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105B07)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3
相关作者:高培毅王效春薛静马丽林燕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卒中
  • 2篇急性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电子计算机断...
  • 1篇电子计算机断...
  • 1篇动脉
  • 1篇断层扫描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溶解
  • 1篇血栓溶解疗法
  • 1篇血性
  • 1篇血肿
  • 1篇血肿扩大
  • 1篇预后
  • 1篇预后评估

机构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天津市环湖医...

作者

  • 4篇高培毅
  • 2篇林燕
  • 2篇马丽
  • 2篇薛静
  • 2篇王效春
  • 1篇荆利娜
  • 1篇招远祺
  • 1篇胡庆茂
  • 1篇蔡业峰
  • 1篇侯欣怡
  • 1篇刘萍
  • 1篇陈伟健
  • 1篇廖晓凌
  • 1篇陈志军
  • 1篇王伊龙
  • 1篇隋滨滨
  • 1篇刘梅丽

传媒

  • 3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高血压脑出血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原始图像点征预测血肿扩大的价值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索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原始图像中点征在预测血肿扩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扫及CTA检查,并在发病24h后复查CT平扫。由3名放射科医师在CTA原始图像中寻找点征,同时对比两次检查的血肿体积。结果 13例患者(24.5%)CTA原始图像中点征为阳性。共有15例患者(28.3%)发生血肿扩大,其中12例为点征阳性患者。CTA原始图像预测血肿扩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97.4%、92.3%、92.5%。点征阳性患者初诊和复诊的血肿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点征阴性患者初诊和复诊的血肿体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惠者中,CTA点征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有效预测血肿扩大。
侯欣怡高培毅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脑血管造影术血肿
建立基于临床和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预后评估系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因素,建立一种基于临床和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预后评估系统。方法选择发病9小时内完成多模式MRI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0例。按照改良的Ranking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分为预后良好组(0~1分)和预后不良组(2~6分)。评价两组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基线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体积、基线灌注加权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体积以及由基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图像分析方法获得的预测梗死核心体积、预测可挽救脑组织体积等临床/影像信息对预后的影响;采用多因素分析筛查出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预后评估系统的组成部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获得各变量的阈值评分,整合后获得临床/ADC评分,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各评分模式判断预后的效能。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年龄、基线NIHSS、预测梗死核心体积、预测可挽救脑组织体积、预测最终梗死体积、实际最终梗死体积和基线DWI异常区域体积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预测梗死核心体积、预测最终梗死体积和基线NIHSS能作为判断预后的风险因素,构成临床/ADC预后评分系统的四个因素。应用ROC分析获得以上四个变量判断预后不良的阈值分别为>58岁、>5.84 ml、>10.6 ml和>12分。该评分系统的AUC最大(AUC=0.878,P<0.01),其判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d预后的效能最高,其次是实际最终梗死体积(AUC=0.802,P=0.001)、预测最终梗死体积(AUC=0.797,P=0.001)、预测梗死核心体积(AUC=0.739,P=0.01)、基线NIHSS(AUC=0.759,P=0.005)、预测可挽救脑组�
马丽高培毅胡庆茂林燕薛静荆利娜王效春陈志军王伊龙廖晓凌刘梅丽刘萍陈伟健蔡业峰招远祺
关键词:卒中血栓溶解疗法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弥散
建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多模式CT预后评分系统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建立一个简便、有效的临床/多模式CT评分系统,用以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评估90 d后临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择4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9 h)的患者行"多模式CT"扫描,包括平扫CT(noncontrast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NCCT)、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和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患者基线NCCT、动脉期CTP原始图(arterialphase CTP source images,ACTP-SI)、静脉期CTP原始图(venous phase CTP source images,VCTP-SI),CTA卒中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Study,ASPECTS)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分析,判断90 d临床功能恢复良好[采用改良的P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2作为评判标准]的临床和CT参数阈值;按照获得的阈值进行评分,将多模式CT各参数的阈值评分整合在一起获得多模式CT评分系统,将基线NIHSS阈值评分加入多模式CT评分系统中获得临床/多模式CT评分。最后应用ROC曲线分析比较各评分模式预测临床功能恢复的效能。结果判断90 d临床功能恢复良好的阈值:临床/多模式CT评分>1,多模式CT评分>1,基线NCCTASPECTS>9,动脉期CTP原始图ASPECTS>6.5,静脉期CTP原始图ASPECTS>8.5,CTA TICI>1及基线NIHSS≥7;临床/多模式CT评分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7,95%可信区间0.75~0.95),其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临床功能恢复的效能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多模式CT评分、ACTP-SI、VCTP-SI、NIHSS、NCCT及CTA,除临床/多模式CT评分与ACTP-SI(P=0.226)及NIHSS阈值评分(P=0.174)的差异显著性外,其余各参数阈值评分与临床/多模式CT评分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临床/多模式CT评分系统比多模式CT及NIHSS各参数
王效春高培毅薛静马丽
关键词:脑梗死灌流
MR评估在体血管壁切应力的方法探讨
2008年
目的研究一种临床适用的MR技术在体无创性评估颈总动脉血管壁切应力(WSS)的方法。方法选取1名健康志愿者,对其右侧颈总动脉行相位对比法MR血流定量扫描,应用三维抛物面(3DP)模型函数拟合方法,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计算局部WSS,获取颈总动脉的血管横截面积、平均血流速度、最大速度及瞬时血流率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综合评估颈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颈总动脉局部WSS值范围为(0.75±0.41)N/m^2;平均血流速度为(23.4±12.0)cm/s,血管横截面积为(32.2±2.9)mm^2;血流率为(7.8±4.6)ml/s。结论MR血流定量技术结合3DP模型方法可以对颈动脉局部WSS大小、分布和变化进行评估。
隋滨滨高培毅林燕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颈动脉MR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