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13ZD03)
-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2
- 相关作者:楚小庆徐子涵更多>>
-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当代中国三大流行音乐评奖活动及其文化意义
- 2014年
-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发展也实现了逐步繁荣,中国大陆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流行音乐评价体系逐步成长为中国三大流行音乐颁奖体系。其中,香港地区和台湾省的流行音乐发展速度较快,香港最具权威性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奖"迄今已举办了36届。台湾地区最早设立且具有权威性"台湾金曲奖",无论评审方式还是公信力都成为众多音乐奖中的经典。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由于受到港台地区的影响,也相继举办了一年一度的音乐评奖活动,这大大促进了内陆地区流行音乐的发展,其中一些具有影响力活动的如"CCTV-MTV音乐盛典"、"华语榜中榜颁奖礼"、"音乐风云榜"等。
- 徐子涵
- 关键词:流行音乐文化音乐价值评奖机制艺术传播
- 美国三大流行音乐评奖机制比较及其当代文化意义被引量:2
- 2013年
- 流行音乐评奖活动,是一种通过媒体公开评审上一年度音乐市场中的音乐表演者或音乐作品表现与成绩的行为活动,是音乐传播过程中连接音乐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必要中间环节。它作为一种音乐评审行为,与音乐传播者、受众均有密切的联系。在美国,最早的音乐奖是产生于电影界的奥斯卡金像奖,早在1934年就设立了最佳原创音乐奖和最佳歌曲奖。1959年诞生的格莱美奖,不仅是美国正式出现的一个专门为音乐设立的评奖活动,同时也是一个客观衡量音乐价值的方式的开始。格莱美音乐奖、全美音乐奖以及MTV音乐录影带大奖一起被称为美国三大颁奖礼。在这之后的50多年中,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流行音乐评奖活动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作为一种评审流行音乐流行强度与受欢迎程度的准则与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与各种媒体的关注,同时各种流行音乐的评奖活动也借助媒体逐渐地让受众了解奖项中的内容与设置,部分音乐奖项还可以让受众通过网络或通讯的方式参与评审。这种互动方式的增多,吸引了更多的受众去关注流行音乐和流行音乐评奖活动,因此达到了流行音乐的横向传播,实现了音乐商品本身的价值。当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设有自己的音乐奖,并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准确、客观的衡量音乐流行度的机制,是扩大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更成为研究流行音乐文化的理论依据。
- 徐子涵
- 关键词:音乐艺术流行音乐文化音乐价值评奖机制艺术传播
- 六朝“隐逸”的审美特质及其文化根源被引量:3
- 2014年
- 隐逸之所以成为中国文人心中永远的情结,就在于隐逸经过从纯"隐"到"隐逸"的发展,从一种典型的政治行为和道德行为而升华为个人追求心灵自由的审美化境界的过程。也就是说,隐逸由单纯地"隐"而成为一种审美化的生存状态——"逸",这是吸引古代文人心慕隐逸的重要原因。隐逸的审美特质表现为:隐逸之士好游名山大川,陶醉于其中,以自然山水来涤荡胸怀,体悟宇宙之大道,从仅仅将山林作为个人与世俗社会之间的屏障转向为自己积极主动地发现自然之美。隐逸之士放浪形骸,率性洒脱,反而成就了一种自由审美的"放逸"状态。隐逸之士通过酒与诗画的外物凭借,来达到脱离形骸的精神自由状态,从而上升到自由的审美境界。
- 楚小庆
- 关键词:审美隐逸艺术精神人生境界文化根源
- 艺术学理论创新的文化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理论创新是当下面临的迫切任务。艺术学理论应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建立起与其他门类艺术学及相关人文社科理论研究的交流对话体系。开展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创新研究,需要着重深入挖掘整理传统艺术理论、关注当代艺术最新进展、加强与其他门类艺术之间的联系,深入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创作方法研究这四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艺术学理论对于中华民族核心凝聚力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创新是艺术学理论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所在。
- 楚小庆
-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文化意义
- 观者、立场与文化反思:马奈绘画创作中的图像阐释与哲学思考
- 2014年
- 马奈在作品中显示出其"哲学家"的一面,他让面对作品的男性观者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观者,采取画中观者的立场,从而产生震慑心灵的反思。观者在扮演画中角色时产生亲身体会,强烈的价值碰撞迫使其"哲学"地反思这幅画中所涉及的各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马奈促成社会公众开始以绘画作品中观者的身份来欣赏艺术作品,并以此启发出反思古典主义艺术创作的带有现代性的哲学思考。
- 楚小庆
- 关键词:印象派古典主义马奈
- 《〈髹饰录〉与东亚漆艺》首发暨长北治学特色研讨会综述
- 2014年
- 2014年6月6日,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艺术百家》杂志社、东南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长北著《(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首发暨长北治学特色研讨会”在东南大学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文化界领导、艺术家与艺术理论家、漆艺家与漆艺理论家有: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波教授,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原会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觉明研究员,南京大学原副校长董健教授,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程大利编审,人民美术出版总社社长、党委书记汪家明编审,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志学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黄悖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党委书记李心峰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东南大学书法研究院院长言恭达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漆画艺委会主任.
