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433)

作品数:18 被引量:59H指数:4
相关作者:徐群渊赵春礼张海燕蔡青孟艳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徐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细胞
  • 7篇基因
  • 6篇NURR1
  • 5篇分化
  • 5篇成年
  • 5篇成年大鼠
  • 4篇NURR1基...
  • 3篇帕金森
  • 3篇帕金森病
  • 3篇免疫
  • 3篇基因治疗
  • 3篇过表达
  • 2篇蛋白
  • 2篇多巴
  • 2篇多巴胺
  • 2篇信号
  • 2篇信号机制
  • 2篇真核
  • 2篇神经元
  • 2篇生物学

机构

  • 18篇首都医科大学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徐州医学院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徐群渊
  • 6篇赵春礼
  • 5篇孟艳
  • 5篇蔡青
  • 5篇张海燕
  • 4篇杨慧
  • 4篇刘丙方
  • 4篇赵咏梅
  • 4篇赵焕英
  • 4篇刘扬
  • 3篇姜传涛
  • 3篇杨秋慧
  • 3篇余爽
  • 3篇段德义
  • 3篇高尔静
  • 3篇高殿帅
  • 3篇张京钟
  • 2篇鲁强
  • 2篇李俊发
  • 2篇苏玉金

传媒

  • 5篇神经解剖学杂...
  • 4篇解剖学报
  • 4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神经科学...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7
  • 3篇2006
  • 9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源性Nurr1对胚胎中脑及前脑前体细胞体外分化的诱导作用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多巴胺神经元的发育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目前发现的蛋白可能在其发育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内源性Nurr1基因表达变化对体外培养大鼠胚胎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8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分离13.5d大鼠胚胎中脑及前脑神经前体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培养基中加入视黄酸及毛喉素诱导3d,采用RT-PCR,Western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观察Nurr1表达的变化及细胞分化;同时,用反义寡核苷酸转染技术阻断细胞Nurr1表达后再进行诱导,并进行同样观察。结果:视黄酸及毛喉素可诱导前体细胞的Nurr1表达,增加约60%,中脑来源神经前体细胞中(tyrosinehydroxylase,TH)阳性细胞占β-tublin-III阳性细胞的比例由原来的(5.32±1.20)%增至(9.01±3.20)%。前脑来源神经前体细胞中TH阳性细胞占β-tublin-III阳性细胞的比例由原来的(1.27±1.20)%增至(5.01±1.50)%。Nurr1反义寡核苷酸作用12h后前体细胞的Nurr1表达被阻断,至72h后重新表达。Nurr1被阻断后,只有少量的前体细胞被诱导为TH阳性细胞。结论:内源性Nurr1的过表达可促进胚胎神经前体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李良赵焕英徐群渊
关键词:NURRL多巴胺神经元
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后的存活、迁移和分化被引量:2
2004年
从胚胎或成体大鼠脑组织、人胚脑组织均能分离到神经干细胞 ,将它们进行体外原代培养扩增或永生化后植入脑内 ,均能观察到其在脑内的迁移和分化现象。其分化能力主要取决于移植部位的脑内微环境 ,但这种影响作用是相对的。同时 ,体外培养环境如培养时间和细胞融合程度、维甲酸类诱导分化剂处理、NGF转导处理再移植或与嗜铬细胞 (分泌NGF)共移植等 ,也能决定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能力。神经干细胞移植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建和神经再生带来新的希望。
王颖段德义徐群渊
关键词:脑内移植分化维甲酸类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转导存活
Forskolin激活MN9D细胞内源性Nurr1表达的信号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利用具有未成熟多巴胺神经前体细胞特性的杂交瘤细胞系MN9D,探讨Forskolin激活Nurr1表达的分子信号机制。Nurr1是未知配体的核转录因子,对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发育至关重要。方法①用Forskolin作用MN9D细胞1~6h,提取细胞蛋白,Westernblot方法检测MN9D细胞内源性Nurr1表达的变化,并利用磷酸化的ERK1/2(pERK1/2)抗体检测Forskolin作用后MN9D细胞内ERK信号转导通路是否被激活。②应用ERK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U0126预孵育MN9D细胞,再用Forskolin作用,检测MN9D细胞Nurr1表达的变化。结果①从Forskolin作用1h起,直至6h,MN9D细胞核内Nurr1表达均比未加Forskolin作用组明显增加。同时,MN9D细胞内pERK1/2蛋白含量迅速增加,在1h起即达到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直至Forskolin作用6h。而Forskolin作用前后MN9D细胞内ERK1/2总蛋白的表达量基本保持不变。②用MEK1/2的特异性抑制剂U0126预处理,可有效抑制MN9D细胞内ERK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并明显阻断Forskolin引起的MN9D细胞内源性Nurr1表达增加。结论ERK信号通路在Forskolin引起的MN9D细胞内源性Nurr1表达及核转位增加中发挥重要作用。
