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160)

作品数:15 被引量:261H指数:10
相关作者:龙健廖洪凯李娟熊康宁周文龙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凯里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土壤
  • 10篇有机碳
  • 5篇小生境
  • 5篇喀斯特山区
  • 4篇植被
  • 4篇植被类型
  • 4篇石漠化
  • 4篇土壤有机
  • 4篇土壤有机碳
  • 3篇土地利用
  • 3篇活性有机碳
  • 3篇不同植被
  • 2篇养分
  • 2篇治理区
  • 2篇森林景观
  • 2篇碳储量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土壤养分
  • 2篇自然保护
  • 2篇自然保护区

机构

  • 16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凯里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4篇龙健
  • 9篇廖洪凯
  • 7篇李娟
  • 3篇周文龙
  • 3篇熊康宁
  • 2篇赵晶
  • 2篇陈彩云
  • 2篇王中强
  • 2篇齐瑞环
  • 2篇龙翠玲
  • 2篇杨江江
  • 2篇王诚曦
  • 2篇冯业强
  • 1篇贺祥
  • 1篇陈伟杰
  • 1篇李兆君
  • 1篇王倩
  • 1篇梁永超
  • 1篇李伟
  • 1篇朱健

传媒

  • 3篇土壤通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中国岩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Journa...
  • 1篇贵州省土壤学...

