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2099)

作品数:9 被引量:54H指数:5
相关作者:王进忠张志勇郝少东石小玉孙淑玲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农学院北京市林业保护站北京市植物保护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植原体
  • 4篇枣疯病
  • 4篇枣疯病植原体
  • 4篇疯病
  • 2篇菱纹叶蝉
  • 2篇斑蝥
  • 2篇斑蝥素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磷酸酶
  • 1篇蛋白磷酸酶2...
  • 1篇凋亡
  • 1篇凋亡基因
  • 1篇豆蚜
  • 1篇叶蝉科
  • 1篇异色瓢虫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荧光定量PC...
  • 1篇玉米
  • 1篇玉米螟

机构

  • 10篇北京农学院
  • 3篇北京市林业保...
  • 2篇北京市植物保...
  • 1篇农业应用新技...

作者

  • 8篇王进忠
  • 7篇张志勇
  • 6篇郝少东
  • 2篇杨宝东
  • 2篇石小玉
  • 2篇孙淑玲
  • 1篇张民照
  • 1篇张铁强
  • 1篇覃晓春
  • 1篇任争光
  • 1篇杜艳丽
  • 1篇张奇峰
  • 1篇闫静
  • 1篇郭力
  • 1篇周赛

传媒

  • 3篇北京农学院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昆虫学报
  • 1篇中国农技推广
  • 1篇环境昆虫学报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4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重PCR法区分枣园两种菱纹叶蝉及检测其体内枣疯病植原体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目前发现,北京枣园中的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Uhler)和片突菱纹叶蝉Hishimonus lamellatus Cai混同发生。已知凹缘菱纹叶蝉可以传播枣疯病,而片突菱纹叶蝉是否携带枣疯病植原体尚待证明。正确鉴别区分枣园中菱纹叶蝉的种类并测定其体内感染枣疯病植原体情况有助于阐明田间枣疯病的流行规律,从而提出有效的预防枣疯病及其媒介昆虫措施显得十分重要。传统形态学鉴定两种菱纹叶蝉种类的方法局限于雄性成虫外生殖器,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区分枣园中两种枣菱纹叶蝉的同时,可检测虫体内的枣疯病植原体。【方法】以凹缘菱纹叶蝉和片突菱纹叶蝉的COI基因以及枣疯病植原体的16S r DNA为扩增目标,分别设计引物,建立一种包含3对引物的多重PCR体系。测试该多重PCR体系对叶蝉总DNA的灵敏度、准确性,以及当两种叶蝉DNA同时存在时的辨别能力和对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的灵敏度。【结果】该多重PCR可以准确区分凹缘菱纹叶蝉和片突菱纹叶蝉,并对虫体内枣疯病植原体实现检测,其对昆虫总DNA的灵敏度达到0.012 ng,对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模板的灵敏度达到900拷贝。【结论】该方法极大方便了对枣菱纹叶蝉的田间种群发生动态及虫体中枣疯病植原体感染的监测。
郝少东陈昱圻王进忠王合陶万强张志勇石小玉周赛
关键词:枣疯病植原体多重PCR
斑蝥素对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凋亡基因PP2A表达的影响
2014年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组织细胞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基因表达进行分析以研究斑蝥素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PP2A相对表达量与斑蝥素浓度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性,斑蝥素各浓度下PP2A相对表达量差异都不显著(P<0.05),处理24h后对照的极显著高于用斑蝥素处理的(P<0.01)。在相同斑蝥素浓度下,除25μg/mL外其他浓度处理24 h后PP2A相对定量显著高于6 h的(P<0.05)。研究结果说明,斑蝥素处理对卵巢细胞内的PP2A基因相对表达量有一定的影响,且与斑蝥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有一定关系。
张民照杜艳丽郝少东覃晓春王进忠张志勇
关键词:斑蝥素蛋白磷酸酶2A荧光定量PCR
去甲斑蝥素杀虫活性增效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去甲斑蝥素具有明显的杀虫活性,研究其杀虫增效活性有利于开发利用该物质。通过去甲斑蝥素与毒死蜱混配以及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的研制,采用浸叶法研究2种单剂、混剂和微乳剂对菜蛾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48 h后,去甲斑蝥素与毒死蜱的LC50值分别为93.97、528.69 mg/L,去甲斑蝥素的击倒力较高,去甲斑蝥素与毒死蜱分别以1:5、1:2.5、1:1.25混配后,48 h的共毒系数为186.75、181.72、166.49,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在微乳剂中加入2%、5%的有机硅后,毒力分别提高至原来的1.32、1.68倍。去甲斑蝥素与毒死蜱混配,48 h后呈现出增效作用,将去甲斑蝥素加工成微乳剂后,对菜蛾的毒力作用明显增强,向微乳剂中添加一定量的有机硅后,对菜蛾的毒力明显增强。