- 徐子涵
- 关键词:治学特色漆艺
- “反植荷渠”艺术样式演变及其对中国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考略被引量:2
- 2014年
- "反植荷渠"常以浮雕或彩绘形式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藻井装饰之中。这种样式在早期不但有"厌火"的寓意,同时还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和明确的文化象征性。通过图像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对这种样式的渊源、主要分布、造型特点及风格等进行分析,发现这种建筑装饰样式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审美指向,一方面体现了从"实用性"装饰向"装饰性"文化符号演变的现象;另一方面也生动地显示了审美更迭背景下建造思想的变化。
- 楚小庆
- 关键词:建筑装饰藻井
- “反植荷渠”艺术样式的风格演变及其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纹样"反植荷渠"艺术样式以浅浮雕或彩绘形式出现,常见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藻井装饰之中。通过文献分析可知,该建筑装饰设计样式在早期的建筑装饰中不但有"厌火"的民俗文化寓意,同时还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和明确的文化象...
- 楚小庆
-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建筑装饰设计艺术藻井装饰艺术样式文化特征
- 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表征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4年
- 技术作为艺术表现手段或左右艺术形态的一种内在性因素,决定了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外显状态。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表征的影响可以从技术进步促使艺术程式随时代而变、技术进步导致艺术呈现形态的虚拟化、技术进步造就了艺术欣赏的随意化这三个方面概括。从艺术的程式上看,一个时代的技术生态往往决定着这一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程式作为一种时代艺术面貌的固化,必然映射出时代的印痕。艺术当随时代,技术也在不断推动和造就新的时代。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促成艺术表达程式的丰富和衍化,直至促成新的艺术类型。在当代,技术对艺术作品的可复制性生产注定了艺术接受从小众走向普泛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向。技术在沿着高科技前进的路途中逐步脱离低级的技术范式,就艺术呈现的方式而言,现实物质性的约束被逐步打破,虚拟表现的方式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主流。虚拟艺术创作由艺术欣赏者和艺术创作者共同参与完成。当代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产生的新媒介,生成了能够促使社会大众产生视觉审美愉悦的日常生活化的符号和影像,并具备广泛的现实基础。技术进步对新艺术类型或艺术作品新形式的催生,使得传统艺术存在的场域被突破,场所精神被淡化,仪式感遭到削弱。当下技术环境的变化,使得艺术呈现形式不断变革,艺术信息无孔不入,艺术接受空间得到延伸,体现传统宏大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逐渐在碎片化中成为一个个短小、快捷的图像片段,艺术欣赏过程变得更为灵活的、随意,并深深融入大众的娱乐生活。技术进步的基础性拓展以此造就了实现艺术欣赏随意化的社会现实。
- 楚小庆
- 关键词:技术进步艺术创作艺术形态虚拟艺术艺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