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9302-007-02)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许迅姜燕荣刘佩佩梁建宏曲进锋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视网膜
  • 2篇网膜
  • 2篇光学相干
  • 2篇玻璃体
  • 1篇蛋白
  • 1篇调节蛋白
  • 1篇短眼轴
  • 1篇断层扫描
  • 1篇多糖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因子
  • 1篇眼底
  • 1篇眼底病
  • 1篇眼中
  • 1篇眼轴
  • 1篇药物
  • 1篇影像
  • 1篇影像资料
  • 1篇源性
  • 1篇脂多糖

机构

  • 4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4篇许迅
  • 1篇余奇
  • 1篇俞素勤
  • 1篇姜媛
  • 1篇尹虹
  • 1篇张皙
  • 1篇赵明威
  • 1篇黎晓新
  • 1篇孙勇
  • 1篇陈凤娥
  • 1篇杨晓璐
  • 1篇王泓
  • 1篇孙晓东
  • 1篇张磊
  • 1篇汪枫桦
  • 1篇莫亚南
  • 1篇孙摇遥
  • 1篇刘海芸
  • 1篇曲进锋
  • 1篇徐娴

传媒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短眼轴眼中5种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比较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比较SRK-Ⅱ、SRK/T、Haigis、Hoffer Q、Holladay这5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在预测短眼轴眼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度时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眼轴<22 mm的白内障患者共42例55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用IOL Master测量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运用SRK-Ⅱ、SRK/T、Haigis、Hoffer Q、Holladay公式计算术后预期屈光度。术后3~6个月随访,验光测量患者术后实际屈光度,比较实际屈光度和预期屈光度的误差值。结果·55眼中用SRK-Ⅱ、SRK/T、Haigis、Hoffer Q、Holladay公式计算术后预期屈光度时,分别有28、26、27、20、24眼实际屈光度发生远视偏移,27、29、28、35、31眼发生近视偏移。发生远视偏移的误差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1,P=0.225);发生近视偏移的误差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76,P=0.000),Hoffer Q和Holladay公式误差值较小,Haigis公式得出的术后实际屈光度发生近视偏移的误差值显著大于其他各公式(P=0.000)。此外,各公式绝对误差值≤0.25 D的分别有11、12、11、21、16眼,但5种公式绝对误差值的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3)。结论·计算短眼轴眼白内障患者术后预期屈光度,Hoffer Q和Holladay公式预测的准确性较好,Haigis公式较其他公式有一定引起近视的倾向。
沈胤忱王于蓝朱弼珺徐娴孙勇郑高欣陈凤娥许迅
关键词:白内障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玻璃体后脱离的诊断评价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RRD中PVD发生率以及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采用前置镜、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诊断PVD,与术中采用曲安奈德(TA)染色观察PVD进行比较。我院住院治疗RRD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术前行裂隙灯下前置镜眼底、超声和OCT检查玻璃体情况。玻璃体切除手术中采用TA辅助玻璃体染色作观察PVD的金标准,比较各种术前玻璃体检查方法对于诊断PVD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数据采用Kappa检验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不同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各种诊断方法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术中TA染色中发现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0.0%;B超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76.7%,眼底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36.7%,OCT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3-3%,其中B超检查与术中发现的差异性最大。结论在RRD中完全性PVD发生率较低。现有各种术前检查方法有其局限性,而术中TA染色,能够更好的显示玻璃体应质残留.
汪枫桦王雯秋俞素勤莫亚南张磊姜媛刘海芸王泓张皙许迅孙晓东
关键词:玻璃体后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B型超声曲安奈德