赵咏梅张海燕刘扬李俊发徐群渊
关键词:NULLERK1/2P-ERK1/2信号机制
人Nurr1基因克隆及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2005年
为探讨Nurr1基因治疗Parkinson病的可行性,本研究克隆了中国人核相关受体1(nuclearrelatedreceptor1,Nurr1)基因,并重组携带Nurr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为该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从人胎儿脑中获取Nurr1cDNA,将其克隆至pGEMTEasy载体中;测序鉴定后,重组携带Nurr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2Nurr1;通过脂质体将重组载体转染PT67包装细胞系,用病毒上清感染NIH3T3细胞系以检测病毒滴度。结果发现,RTPCR扩增得到人Nurr1cDNA片段,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序列一致;将Nurr1基因亚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得到插入方向正确的重组载体pLNCX2Nurr1,病毒上清滴度为2×105CFU/ml。结果表明本实验获得人Nurr1基因cDNA序列,检测到Nurr1基因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并得到较高滴度的病毒上清。
张京钟余爽段德义赵春礼徐群渊
关键词:基因克隆帕金森病基因治疗
成年大鼠脑室下区吻侧迁移流的细胞形态学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为了探讨成年大鼠脑室下区吻侧迁移流(RMS)神经干细胞的分布及特点,我们利用Nissl染色,BrdU、GFAP、PSA-NCAM和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estin与GFAP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等方法观察了正常成年SD大鼠RMS的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同时观察了正常RMS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观察到:(1)在光镜下,Nissl染色切片的RMS由深染和浅染细胞组成,其中深染细胞为PSA-NCAM、BrdU及nestin免疫反应阳性,浅染细胞为GFAP及nestin免疫反应阳性;(2)电镜下,RMS存在数量不等、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聚集形成的细胞团,以及星型胶质细胞和少量少突胶质细胞,细胞团中可看到正在分裂的细胞。结果提示:(1)除少突胶质细胞外,RMS主要由两种类型细胞组成,即成神经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2)成神经细胞存在于RMS全长并保持分裂特性,属神经元前体细胞;(3)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RMS中存在干细胞。
孟艳高殿帅蔡青刘丙方高尔静鲁强徐群渊
关键词:脑室下区形态学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优化被引量:20
2006年
目的:针对慢病毒载体的基因组装、转导及基因表达的优化论述,及不同种属的慢病毒载体的最低活性加以说明,同时对慢病毒遗传体系的产生、转导效率和生物安全性进行总结。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以及美国SCI和Medline数据库2000-01/2004-12有关慢病毒载体的论文,检索词“lentivirusvectors,immunodeficienc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数据库1995-01/2005-12有关慢病毒载体构建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汉语,检索词“慢病毒载体”。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相关信息及文章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纳入标准:①临床研究性文章。②基础研究文章。排除标准:①其他病毒载体的结构文献以及重复性资料。②诸多病毒实验应用性文献。③重复同一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98篇关于慢病毒结构原理的相关文献,其中包括英文文献150篇,中文文献48篇,有21篇符合纳入标准。资料综合:介绍不同源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和慢病毒的基因位点。影响基因转移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细胞的基因表达。人类转基因载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调节转基因的表达。调节转基因信号的另一个途径是运用可切割的前病毒产物。转基因载体是建立在逆转录病毒之上,主要包括肿瘤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这些病毒载体系统是哺乳动物细胞外源基因传递、整合和表达的有效途径。结论:蛋白酶、rev.慢病毒蛋白和VSV/G糖蛋白均具有细胞毒性和抑制细胞的作用,当连续表达时要求使用诱导表达系统。
徐晓明杨慧王晓萍
关键词:基因表达
