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5069)

作品数:18 被引量:127H指数:6
相关作者:杨萍肖子牛赵琳朱晓金赵珊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气象
  • 5篇降水
  • 3篇气候
  • 3篇气温
  • 3篇气象学
  • 2篇地球
  • 2篇灾害
  • 2篇年代际
  • 2篇气候概况
  • 2篇气象灾害
  • 2篇热带
  • 2篇自动站
  • 2篇夏季
  • 1篇等压线
  • 1篇笛卡尔
  • 1篇地面温度
  • 1篇地球自转
  • 1篇地区降水
  • 1篇订正
  • 1篇东亚季风

机构

  • 7篇中国气象局
  • 4篇中国气象局国...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气象局北...
  • 2篇兰州大学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7篇杨萍
  • 3篇肖子牛
  • 2篇刘伟东
  • 2篇叶殿秀
  • 2篇周兵
  • 2篇李莹
  • 2篇王有民
  • 2篇钟海玲
  • 2篇张萌
  • 2篇李崇银
  • 2篇侯威
  • 2篇赵珊珊
  • 2篇朱晓金
  • 2篇赵琳
  • 1篇尹宜舟
  • 1篇蔡雯悦
  • 1篇叶天舒
  • 1篇陈峪
  • 1篇封国林
  • 1篇颜鹏程