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裂孔解剖愈合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影响裂孔解剖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164例16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3例,女性121例;平均年龄(64.0±6.7)岁.采用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表行矫正视力检查,以及间接检眼镜、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患眼平均logMAR矫正视力1.0;平均病程(8.7±14.9)个月;平均裂孔最小径(MIN)、裂孔底径(BASE)、裂孔高度(H)分别为521、1010、406 μm;平均黄斑裂孔指数(MHI)、裂孔牵拉指数(THI)、孔径指数(DHI)、黄斑裂孔愈合指数(MHCI)分别为0.43、0.82、0.57、0.92.根据患眼手术后SD-OCT图像特征,将黄斑裂孔愈合分为A、B、C级.A级:黄斑裂孔桥状愈合;B级:黄斑裂孔良好愈合;C级:黄斑裂孔不良愈合.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3.2)个月.观察黄斑裂孔愈合形态,并与患者年龄、性别、手术前病程、logMAR矫正视力、黄斑裂孔各测量参数、指数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65只眼中,黄斑裂孔愈合A、B、C级分别为30、120、15只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黄斑裂孔愈合等级与病程(r=0.141)、手术前logMAR矫正视力(r=0.082)、年龄(r=0.044)、性别(r=0.109)无关;与MIN(r=0.397)、BASE(r=0.276)、H(r=-0.240)、MHI(r=-0.363)、THI(r=-0.432)、DHI(r=0.272)呈弱相关或低度相关(P<0.05).MHCI与手术后黄斑裂孔愈合等级呈显著相关(r=-0.543,P=0.000).A、B、C级MHCI中位数分别为1.07、0.91、0.56.A、B、C级MHC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2.857,P<0.05).结论 MHCI与裂孔愈合等级的相关性最好,可视为影响手术后裂孔愈合的主要因素并作为预测解剖愈合的指标.
刘佩佩赵明威董冲亚孙摇遥黎晓新姜燕荣尹虹梁建宏曲进锋
关键词:视网膜穿孔
新型生物肽GC31对脂多糖诱导的非特异性角膜炎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 人体血栓调节蛋白中筛选的生物肽GC31具有天然抗炎活性,相比传统的眼部抗炎药物具有优势及临床转化价值,但目前对其具体的抗炎价值评估研究较少. 目的 研究GC31对脂多糖(LPS)诱导的非特异性角膜炎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SPF级8~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个组.用于角膜基质内注射10 μl LPS(2g/L,溶于PBS)的方法诱导大鼠非特异性角膜炎模型,角膜中央出现云雾状混浊为造模成功,然后于GC31低剂量组、GC31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大鼠结膜下分别注射125 μg GC31、250 μg GC31和250 μg地塞米松(均溶于25 μlPBS),PBS对照组大鼠以同样方式注射PBS,而空白对照组大鼠不给予任何干预.注射后24 h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角膜炎症表现,并按照Anand的标准进行炎症评分,然后摘除大鼠眼球,对角膜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中核因子-KB(NF-KB) p65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蛋白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IL-6 mRNA、TNF-α mRNA的表达量. 结果 空白对照组、PBS对照组、GC31低剂量组、GC31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大鼠眼部炎症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1.238,P=0.000),其中GC31高剂量组大鼠角膜炎症评分为1.85±0.36,明显低于模型组的2.9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4,P=0.000),地塞米松组大鼠角膜炎症评分为1.28±0.36,低于GC31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1,P=0.000).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GC31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大鼠角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GC31低剂量组、GC31高剂量组以及地塞米松组大鼠角膜组织中NF-κB p65阳性细胞较模型组大鼠减少;ELISA法测定
朱邵品金慧昳杨晓璐夏欣许迅
关键词:角膜炎炎性因子抗炎药物脂多糖
DICOM标准简介及其在眼底病影像资料分析中的应用前景被引量:1
2014年
1引言信息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在医学数字化变革的今日,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渗人到医疗工作的每个步骤。在眼科学范畴内,电子化的医院信息系统在门诊、急诊及住院工作中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日常医疗工作的效率。然而眼科影像资料的数字化集成管理仍然是须待开发建设的领域。眼科学是一个高度依托于形态学、功能学检查评估的学科。影像学检查是眼底疾病的诊断、治疗、评估过程中重要依据之一。在一些眼科影像学检查类型中,各大主流生产厂商采用相对独立的软件系统、数据库甚至文件制式,使得跨生产厂商影像资料浏览、评价、管理存在诸多不便[1]。在影像学发展的前期存在类似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促使了DICOM标准的产生、发展和完善。
余奇许迅
关键词:DICOM标准影像资料眼底病日常医疗工作生产厂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