⅱ型大范围暴雪明显多于Ⅰ型,局地暴雪则相反;东北地区暴雪的年际变化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Ⅰ型暴雪明显多于Ⅱ型,21世纪初期Ⅱ型暴雪多于Ⅰ型,表明全球变暖在中国东北的区域响应显著;东北区暴雪主要集中在秋末和初春两季,但两型暴雪起止时间和峰值都不相同;两型暴雪出现频次都呈东多西少的分布,其中Ⅱ型暴雪频次自东南向西向北减小的梯度更大。从结果来看所提出的划分办法很好的反映了不同降水相态的东北地区暴雪的发生和变化规律具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异与以往东北地区暴雪个例的分析工作中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证明了本划分方法是合理的,具有实际工作意义。
- 陈长胜王盘兴杨秀峰李杭玥
- 关键词:相态变化
- 东北区夏季低温事件概率空间分布与亚洲阻塞流型域及其冷空气活动路径
- 采用国家气候中心的全国160个和东北88个测站1960~2010年的逐月观测资料、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对东北区夏季低温事件概率的空间分布与冷空气活动路径及其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区测站严重冷夏...
- 苏丽欣廉毅李尚锋沈柏竹陈长胜
- 关键词:冷空气假相当位温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