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90301)

作品数:7 被引量:139H指数:7
相关作者:戴君虎王焕炯葛全胜陶泽兴刘亚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物候
  • 3篇植物
  • 3篇花期
  • 2篇植物花
  • 2篇植物花期
  • 2篇始花期
  • 2篇气温
  • 2篇气温变化
  • 2篇物候期
  • 2篇物候学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景观
  • 1篇中国中东部
  • 1篇时空变化分析
  • 1篇霜冻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重建
  • 1篇终霜冻
  • 1篇温度敏感度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7篇王焕炯
  • 7篇戴君虎
  • 4篇葛全胜
  • 4篇陶泽兴
  • 2篇刘亚辰
  • 2篇仲舒颖
  • 1篇李同昇
  • 1篇王红丽

传媒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1978-2014年牡丹江地区植物花期变化及模型模拟被引量:13
2017年
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植物始花期随气候变暖普遍提前,但对植物花期长度变化的研究仍较少。利用1978-2014年牡丹江地区40种植物的始花期和末花期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主要植物花期的时间分布、变化特征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并评估两种物候模型对花期模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牡丹江地区40种植物的花期开始日在4月13日-8月27日之间,结束日在4月25日至9月13日之间,且均集中分布在5月份。花期长度的变化范围在6~69天。大部分植物(62.5%)花期长度在10~20天。(2)在研究时段内,植物花期物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大多数植物的变化趋势并不显著。始花期平均推迟速率为0.06天/10a,只有1种植物变化趋势显著(P<0.05);末花期平均提前速率为0.28天/10a,没有植物变化显著;花期长度平均缩短0.35天/10a,只有4种植物显著缩短。(3)绝大多数植物始花期和末花期的年际变化与季前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温度敏感度分别在-6.2天/℃^-2.3天/℃和-5.0天/℃^-1.2天/℃。花期变化趋势不显著与牡丹江地区春季增温趋势不显著有关。(4)回归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始花期、末花期的年际变化,平均拟合优度R^2分别为0.65和0.38,对花期长度年际变化的模拟效果稍差(平均R^2为0.17)。相比之下,GDD(Growing Degree Days)模型对花期模拟的效果更好,无论是对始、末花期还是花期长度均提高了拟合优度。该研究可为认识植物花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花期的模拟预报提供依据。
徐韵隹仲舒颖戴君虎陶泽兴王焕炯
关键词:温度敏感度
近50年中国温带季风区植物花期春季霜冻风险变化被引量:40
2013年
中国温带季风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春季霜冻常对该地区的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本文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12个站点的物候观测数据和对应站点气象资料,应用物候模型方法,对1963-2009年各站点的霜冻频次和多种木本植物的始花期进行了分析,并对植物在花期的霜冻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963-2009年,研究区内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始花期分别以-1.52天/10a(P<0.01)和-2.22天/10a(P<0.01)的速度提前。在同一时段,研究区春季霜冻日数显著减少,终霜冻日显著提前。综合考虑花期和霜冻频次的变化,霜冻风险指数,即木本植物花期受到霜冻的物种数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在东北地区以-0.37%/10a的速度降低(不显著);而在华北地区,霜冻风险指数则以-1.80%/10a的速度显著下降(P<0.01)。这表明过去半个世纪研究区植物花期霜冻风险在降低,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该结论可为农业和森林管理者制订应对春季霜冻害的决策提供参考。
戴君虎王焕炯葛全胜
关键词:物候始花期
1963-2012年中国主要木本植物花期长度时空变化被引量:31
2017年
花期物候变化研究对赏花活动安排、园林景观布置和致敏花粉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对始花期与盛花期的变化趋势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很少有研究辨识了花期长度的时空变化。本文基于"中国物候观测网"观测数据,统计了1963-2012年中国42个站点23种广布木本植物的花期长度变化趋势,分析了花期长度变化的时空格局、种间差异和变化形式。主要结论为:所有的259条花期长度时间序列中,61.39%的序列呈延长趋势,其中显著延长的占21.24%(P<0.05)。灌木花期的延长趋势比乔木更加显著。东北地区南部、华中和华东地区的多数站点花期长度主要呈缩短趋势。在东北地区北部、华北、西南和华南地区,大多数物种的花期长度呈延长趋势。花期长度变化趋势在20°N^22°N间最大(0.94 d/a)。西部地区(87°E^112°E)的花期长度变化趋势(平均0.28 d/a)高于东部地区(平均0.05 d/a)。花期长度的总体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63-1980年(偏短)、1981-1997年(与多年平均值接近)和2001-2012年(偏长),但不同物种的花期长度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在花期长度延长的序列中,43.39%是因开花始期提前程度大于开花末期;在花期长度缩短的序列中,62.00%是因开花始期提前程度小于开花末期。
