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5015-1)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孙军郭术津李才文宋书群于莹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夜光藻
  • 1篇有害藻华
  • 1篇有性繁殖
  • 1篇藻华
  • 1篇砂壳纤毛虫
  • 1篇生活史
  • 1篇配子
  • 1篇细胞
  • 1篇夏季
  • 1篇纤毛
  • 1篇纤毛虫
  • 1篇毛虫
  • 1篇母细胞
  • 1篇南海西部
  • 1篇基因
  • 1篇基因组
  • 1篇基因组学
  • 1篇甲藻
  • 1篇后基因组
  • 1篇后基因组学

机构

  • 4篇天津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孙军
  • 1篇宋书群
  • 1篇张武昌
  • 1篇李才文
  • 1篇郭术津
  • 1篇丰美萍
  • 1篇肖天
  • 1篇于莹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夜光藻有性繁殖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6年
夜光藻是全球最主要的赤潮生物之一,也是我国近海常见的浮游甲藻。根据营养方式分为异养的红色夜光藻和混合营养的绿色夜光藻,前者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近岸水域,后者仅分布于热带西太平洋、阿拉伯海、阿曼湾和红海。夜光藻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过程。少部分营养细胞自发转变为配子母细胞,启动了有性繁殖。每个配子母细胞可形成大量配子,具有横沟、纵沟和2根鞭毛,形态与裸甲藻接近。配子两两融合形成合子,合子不经过休眠孢囊阶段直接发育成新的营养细胞。目前,对配子母细胞形成的调控机制、合子发育的影响因素的认识还存在分歧。研究发现,营养细胞经过一定次数的二分裂后都会转变为配子母细胞,而配子的存在能够中止此过程,使营养细胞继续进行二分裂。因此,有性繁殖可能通过产生新个体对种群增长做出贡献,还可能通过释放配子维持无性繁殖,进而促进种群增长。配子在相模湾水域全年都有分布,其丰度峰值与营养细胞丰度峰值同步或提前出现,配子的大量出现可能是赤潮形成的必要条件。对有性繁殖的研究佐证了夜光藻在甲藻的系统进化中处于较为古老的地位。此外,还简单介绍了研究夜光藻有性繁殖的主要方法,回顾了国内的夜光藻研究,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宋书群李才文孙军
关键词:夜光藻生活史有性繁殖配子
河口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控制因素:以切萨皮克湾为例被引量:8
2011年
咸淡水的混合和重要营养盐与有机物的再循环,使得河口成为地球上生产力较高而动态变化明显的水生生态系统。一个典型的河口区断面中,细菌群落包含了一些从淡水到海洋的过渡类型:例如a-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变形菌(Betaproteobacteria)、?-变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蓝细菌(Cyanobacteria)[聚球藻(Synechococcus)]、拟杆菌(Bacteroidetes)、放线细菌(Actinobacteria)和疣微菌(Verrucomicrobia)等。此外,河口也包含其独特的细菌群落:SAR11组、玫瑰杆菌属(Roseobacter)、SAR86和放线细菌(Actinobacteria)的一些进化亚枝(subclades),表明海湾或者大型温带河口区细菌类群具有区域生态适应性。以研究较多的美国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为例,其细菌群落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和周期性的年际变化特征;这些变化除了受水的滞留时间和细菌生长速度影响外,还可能受其他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叶绿素a和水温变化的影响最大,其他环境因子如溶解氧、铵态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以及病毒的丰度也有影响。近年来,基于群落水平的基因组学(genomics)和后基因组学(postgenomics)(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研究自然条件下微生物群落错综复杂的基因多样性和表达,提供了揭示水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新功能基因的途径。
阚金军孙军
关键词:浮游细菌基因组学后基因组学
甲藻的异养营养型被引量:15
2011年
综述了甲藻的异养类型。目前已知异养营养型在甲藻中广泛存在,只有很少几种甲藻营严格自养营养方式。有近一半的甲藻物种是没有色素体的,还有很多甲藻即使具有色素体也会有异养营养需求,称为兼养营养类型。这些兼养类群不一定主要以有机物作为其获取碳的来源,而仅仅是补充一些生长必需的有机物如维生素、生物素等。兼养类群以渗透营养和腐食营养方式进行,同时也可以寄生方式和共生方式进行兼养生活。无色素体的甲藻以有机物作为碳的唯一来源,仅仅依靠异养方式生存,属于严格异养营养方式,又称有机营养型。它们是甲藻异养营养型的主体,其主要类型有寄生、渗透营养和吞噬营养。由于吞噬营养是甲藻异养的主要类型,因此论述了3种吞噬营养型:吞噬营养方式、捕食茎营养方式和捕食笼营养方式。吞噬营养方式在无甲类和具甲类甲藻中都有存在,主要通过甲藻细胞的纵沟或底部对猎物进行吞噬,也有研究发现吞噬部位为顶孔或片间带。捕食茎营养方式是通过捕食茎刺穿猎物细胞膜并吸食其细胞质来获取营养,在异养甲藻中也较常见。捕食笼营养方式只在原多甲藻属(Protoperidinium)和翼藻属(Diplopsalis)里发现,是甲藻通过鞭毛孔分泌细胞质到胞外形成捕食笼将猎物包裹并进行消化来摄食的。甲藻摄食对象尺寸范围变化较大,小至几微米,大至几百微米。有些甲藻具有摄食选择性,通过感应猎物释放的化学物质来判断猎物的位置并进行摄食,摄食完成后由于体积的增加经常会发生细胞分裂和蜕鞘。对于甲藻异养的其他形式如拦截摄食营养方式、伪足摄食营养方式、口足摄食营养方式、触手摄食营养方式等只作简单介绍。还就甲藻异养的研究方法、其生态学意义和进化学意义进行简要论述,并对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孙军郭术津
关键词:甲藻有害藻华
夏季南海西部砂壳纤毛虫水平分布被引量:2
2013年
于2007年8—9月在南海西部海域,使用浮游生物Ⅲ型网垂直拖网采集海洋表层(200m以浅)浮游砂壳纤毛虫,共发现7属12种,其中优雅真铃虫(Eutintinnus elegans)和勃兰氏拟平顶虫(Xystonellopsis brandti)为南海新纪录种。砂壳纤毛虫总丰度为0—11622个·m 2,平均(2218±2254)个·m 2。各站种丰富度范围为0—6种。优势种有5种:尖形钟形虫(Cyttarocylis acutiformis)、宽口钟形虫(Cyttarocylis eucecryphalus)、费瓦拟平顶虫(Xystonellopsis favata)、南方类铃虫(Codonellopsis meridionalis)、圆锥条纹虫(Rhabdonella conica)。圆锥条纹虫聚集强度最高,属于适盐、适温范围较窄的浮游动物;尖形钟形虫与宽口钟形虫的聚集性最弱,分布较为均匀。南海西部砂壳纤毛虫群落受南海流系、水团和季风的影响,整体稳定性均较低。大洋铃鼻虫(Codonaria oceanica)、费瓦拟平顶虫、圆锥条纹虫与温度、盐度、深度等呈现相关性,而总丰度、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没有明显相关性。圆锥条纹虫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系数高。与南海北部相比,南海西部砂壳纤毛虫类群与南海北部为同一区系,但是种类组成中远洋种占主要部分,丰度大大低于南海北部。圆锥条纹虫的优势度(Y=9.4%)、平均丰度[(1811±1636)个·m 2]和最大丰度值(4809个·m 2)最高,且聚集强度高,与温盐因子的相关性较好。
丰美萍张武昌于莹肖天孙军
关键词:砂壳纤毛虫丰度南海西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