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0693)

作品数:6 被引量:106H指数:5
相关作者:张卫建宋振伟郭金瑞邓艾兴任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玉米
  • 4篇耕作
  • 4篇黑土
  • 3篇东北黑土
  • 3篇连作
  • 3篇耕作方式
  • 3篇黑土区
  • 3篇不同种植模式
  • 2篇氮素
  • 2篇东北黑土区
  • 2篇有机碳
  • 2篇水分
  • 2篇土壤理化
  • 2篇土壤理化性
  • 2篇土壤理化性质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土壤碳
  • 2篇土壤碳氮

机构

  • 7篇吉林省农业科...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郭金瑞
  • 5篇宋振伟
  • 5篇张卫建
  • 4篇邓艾兴
  • 3篇任军
  • 2篇高洪军
  • 2篇朱平
  • 2篇彭畅
  • 2篇闫孝贡
  • 1篇郑成岩
  • 1篇寇太记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The Cr...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 1篇2014年全...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东北黑土区长期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特征评价被引量:26
2015年
土壤碳氮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阐明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氮特征的综合影响,可为农田地力培育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该研究借助在吉林公主岭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选择休闲处理与增施有机肥条件下的玉米连作、玉米-大豆轮作、大豆连作等处理,系统评价了种植模式对土壤不同形态碳氮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经过21 a的增施有机肥,玉米连作、玉米-大豆轮作、大豆连作3个处理的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氮比休闲处理分别提高23.5%-46.8%、4.9%-64.3%和35.4%-121.9%,其中以玉米连作处理最高(P〈0.05);有机碳与全氮、有效氮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表明较高的有机碳会促进氮素有效性。玉米连作处理的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比玉米-大豆轮作和大豆连作处理高23.1%和41.4%,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则分别高37.8%和135.3%,差异显著(P〈0.05)。玉米连作处理下耕层〉2 000μm、≥250-2 000μm、≥53-250μm以及〈53μm的土壤团聚体结合有机碳均为最高(P〈0.05)。此外,玉米连作处理的高活性有机碳组分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其化学活性指数也显著(P〈0.05)高于玉米-大豆轮作处理,表明玉米连作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上述研究表明,在施用有机肥的条件下,长期玉米连作可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促进土壤氮素有效性,但应配合采用合理的耕种措施,以降低有机碳分解风险。
郭金瑞宋振伟彭宪现朱平高洪军彭畅张卫建
关键词:有机碳氮素连作东北黑土区
耕作方式对东北雨养区玉米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在东北地区设置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全生育期耕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叶片光合性能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播种-拔节阶段,2010—2011年平地播种中耕起垄(PL)和全生育期平作(PP)处理0~4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在出苗期、苗期和拔节期比传统垄作(LL)处理平均提高5.6%和5.2%、4.6%和7.3%及3.9%和4.8%,苗期5 cm土壤最低温度分别比LL处理高1.4和1.3℃.由于土壤水热条件的改善,拔节期PL和PP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等指标显著高于LL处理,而PSII潜在活性(Fv/Fo)和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无显著差异,表明气孔导度和气孔限制值等气孔因素是导致光合作用差异的主要原因;灌浆期叶片Pn和Tr则以LL和PL处理显著高于PP处理,这主要是由于PP处理在强降雨时期经历了涝渍灾害,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可见PL处理通过改善土壤水热条件增强了玉米光合性能,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宋振伟郭金瑞任军闫孝贡郑成岩邓艾兴张卫建
关键词:玉米垄作平作叶绿素荧光特性黑土区
整地时期对东北雨养区土壤含水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以东北雨养区春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春季和秋季2个整地时期对农田土壤含水量、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玉米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秋整地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与春整地相比增产8.7%(P<0.05)。秋整地处理下土壤水分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播种前和苗期耕层土壤(0-20cm)含水量分别比春整地高18.9%和5.6%。整地时期对种子层土壤(0-10cm)的物理特性影响不明显(P>0.05),但秋整地可显著改善10-40cm的根层土壤物理性状,其中土壤孔隙度比春整地平均提高10.0%,而土壤容重则比春整地平均下降11.6%。整地时期对0-40cm层次的土壤硬度和土壤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可见,秋整地主要通过改善土壤物理蓄水性能和减少水分散失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保证较高的成株率和成穗率,进而利于玉米高产稳产。
宋振伟邓艾兴郭金瑞任军闫孝贡张卫建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玉米
耕作方式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1
2012年
针对东北春玉米农田春季低温冷害和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高的问题,于2009年-2010年设置3种耕作处理,即传统垄作(LL)、平作播种中耕起垄(PL)和全生育期平作(PP),研究大田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2a试验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0~40cm土层储水量有显著影响,其中PL和PP处理播种时的初始储水量比LL处理高8.7和6.0mm,而苗期则分别高4.1和3.4mm;玉米生育中后期PL和LL处理储水量则呈高于PP处理的趋势。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温度的差异以苗期为主,即5cm土层的平均温度PL和PP处理显著低于LL处理,但最低温度则以PL和PP处理显著高于LL处理,分别高1.6和1.2℃。总体来看,PL处理不仅可提高玉米苗期土壤的最低温度和耕层土壤储水量,而且可增加中后期土壤积蓄雨水量,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因而籽粒产量比LL和PP处理分别高7.6%和6.4%。
