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202061C)

作品数:2 被引量:37H指数:2
相关作者:牛志春张咏周笑白于红霞刘雷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太湖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完整...
  • 1篇营养盐
  • 1篇植物修复
  • 1篇指数法
  • 1篇治理方法
  • 1篇生物调控
  • 1篇水生
  • 1篇水生生物
  • 1篇水质
  • 1篇水质评价
  • 1篇太湖蓝藻
  • 1篇太湖水
  • 1篇太湖水质
  • 1篇内梅罗指数
  • 1篇内梅罗指数法
  • 1篇蓝藻

机构

  • 2篇江苏省环境监...
  • 2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篇张宁红
  • 2篇刘雷
  • 2篇于红霞
  • 2篇周笑白
  • 2篇张咏
  • 2篇牛志春
  • 1篇彭露露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太湖蓝藻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治理方法被引量:12
2013年
利用2009─2012年丰水期和平水期的生物调查获取的环境和生物数据,研究太湖蓝藻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蓝藻分布与其他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如温度、酸碱性、有机物和营养盐含量、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密度等)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太湖水质基本上超出V类地表水指标,主要的超标因子是总氮。总氮在丰水期和平水期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05 mg·L-1和1.65 mg·L-1,总氮在丰水期质量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丰水期蓝藻迅速生长,吸收了大量的营养盐。蓝藻仍是太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2009─2012年太湖蓝藻的密度随年份无明显变化,但随季节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丰水期蓝藻密度均值为4.87×107cell·L-1,明显高于平水期蓝藻密度(1.51×106 cell·L-1);太湖东部采样点蓝藻密度明显低于其他湖区。影响蓝藻的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酸碱度和营养盐,高温、偏碱性和高营养盐含量都会增加蓝藻的密度。蓝藻与其他浮游植物和大型水生植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蓝藻密度增加促进了枝角类的生长。推荐利用机械打捞和大型水生植物修复方法,因为这2种方法可在降低蓝藻密度的同时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太湖蓝藻水华的风险。增加其他藻类和枝角类控制蓝藻水华方法可行性较差:1)蓝藻暴发时期其它藻类对能量和营养的竞争能力弱于蓝藻,难以抑制蓝藻的生长;2)在太湖中增加枝角类可能降低现有蓝藻的密度,但建立完整的食物链体系降低富营养化程度,防范生物调控中可能存在的生态风险(如其他藻类水华等)较困难。
周笑白张宁红张咏牛志春彭露露刘雷于红霞
关键词:蓝藻生物调控植物修复
太湖水质与水生生物健康的关联性初探被引量:25
2014年
分别利用内梅罗指数法和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法评价2008~2012年太湖水质和水生生物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太湖全湖水质受到污染,水生生物健康基本处于亚健康状态.水质评价和水生生物评价结果在较大的尺度上呈现相同的趋势:从全湖尺度上看,水质和水生生物评价都显示东太湖的水生态健康状况总体上好于太湖其他部分.从时间上看,2008~2012年太湖水质等级和水生生物健康状况均低于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两种评价结果在短时间尺度和某些点位间存在差异,这是由于:①两种评价方法关注的时间尺度有所差异;②水生生物健康不仅与水质有关,还与水体生境有关.有机污染物和过剩营养盐是影响太湖水质和水生生物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因此降低太湖及其人湖河流中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盐的浓度是改善太湖水质和水生态功能的有效方法.
周笑白张宁红张咏牛志春刘雷于红霞
关键词:水质评价内梅罗指数法太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