传媒

  • 6篇气象
  • 4篇气象科技进展
  • 3篇Journa...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Chines...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笛卡尔与《气象学》被引量:1
2016年
笛卡尔的著作《气象学》一书第一次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维持了近两千年的气象学体系,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重点介绍了笛卡尔在物质假说、降水、云、风、虹等方面的认识,并围绕笛卡尔的科学研究思想谈了几点思考,希望能给从事科学研究及气象科技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杨萍
关键词:笛卡尔气象学方法论
Possible Causes of the Interdecadal Transition of the Somali Jet Around the Late 1990s被引量:3
2015年
This observational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Somali jet(SMJ) experienced a notable interdecadal transition in not only its lower-level parts(< 850 hP a) but also its higher-level parts(850–600 h Pa) in the late 1990 s.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jet at higher level is mo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East Asian monsoon rainfall than that at lower level. Thus, a new whole-layer SMJ(WSMJ) index which includes variations of the higher-level jet is defined based on the average meridional wind speed at five levels(1000–600 h Pa). The interdecadal transition of the SMJ can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meridional thermal contrast anomalies near the equator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three-pole pattern of the southern Indian Ocean.
肖子牛石文静杨萍
关键词:年代际东亚季风南印度洋
北京地区自动站降水特征的聚类分析被引量:22
2014年
利用2007—2010年北京123个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北京的主城区、西部和北部区、东北区、东南区共分为4个区域的逐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与实际地形和下垫面类型比较,自动站分类较为合理,避免了在区域划分方面的主观因素影响。主城区降水集中时段最为突出,集中出现在7月逐日20—00时,且降水强度最强,降水量较大,降水小时数不多。西部和北部区降水集中出现在6月逐日18—20时、7月逐日23时至次日03时,降水小时数最多,降水强度不大,降水量不大。东北区降水主要集中出现在7月逐日00—08时和17—23时,降水小时数较多,降水强度不大,降水量最大;东南区降水主要集中出现在7月的逐日02—04时,降水小时数少,降水强度较大,降水量较大。
刘伟东尤焕苓任国玉杨萍张本志
关键词:自动站降水特征聚类分析
夏季角动量输送变化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2018年
为研究夏季角动量输送与同期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方法及合成分析方法,确定1951-2014年夏季不同雨带类型对应的角动量输送相关区域,再将相关区区域平均角动量输送通量与夏季160站降水求相关找到显著高相关区。最后通过合成分析对比强弱角动量输送年对应的环流场发现角动量输送异常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角动量输送显著高相关区在(35°N~45°N,105°E~110°E)地区,该地区角动量输送与中国东部夏季Ⅰ、Ⅲ类雨型分布(即南北降水反相变化分布型)紧密联系。对比强弱输送年对应环流场的差异,发现当欧亚大陆中纬地区纬向环流异常时角动量向北输送减弱或增强,导致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的南北移动,南北冷暖空气交界面南北移动,从而影响中国东部夏季南北降水反相变化分布。
石宇肖子牛朱克云
关键词:大气科学气候变化角动量输送中国东部夏季降水
1971-2010年京津冀大城市热岛效应多时间尺度分析被引量:26
2016年
利用1971-2010年均一化的京津冀区域逐日气温数据与质量控制后的2011年自动站逐时气温数据,分析了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热岛效应的多尺度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个城市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热岛效应呈非对称性特征,最强为最低气温的热岛效应,其次为平均气温的热岛效应,最弱为最高气温的热岛效应。北京平均气温的热岛效应最强,其次为天津,石家庄相对较弱,石家庄平均气温的热岛效应近40年呈显著上升趋势,每10年达0.13℃。石家庄最高气温的热岛效应最强,其次为北京,最小为天津,近40年北京最高气温的热岛效应呈缓慢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0.06℃,石家庄变化不明显,天津呈微弱下降趋势。最低气温的热岛在北京最强,其次为天津,最小为石家庄,近40年最低气温热岛效应天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0.18℃,其次为石家庄,北京呈微弱下降趋势。三个城市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的热岛效应季节变化通常表现为夏季较弱,冬季最强。三个城市最高气温的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差异较大,北京10月热岛效应最弱,其他月份变化不大;天津热岛效应6月最弱,在1或12月最强;石家庄4和5月热岛效应最强,10月热岛效应最弱。由2011年自动站数据得到的平均气温热岛效应与1971-2010年的40年平均得到的平均气温的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具有类似的规律。2011年自动站热岛效应在一天中表现为白天热岛强度较低,而夜间热岛强度较高。
刘伟东尤焕苓孙丹
关键词:京津冀热岛效应气温
2014年中国气候概况被引量:22
2015年
2014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与1999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第六暖年;四季气温均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636.2 mm,接近常年,比2013年偏少3%;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辽宁、北京和河北偏少明显,冬、春、夏三季降水量均接近常年同期,秋季偏多。华南前汛期开始早、雨量多;西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少;梅雨区降水量南多北少,江淮出现空梅;华北雨季不明显,出现空汛;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夏季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南海夏季风爆发晚,东亚夏季风强度略偏弱。2014年,我国气候属正常年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少于2013年,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偏轻,因灾造成死亡人数和受灾面积明显偏少,气象灾害属于偏轻年份。
侯威邹旭凯王朋岭叶殿秀周兵黄大鹏李莹赵琳王有民朱晓金赵珊珊王阳钟海玲
关键词:降水气温气象灾害
亚里士多德与《天象论》被引量:3
2016年
亚里士多德是对气象学影响巨大的古希腊科学家,他在公元前340年左右完成的《天象论》一书是最早的气象学专著,该书使关于天气现象的知识终于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系统梳理了《天象论》的内容和观点,重点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在诸多天气现象,如降水、风、虹和闪电等方面的认识,以期为气象科技发展史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杨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2013年夏季中国北涝南旱环境场及异常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2013年夏季中国降水总体呈北涝南旱的分布特征,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大部降水异常偏多,而淮河流域、云贵高原至江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2013年夏季降水异常有其特定的环境场和物理机制,首先从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相互配置的角度分析了2013年夏季北涝南旱对应环境场的异常,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加强了水汽向北输送;同时欧亚中高纬地区为冷性低压控制,阻塞高压活动偏少,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我国北方地区长时间对峙,导致北方降水偏多。其次,探讨了前冬海洋和积雪等外强迫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发现2013年前冬至夏季,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偏冷,而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偏暖,夏季热带沃克(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哈得来(Hadley)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南部尤其是菲律宾海附近热带辐合带对流活动偏强,使得副高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强;前冬欧亚积雪异常偏多,有利于夏季贝加尔湖以东盛行深厚的冷性低压,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也有利于副高加强、西伸和北扩。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既受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的影响,同时系统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环流系统之间的不同配置是造成区域旱涝异常分布的直接原因。
赵俊虎周杰叶天舒杨柳封国林
地球自转与北半球中纬度地面温度的年代际关系及其可能物理过程分析
2018年
利用地球日长(LOD)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气象要素资料,统计分析发现1962—2010年LOD的变化和北半球中纬度地面温度均存在明显的十年以上的波动周期.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均检测到LOD与中纬度地面温度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当地球自转速率加快时,北半球中纬度地面增温;反之,中纬度地面降温.小波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则确定二者的相互关系属于准20年周期尺度上的年代际变化联系,并且LOD的变化超前于地面温度的变化大概3~4年.平均而言,LOD的变化可带来中纬度地面温度0.2℃的降温(或增温).通过对大气相对角动量、纬向风场、海平面气压场的年代际合成分析,揭示了LOD与地面温度的年代际联系形成的具体物理过程.当地球自转加速时,北半球高低纬度经向温差梯度减弱,热带地区向极地扩展,造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地面增温;地球自转减速时段相反,经向温差梯度增强,热带地区向赤道收缩,中纬度地区地面降温.
石文静肖子牛李崇银
Application of long-range correlation and multi-fractal analysis for the depiction of drought risk
2016年
By using the multi-fractal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method, we analyze the nonlinear property of drought in southwester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ccurrence of drought in southwestern China is multi-fractal and longrange correlated, and these properties are indifferent to timescales. A power-law decay distribution well describes the return interval of drought events and the auto-correlation. Furthermore, a drought risk exponent based on the multi-fractal property and the long-range correlation is presented. This risk exponent can give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whether the drought may or may not occur in future, and provide a guidance function for preventing disasters and reducing damage.
侯威颜鹏程李淑萍涂刚胡经国
关键词:中国西南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