宋振伟郭金瑞邓艾兴寇太记任军张卫建
关键词:土壤土壤水分温度测量耕作方式春玉米
东北黑土区长期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特征评价
【研究背景】土壤有机碳与氮素是衡量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中的重要指标,其质量和数量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其过程,进而影响到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高。增加土壤有机碳有利于培育地力、改善土壤结构、为作物生长提供碳源,同时可减...
宋振伟郭金瑞彭宪现朱平高洪军彭畅张卫建
关键词:连作有机碳氮素东北黑土区
文献传递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对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资料,评价了东北黑土增施有机肥条件下玉米连作(CMC)、玉米-大豆轮作(MSR)和大豆连作(CSC)等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结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0~40 cm土层内,土壤微生物总量呈CMC〉MSR〉CSC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细菌数量占微生物总量的比重呈CMC〉MSR〉CSC的趋势,而真菌和放线菌所占比重均呈CSC〉MSR〉CMC的相反趋势;CMS处理下的土壤容重最低,但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相关分析发现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但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显著正相关,而真菌数量占微生物总量的比例则与土壤容重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长期玉米连作结合有机肥施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但以细菌增加为主,微生物多样性呈下降的趋势。
郭金瑞宋振伟朱平高洪军彭畅邓艾兴张卫建
关键词:连作微生物土壤特性
耕作方式对东北雨养区农田水热与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研究背景】合理的耕作措施有利于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之间的关系,增强作物抗逆能力,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环境,保证作物持续高产、稳产。本研究设计3种不同的耕种方式,通过田问原位监测,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水分与温...
宋振伟郭金瑞任军闫孝贡郑成岩邓艾兴张卫建
Organic amendments increase corn yield by enhancing soil 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被引量:8
2015年
A 22-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Gongzhuling, Jilin province, China to investigate corn yield response to fertilization practice. Compared to an unfertilized control(CK), all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including inorganic nitrogen fertilizer only(N), balanced inorganic fertilizers(NPK), NPK plus corn straw(SNPK), and NPK plus farmyard manure(MNPK),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corn yield. However, only organic matter amendments sustained increasing yield trends, with annual rates of 0.137 and 0.194 t ha-1for the SPNK and MNPK treatments, respectively(P < 0.05). During the 22 years, the daily mean,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 increased by 0.50, 0.53, and 0.46 °C per decade, whereas precipitation display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but showed large seasonal variation. According to a regression analysis, increased air temperature exerted positive effects on corn yields under the SNPK and the MNPK treatments. Under both treatments,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nd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their initial levels in 1990, whereas soil bulk density and total porosity changed slightly under the two treatments, which showed higher soil water storage than other treatments. In contrast,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soil bulk density and decreases in soil total porosity and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were observed under the CK, N and NPK treatments. The contributions of soil fertility to corn yield were 28.4%, 37.9%, 38.4%, 39.0%,and 42.9% under CK, N, NPK, SNPK, and MNPK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whereas climate changes accounted for 27.0%, 14.6%, 12.4%, 11.8%, and 10.8%.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Northeast China, organic matter amendments can mitigate negative and exploit positiv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 production by enhancing soil quality.
Zhenwei SongHongjun GaoPing ZhuChang PengAixing DengChengyan ZhengMd Abdul MannafMd Nurul IslamWeijian Zhang
关键词:FERTILIZATIONCROPPINGSOILWARMINGNORTHEAS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