外源性Nurr1基因过表达对SK-N-SH细胞分化作用的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为研究外源性Nurr1基因过表达对转染细胞的作用,探讨Nurr1基因调控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机制。本研究应用:(1)pBK- RSV -Nurr1质粒经脂质体法转染SK- N- SH细胞,G418筛选;用RT 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基因转染细胞Nurr1mRNA及Nurr1蛋白的表达; (2)all- trans- RA、9- cis- RA、forskolin诱导基因转染细胞,RT PCR及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基因转染细胞MAP2 和TH的表达。结果显示: (1)经RT -PCR检测,基因转染细胞表达Nurr1mRN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基因转染细胞表达Nurr1蛋白,说明外源性Nurr1基因在转染细胞内过表达;基因转染细胞形态与正常细胞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生长速度略有降低并表达成熟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识物MAP2,但不表达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识物TH。(2)尽管RA、forskolin诱导可促进Nurr1基因转染的SK- N- SH细胞进一步向成熟神经元分化,但不能诱导基因转染细胞表达TH。结论:单纯的Nurr1过表达可以促进SK- N- SH细胞向成熟神经元方向分化,但不足以激活TH基因转录。TH基因的转录激活还需要除Nurr1以外的其它细胞(或神经元)的环境或因子的共同作用。
赵咏梅张海燕刘扬邹西峰赵春礼苏玉金徐群渊
关键词:NURR1基因基因转染细胞外源性
Forskolin上调MN9D细胞Nurr1的表达及Nurr1过表达对酪氨酸羟化酶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寻找能激活MN9D细胞内源性孤儿核受体(Nurrl)表达的信号分子,研究Nurrl表达增高对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探讨激活Nurrl表达的信号机制。方法用蛋白激酶A激动剂Forskolin或蛋白激酶C激动剂PMA作用于MN9D细胞,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MN9D细胞内源性Nurrl表达的变化,以及Nurrl表达增加对TH表达的影响。利用PKA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H89探讨激活Nurrl表达的信号机制。结果1·从加入Forskolin1h起,直至6h,MN9D细胞Nurrl表达比未加Forskolin组明显增加(P<0·05);Forskolin主要增加MN9D细胞核内Nurrl含量,而细胞浆内Nurrl含量变化不明显;Forskolin作用后MN9D细胞TH表达无明显变化。2·用蛋白激酶A的特异性抑制剂H89预处理后,Forskolin仍具有增加Nurrl表达的作用。结论Forskolin可增加MN9D细胞内源性Nurrl表达及核转位,单纯Nurrl表达及核转位增加不影响MN9D细胞TH的表达,TH表达的激活可能还需要其他特殊的细胞(或神经元)环境或共激活因子的共同作用。Forskolin增加MN9D细胞内源性Nurrl表达及核转位的作用不是主要通过激活PKA信号转导通路完成的。
赵咏梅张海燕刘扬赵春礼苏玉金李俊发徐群渊
关键词:酪氨酸羟化酶蛋白激酶A信号机制
Nurr1在MN9D细胞中的过表达及其对酪氨酸羟化酶的影响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观察MN9D细胞中Nurr1的表达和分布及Nurr1过表达对酪氨酸羟化酶的影响。 方法 :应用高压液相色谱、免疫细胞化学、转基因、Westernblot和Northernblot等方法检测了MN9D细胞中多巴胺及其代谢物的水平和Nurr1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 ,建立了过表达Nurr1的细胞株并观察了Nurr1过表达对TH基因的影响。结果 :MN9D细胞裂解液中含有大量多巴胺及其代谢物 ;Nurr1蛋白主要分布在MN9D细胞的胞质中 ,尤以核周最多 ;MN9D细胞中有Nurr1的mRNA存在和蛋白质的表达 ;过表达Nurr1的MN9D细胞A1株酪氨酸羟化酶表达增高。结论 :Nurr1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有关 ,有可能用于帕金森病的基因治疗。
杨秋慧杨慧赵焕英姜传涛徐群渊
关键词:NURRL酪氨酸羟化酶帕金森病基因治疗
嗅球切除对成年大鼠侧脑室外侧壁神经生发活动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嗅球切除后侧脑室外侧壁(SVZ)的形态学变化,探讨嗅球对成年大鼠SVZ神经生发活动的影响。方法建立成年SD雄性大鼠右侧嗅球切除模型,并分别存活2、4、8、12周;利用Nissl染色、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M)、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分别观察成年SD大鼠嗅球切除后存活不同时间两侧SVZ的组织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计数模型动物脑两侧SVZ细胞总数及PSA-NCAM、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嗅球切除4周后,嗅球切除侧SVZ的细胞总数增加,PSA-NCAM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但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没有明显变化;SVZ的细胞总数及PSA-NCAM免疫阳性细胞数的增加有从SVZ嘴侧向尾侧蔓延的趋势。结论嗅球切除后在SVZ仍有新生神经元不断产生,说明SVZ的神经生发活动可能并不依赖于嗅球的存在。
孟艳高殿帅刘丙方蔡青徐群渊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