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ZD025)
- 作品数:14 被引量:342H指数:8
- 相关作者:王春超曹阳李名峰李鲲鹏张静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中国农户劳动力流动就业决策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湖北农户跟踪调查的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现象,本文在现有中国农村劳动者个体行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现阶段农户家庭劳动力流动决策行为的特征。以湖北农户跟踪调查为例,笔者具体从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行业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分析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决策行为的主要特点,然后分析农户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第一,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的一个基本行为取向是家庭整体理性经济决策。第二,当前农户家庭对农业和非农收入差异的预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出劳动就业行为选择。第三,农村家庭抚养负担将会影响劳动力就业决策行为。合理地减轻家庭人口负担是持续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推进城市化的重要途径。第四,不同地域农村家庭劳动力的流动就业倾向各不相同,政府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合理的就业引导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自组织化。
- 王春超张静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多元化组织、市场化网络、组织共生——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基本模式探析被引量:8
- 2010年
- 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将是多元化微观经济主体互补互动、利益密切相关的共生组织群。在共生进化过程中,"小农"将在市场化、社会化网络这一共生界面的基础上被"改造",但不是被"消灭";而市场化、社会化网络这一共生界面的建设则是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的关键。
- 曹阳
- 关键词:共生进化
- 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就业调查研究被引量:40
- 2011年
-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流动就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本文基于珠三角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四座典型城市实地调查获得的1339份问卷数据,构建logistic模型探索影响农民工流动就业倾向的重要因素和影响机制。重点研究了农民工个人基本特征、个人经济特征、家庭人口特征、企业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对农民工流动就业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个人基本特征中的年龄、婚姻状况等变量,个体经济特征中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水平、收入的满意程度、储蓄比、期望工资增长率等变量,家庭人口因素中向家庭汇款数额、子女是否随迁等变量,企业工作环境中的工会参与情况和加班情况等变量,社会环境中与流出地比较得出的相对收入水平变量等多种因素对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倾向具有显著影响。政府部门应围绕着农民工流动就业特征,制定促进农民工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的有效政策。
- 王春超
-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就业影响因素
- 论组织(企业)理论中“个人自由”的意义与价值被引量:1
- 2014年
- 主流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与组织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的厂商理论和新制度学派的契约理论,一个极其重大的缺陷是偏离对个人自由的关注。从本源的意义看,个人需要组织的最终动力与最终目标并不是效率,而是为了拓展实现个人自由的空间,提升个人实现"实质自由"的"可行能力";但是,组织也极有可能异化成为禁锢个人自由的工具。因此,如何防止组织从拓展个人自由的制度安排异化成为禁锢个人自由的制度安排,应该是组织理论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
- 曹阳
- 关键词:企业
- 中国小农市场化:理论与计量研究被引量:25
- 2009年
-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户("小农")的市场化进程以及当代中国不同地区农户的市场化程度。研究认为,第一,当代中国正处于特殊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市场化的转型来推动二元经济向现代一元经济的转型。必须以这一转型为宏观历史背景,才能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小农"。第二,当代中国的"小农"是"市场化或正在市场化的小农"。基于这一判断,我们认为在农户经营的基础上可以实现中国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农户("小农")可以被改造成为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的微观经济主体。这也是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的理论基石。第三,"改造小农"的关键是要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纳入到市场化网络之中。第四,当代中国"市场化和正在市场化小农"的分散应该是一种"网状型"的分散。当代中国农户的市场化进程发展不平衡。
- 曹阳王春超
- 关键词:小农市场化
- 人际网络、市场网络:农户社会交往方式的比较被引量:5
- 2009年
- 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交往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分析框架里的横坐标与纵坐标。本文的主旨是要探讨我国农户社会交往方式的历史变迁进程。作者认为,人际网络与市场网络是农户社会交往的两种基本联结方式;我国实行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不是要回归到传统的、封闭性社会交往方式,而是开启了从人际网络型为主体的社会交往方式向市场网络型为主体的社会交往方式的转型。
- 曹阳潘海峰
- 关键词:人际网络市场网络农户
- 基于因子分析的都市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被引量:2
- 2011年
-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发展路径。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为例,从区域空间的角度,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9个武汉城市圈城市和5个非城市圈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整体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高于省内其他城市,但圈内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不均衡。本研究给出的政策建议是:各地应发挥地域比较优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结合湖北省主题规划,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大力提高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等。
- 李名峰
-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
- 农户、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决策中的三重博弈——以农村土地流转为例被引量:17
- 2011年
- 本文围绕着土地流转行为,将农户的经济决策放置在农户、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三重博弈框架中展开论述。我们构建一个包含农户、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三重博弈的农户经济决策一般模型;研究发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的决策行为趋于理性。现实中,农户的决策行为决定于其家庭自身的经济禀赋以及外部政策环境。在一定经济禀赋条件下,农户群体面对各种政策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认识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导向以及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当地方政府的政策比中央政府的政策更有利于农户时,农户容易与地方政府达成默契,形成利益同盟,并努力促使中央政府修正政策。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相互配合,而中央政府的政策相对地方政府更有利于农户时,农户则可以利用中央政府政策对地方政府形成压力,迫使地方政府修正政策或者自己提前采取"行动",充分获取利益。
- 曹阳王春超李鲲鹏
-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 中国农户就业决策行为的发生机制——基于农户家庭调查的理论与实证被引量:24
- 2009年
- 本文考察了农户家庭内部就业决策机制和外生动态就业决策机制。在农户家庭内生决定机制的分析中,笔者按照特定的经济收入水平将农户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生存压力型农户、效益追求型、经济发展型。研究发现:3种类型的农户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家庭内生就业决策机制:第一,生存压力型农户的就业决策行为受到替代效应的影响较收入效应更大。第二,效益追求型农户在收入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其就业决策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当家庭收入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后,其主要的就业领域发生了变化,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此时的非农化趋势更强。第三,经济发展型农户为了保持效用的较高水平,通常将其家庭成员的自身劳动、雇佣劳动与其资本相结合以更好地获取收入。在此过程中,起初他们的劳动生产力增加,各个家庭成员的投入时间也逐步增长。最后,家庭成员的劳动投入在最大劳动时间约束上趋于稳定。本文在进一步对农户外生就业决策机制的分析中发现:农户家庭外生就业决策机制的形成根源于农户参与村庄中的互动博弈。伴随着农户在村庄中相对经济地位的提高,家庭在村庄中与邻居的互动博弈收益有所提高,其家庭整体效用从相对较低的情形逐步转换到较高的情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其转换的机制由"调整"和"追赶"变为"惯性"机制。
- 王春超
- 关键词:中国农户就业决策
- 土地要素对湖北省二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岭回归分析(1996-2008)
- 2010年
- 西方经典经济发展理论大多不重视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现阶段土地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却贡献显著。本文构建了包含土地要素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运用岭回归的方法,以湖北省为例实证研究了土地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8年土地要素对湖北省经济增长贡献显著。本文认为湖北省应从加大耕地的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和节约和集约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两方面人手,加强对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努力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 李名峰郑钢
- 关键词:经济增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岭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