张奇峰闫静张志勇杨宝东王进忠孙淑玲
关键词:去甲斑蝥素杀虫活性
超速离心结合Real-time PCR分离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被引量:6
2015年
分离纯化枣疯病植原体基因组DNA,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对此病原全基因组测序的研究,CTAB法提取枣疯病叶片的总DNA后,采用氯化铯双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枣树总DNA中富集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并通过Real-time PCR方法对分离纯化效果进行定量检测。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不同CsCl初始密度对DNA分离效果的影响。在20℃,初始密度为1.650 0g/cm3,经206 000×g下离心23h后,感染枣疯病样品(IS)的离心管中出现2条DNA亮带,正常枣树样品(NS)离心管中只有1条。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NS管中的条带为枣树基因组DNA;IS管中与NS管中相同位置的条带为枣树基因组DNA,另1条带为枣疯病植原体基因组DNA。在保留其他试验条件下,不同CsCl初始密度,会影响DNA条带的位置,也会影响枣疯病植原体DNA与枣树DNA的分离效果,在1.562 2g/cm3的初始浓度下分离效果最好。采用超速离心法可以有效地从感染枣疯病的枣树中分离得到纯的枣疯病植原体DNA,同时利用Real-time PCR法可以实现分离效果的评价,利用此方法分离得到的DNA可用于枣疯病植原体的全基因组测序。
陈昱圻郝少东王合陶万强张志勇王进忠
松毛虫赤眼蜂对高粱田主要鳞翅目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被引量:3
2021年
为了探索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高粱田棉铃虫、玉米螟和桃蛀螟技术,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于2019年在高粱田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次1.5万头/亩,卵卡挂在高粱植株上部叶片背面。同时以高氯甲维盐防治作为对照,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上述3种鳞翅目害虫雄蛾,定期调查记录3种害虫和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数量和高粱受害情况。示范结果表明,施药区和放蜂区3种害虫种群数量均下降,天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差异较大,高粱植株受害率差异显著。高粱田放蜂后对3种害虫种群数量均在1个月后显现明显抑制作用。施药区与放蜂区害虫天敌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施药区捕食性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食虫虻和蜘蛛种群数量均显著低于放蜂区。放蜂区高粱百株叶片被害株率低于11.5%;折叶率稳定在3.5%,蛀叶脉率达到11%,蛀茎率最高为4.5%,穗被害率最高达2.5%,均显著低于施药区。说明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高粱田3种主要鳞翅目害虫,可显著降低高粱受害程度,达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效果。
张金良卢灿郭力岳瑾袁志强郭家洛王进忠
关键词:松毛虫赤眼蜂棉铃虫玉米螟高粱
枣疯病植原体越冬后向枣树不同类型新生组织转移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为明确枣疯病植原体越冬后向新生组织的转移扩散特点,从而指导枣疯病预防和控制,本研究采用PCR和DAPI荧光显微技术,比较枣疯病植原体向枣树不同类型新生组织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室内水培的疯枣枝在萌芽30d后,新生叶片可以检测到植原体;自然栽培枣树的枣股新生叶片生长发育至24d出现植原体;枣树根蘖在萌芽后12d即可检测到植原体。嫁接试验表明,嫁接于染病冬枣砧木上的易感品种接穗‘唐星’,‘阜星’,其萌发的新生幼叶在第34天即可检测到植原体,而抗病品种‘星光’接穗在第119天才检测到植原体。由此可见,枣疯病植原体在地上和地下部分均可以越冬,越冬的植原体向枣树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新生组织中的转移扩散速度存在差异,由快到慢为根蘖>自然生枝条>离体水培枝条>嫁接接穗。
石小玉郝少东王合陶万强杨宝东张志勇薛正孙淑玲王进忠
关键词:枣疯病植原体
为害福建泉州安溪茶园铁观音的小绿叶蝉种类识别与鉴定