陶泽兴仲舒颖葛全胜戴君虎徐韵佳王焕炯
关键词:物候始花期
物候学方法在历史气候变化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14年
利用历史物候记录重建的气候变化结果,显著地增进了人类对过去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但现有研究在历史物候记录的提取与处理、重建方法的选择、重建结果的精度评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总结梳理。通过归纳历史物候记录的资料源以及在历史物候记录预处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物种鉴别和物候期确定问题,对现有重建方法进行总结,发现较早的研究采用了古今对比法,而近年来的研究多采用更为复杂的回归和过程模型法。上述物候学方法的重建结果对认识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近百年等典型时段的历史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物候学方法重建结果与其他代用资料重建结果往往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未来研究可在历史物候记录的整编与利用、重建方法的准确性评估与改进以及不同重建结果比对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刘亚辰王焕炯戴君虎李同昇王红丽陶泽兴
关键词:物候历史气候变化气候重建
1985-2012 年哈尔滨自然历主要物候期变动特征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7
2015年
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观测数据,新编制了哈尔滨地区1985-2012年的自然历。通过与原自然历(1963-1984年)比较,揭示了近30年以来哈尔滨地区21个植物99个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物候期与气温的相关分析探讨了物候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哈尔滨的春季、夏季、秋季的物候期开始日期提前,冬季开始日期推迟。其中春季(以白榆叶芽膨大期为代表)、夏季(以暴马丁香开花始期为代表)、秋季(以金银忍冬果实成熟期为代表)分别提前了7天、6天和19天,冬季(以胡桃楸落叶末期为代表)推迟了2天。各物候期在春季、夏季、秋季的平均日期相较于原自然历提前了3-11天,在冬季推迟了3天。四季各物候期最早日期均以提前为主,夏冬季物候期最晚日期有所推迟。另外,各季节内部分物候期出现的先后次序发生了变化。近30年该地区气温的升高是物候季节开始日期提前的首要原因。且不同植物和物候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敏感性不同可解释物候季节内物候期先后次序的变化。
徐韵佳戴君虎王焕炯刘亚辰
关键词:气温变化物候
中国中东部植被景观观赏季划分的物候学基础被引量:11
2015年
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12个站点多种木本植物的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和叶全变色期观测数据,通过统计物候期的频率分布划分了上述3种物候期的观赏季节,分析了过去50年最佳观赏日的变化趋势,为旅游管理部门及游客的游憩活动安排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最佳观赏日在不同站点间存在较大差异。展叶最佳观赏日范围为3月16日(桂林)到5月5日(哈尔滨);开花最佳观赏日从4月3日(昆明)到5月24日(牡丹江);叶变色最佳观赏日从10月1日(牡丹江)到11月30日(上海)。展叶、开花最佳观赏日和纬度显著正相关,叶变色最佳观赏日和纬度显著负相关;2部分站点过去50年最佳观赏日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北京和西安,展叶和开花最佳观赏日都以超过1.6天/10年的趋势显著提前,而叶变色最佳观赏日显著推迟(北京:1.6天/10年;西安:2.1天/10年)。3观赏季起止时间和最佳日期受站点气温控制。展叶、开花最佳观赏日与站点春季(3-5月)气温显著负相关。站点春季气温每升高1°C,展叶和开花最佳观赏日分别提前4.02和4.04天。叶变色最佳观赏日与站点秋季(9-11月)气温显著正相关,在空间上对气温响应的敏感性为2.98天/°C。
陶泽兴葛全胜王焕炯戴君虎
关键词:物候植被景观气温变化
1952~2007年中国白蜡树春季物候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26
2012年
为研究植物物候期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揭示中国物候变化的时空格局,选取中国境内分布较为广泛、观测比较充分的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物候观测网"12个站点的白蜡树展叶始期资料和对应气象资料为数据源,建立并检验了模拟白蜡树展叶始期的春季物候过程模型.利用该模型,重建了1952~2007年间研究区白蜡树完整的展叶始期序列,分析了白蜡展叶始期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过程模型考虑了芽发育速率在休眠期和静止期对气温的不同响应,反映了植物的生理机制,在大区域和长时间尺度均能够准确地模拟白蜡树展叶始期;在温带地区植物春季物候期的地理分布由日平均气温的空间格局决定;1952~2007年,白蜡树的展叶始期在绝大部分地区呈提前趋势,只有极小部分区域呈推迟趋势,其总体的平均趋势为-1.1d/10a,该结果与北半球其他地区春季物候的提前趋势一致;白蜡树展叶始期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呈现"北高南低"的区域格局,华北地区有最大的-2.0d/10a的显著提前趋势(p〈0.01),东北和华北地区提前趋势分别为-1.5d/10a和-1.4d/10a(p〈0.01),华东和华中地区的平均提前趋势较小,平均仅-1.0d/10a(p〈0.05),西南和华南地区呈最小的不显著提前趋势.
王焕炯戴君虎葛全胜
关键词:物候期白蜡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