年份

  • 2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冗余分析的典型喀斯特山区土壤-石漠化关系研究被引量:42
2012年
通过对贵州西南部典型喀斯特山区植被调查与土壤样品分析,运用冗余分析(RDA)的手段研究土壤-石漠化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除土壤全磷、全钾和交换性钙由于受成土母质的影响变化规律不明显外,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基础呼吸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RD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石漠化类型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差异明显,总体表现为:未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且利用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容重作为石漠化过程中土壤指示因子,可解释74.4%的土壤-石漠化信息;另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受地上植被的影响,为此综合考虑地表植被的生态功能和土壤质量水平,认为花椒是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生态恢复较好的植被选择.
龙健廖洪凯李娟陈彩云
关键词:土壤因子石漠化
茂兰森林景观多样性分析(英文)
2010年
以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层次将保护区分为2个级别,第1级包括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第2级包括9种类型的景观斑块。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对其森林景观特征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整体保护良好,但因自然干扰及人类活动增加等原因,灌木林和非林地景观类型占较重要的位置。保护区的3个功能区中,核心区的景观组分中以大斑块为主,破碎化程度低;缓冲区虽有人类活动增强的趋势,但因其森林面积广阔,且保护良好,景观格向破碎化转变还不明显;试验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最高,这一切都说明了各功能区因受人为干扰强度的不同,从而形成了景观特征的差异。
王中强龙翠玲赵晶王诚曦龙健
关键词: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景观多样性
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下小生境土壤矿物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空间异质性初步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通过对喀斯特地区乔木林、灌木林和草丛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的土面、石面、石缝、石沟、石洞、石槽和石坑7类小生境土壤样品分析测定,探讨了小生境土壤矿物组成及有机碳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矿物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即从草丛→灌木林→乔木林,小生境土壤中的石英、高岭石基本保持不变,但草丛土壤中的白云石矿物全部消失,灌木林、乔木林土壤中逐渐出现绿泥石;(2)随着植被正向演替,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小生境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表现为草丛>乔木林>灌木林。与此同时,以小生境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变异系数为评价因子,分别对乔木林、灌木林及草丛中小生境有机碳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生境微地貌特征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空间变异性的重要影响因子。对于土壤有机碳保护,草丛及灌木林区应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为主;乔木林区则主要是保持现有良好的植被状况,减少人为干扰。
廖洪凯龙健李娟杨江江冯业强
关键词:植被类型土壤矿物有机碳空间异质性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山区土壤养分及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通过对喀斯特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花椒林、火龙果林、退耕草丛和旱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土壤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最高,其中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4.80 g.kg-1、477.86 mg.kg-1、102.87 mg.kg-1、17.54 mg.kg-1、7.72 g.kg-1和166.43 mg.kg-1,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总体按花椒林、火龙果林、退耕草丛和旱地依次下降。除旱地与经自然恢复15 a的退耕草丛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较为接近,大多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是影响活性组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花椒林对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的累积效应仅次于林地,且明显高于火龙果林和旱地。研究阐明了喀斯特土壤的自然修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需辅以必要的造林措施加速其恢复,花椒林可以作为喀斯特山区农业生产或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植被类型。
廖洪凯龙健李娟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地利用方式喀斯特山区
西南地区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带不同植被类型下小生境土壤碳氮分布特征被引量:22
2012年
通过对西南地区典型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带乔木林、灌木林及草丛下所覆盖的土面、石面、石沟、石洞、石缝、石槽和石坑7类小生境土壤样品碳氮含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小生境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分别介于10.6-103.7 g/kg和1.16-6.39 g/kg之间,变幅较大;不同植被类型下小生境土壤碳氮的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乔木林下小生境土壤碳氮平均含量较草丛增加100%以上,灌木林下小生境土壤碳氮的空间变异性最小,小生境土壤碱解氮在各植被类型下服从正态分布,有机碳及全氮则服从右偏态分布;小生境相对开放的土面、石面、石坑及石沟普遍较石槽、石缝及石洞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高,而碱解氮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在同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碳氮比均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
廖洪凯龙健李娟杨江江冯业强
关键词:干热河谷土壤有机碳
喀斯特干热河谷植被类型和小生境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基础呼吸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以贵州西南部典型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荒草地(I)、小灌丛(Ⅱ)、灌木疏林(III)、灌木林(IV)和乔木林(V)下一般土壤、石缝土壤和石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基础呼吸量(BR)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MBC、DOC含量分别为123.2。616.8mgkg-1和76.6~258.6mgkg-1,EOC、BR含量分别为1.62~8.32gkg^-1和15.9~41.6CO2μlg^-1·h^-1。不同植被类型下,一般土壤、石缝土壤和石沟土壤MBC、DOC、EOC和BR含量均表现为:Ⅴ〉Ⅳ〉Ⅲ〉Ⅱ〉Ⅰ,差异显著,且土壤EOC与土壤总有机碳的比值总体也呈增加趋势。同一植被类型中,与一般土壤和石缝土壤相比,石沟土壤中EOC和DOC表现出了较高的含量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MBC、DOC和EOC可以作为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性指标。
廖洪凯李娟龙健
关键词:植被类型小生境活性有机碳
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被引量:35
2011年
研究了贵州西南部典型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常规土壤及小生境土壤中有机碳及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常规及小生境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裸地<草丛<灌木林<乔木林,常规土壤变幅在7.18~43.42g·kg-1,土面和石坑土壤有机碳变幅分别为6.62~46.47g·kg-1和9.01~52.07g·kg-1;颗粒有机碳(POC)/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值均为:裸地<草丛<乔木林<灌木林,同一植被类型下,与常规及土面相比,石坑中土壤POC/MOC值最高;植被在由裸地-草丛-灌木林-乔木林的变化过程中,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土壤有机碳主要以砂粒及粉砂粒有机碳形式存在,说明喀斯特地区土壤的固碳能力及有机碳稳定性较弱,土壤易受外界干扰而引发有机碳流失,土壤质量存在下降或退化的风险.
廖洪凯龙健
关键词:植被类型小生境有机碳土壤颗粒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特征的影响被引量:63
2013年
通过选取喀斯特山区火龙果园、草丛、花椒林、乔木林和灌草丛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团聚有机碳和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与积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团聚体组成均以>0.5 mm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可占团聚体总量的82.57%—94.79%;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均以乔木林最高,花椒林和火龙果园相对居中,而以草丛和灌草丛较低,随土壤团聚体粒径降低,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峰值基本出现在<0.25 mm粒级团聚体,但该粒径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却不足6%和4%;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累积均受5—1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影响,该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也分别达28.70%—49.47%和34.13%—47.47%,可将5—1 mm粒径团聚体作为喀斯特山区的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特征团聚体;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768),表明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可以作为衡量喀斯特山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动态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李娟廖洪凯龙健陈彩云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团聚体有机碳活性有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山区土壤养分及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通过对喀斯特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花椒林、火龙果林、退耕草丛和旱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土壤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最高,其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
廖洪凯龙健李娟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养分土地利用方式
文献传递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区域差异被引量:15
2011年
以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贵州为例,选取3个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以划分出的4条核心小流域为监测单元,对各示范区内及示范区之间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示范区之间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性较大,表现为红枫湖示范区(6.12 kg m-2)>鸭池示范区(5.21 kg m-2)>花江示范区(2.80 kg m-2);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之间土壤有机碳密度整体表现为无明显、潜在石漠化样地大于中、强度石漠化样地;岩石裸露率是影响喀斯特地区表层土壤碳密度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特别对于中、强度石漠化区;地貌、气温和不同工程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具备巨大的固碳减排效应,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有机碳蓄积量是今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关键。
周文龙熊康宁龙健李晋任远陈伟杰贺祥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碳储量喀斯特石漠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