茶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园广布型害虫。该虫虫体虽小,但繁殖快,发生世代多,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芽叶(彭萍等,2014),一般年份夏、秋茶损失达10%~15%,重灾年份茶叶损失可达50%以上,特别严重时造成无茶可采(朱俊庆,1...
代丽珍郝少东王龙哈帕孜·恰合班许睿万佳张志勇王进忠
关键词:种名
文献传递
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被引量:30
2014年
试验开展了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各虫态的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Ⅱ型。随着豆蚜数量的上升,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增加量逐渐减小直至趋于稳定。异色瓢虫各龄幼虫、成虫对豆蚜的寻找效应均随豆蚜数量的增加而减小。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a/Th值最大,为2255.67,捕食功能最强,其后为成虫、3龄、2龄、1龄幼虫。
张文秋郭喜红侯峥嵘王璐尹哲郝少东郭宇旸王进忠张志勇
关键词:异色瓢虫豆蚜
片突菱纹叶蝉感染枣疯植原体与Wolbachia的检测及系统发育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片突菱纹叶蝉Hishimonus lamellatus Cai et Kuo不同种群中枣疯植原体与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和Wolbachia在不同器官组织分布,明确枣园菱纹叶蝉中Wolbachia的感染类型和分类地位,为研究Wolbachia感染对枣疯植原体潜在介体叶蝉生物学及生态学影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枣疯植原体和Wolbachia的基因特异性引物对片突菱纹叶蝉田间自然种群和实验室种群进行分子检测和鉴定。【结果】田间采集的片突菱纹叶蝉成虫植原体感染率在55%-61%之间,而Wolbachia感染率为3%-4%。田间采集的片突菱纹叶蝉自然种群经室内饲养,在1-4龄若虫中检测到Wolbachia,2-5龄若虫中检测到了植原体。片突菱纹叶蝉实验室饲养无植原体种群在其卵巢、卵和若虫中发现感染Wolbachia,在其唾液腺和消化道也检测到了Wolbachia,感染率在58%-100%之间。基于Wolbachia的wsp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片突菱纹叶蝉体内的2个Wolbachia株系同属于B大组,但不同于B大组其他株系,属于新株系w Lam1和w Lam2。【结论】片突菱纹叶蝉成虫采自田间种群可以感染枣疯植原体和Wolbachia,无植原体叶蝉实验室饲养种群成虫感染Wolbachia显著高于田间种群,片突菱纹叶蝉体内2个Wolbachia株系属于B大组。这一研究结果为Wolbachia作为介体叶蝉生物防治剂进一步利用提供了基础信息。
郭家洛王金萱贺光学哈帕孜·恰合班代丽珍黄利斌张志勇张铁强任争光王进忠
关键词:沃尔巴克氏体系统发育分析
北京地区枣疯病植原体潜在介体叶蝉种类筛查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筛查北京地区枣园感染枣疯病植原体的叶蝉种类,确定枣疯病植原体潜在介体昆虫,为预防和控制枣疯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扫网法和黄板诱集法,对昌平区流村镇流村、海淀区西北旺镇唐家岭村、朝阳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通州区永于路北京观光南瓜园4个地点枣树上叶蝉种类及枣疯病植原体感染的叶蝉进行调查和分子检测分析。【结果】北京地区枣园枣树上有13种叶蝉发生,其中包括片突菱纹叶蝉( Hishimonus lamellatus Cai et Kuoh)、凹缘菱纹叶蝉( H. sellatus (Uhler))、小绿叶蝉( Empoasca spp.)、斑叶蝉( Erythroneura sp.)、横带叶蝉( Scaphoideus festivus Matsumura)、大青叶蝉( Cicadella viridis (Linnaeus))、新县长突叶蝉( Batracomorphus xinxianensis Cai et Shen)、红闪小叶蝉( Zygina sp.)、白边大叶蝉( Kolla paulula (Walker))、桃一点叶蝉( Singapora shinshana (Matsumura))、一点木叶蝉( Phlogotettix cyclops (Mulsant et Rey))、条沙叶蝉( Psammotettix striatus (Linnaeus))和窗耳叶蝉( Ledra auditura Walker)。通过对采集的叶蝉标本采用植原体通用引物进行PCR检测,片突菱纹叶蝉( H. lamellatus )、凹缘菱纹叶蝉( H. sellatus )、大青叶蝉( C. viridis )、白边大叶蝉( K. paulula ),均发现感染枣疯病植原体,感染率分别为1.4%、3.0%、7.4%、8.3%,其他叶蝉经检测未发现感染植原体。【结论】凹缘菱纹叶蝉( H. sellatus )、片突菱纹叶蝉( H. lamellatus )、大青叶蝉( C. viridis )、白边大叶蝉( K. paulula )可能为潜在的枣疯病植原体介体昆虫。
代丽珍郭家洛冯玉环王龙郝少东郭力杨宝东任争光王进忠
关键词:叶蝉科枣疯病植原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