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杰出人才基金(04J020)
- 作品数:19 被引量:96H指数:7
- 相关作者:杨永平王春平陆荫英陈艳周霖更多>>
- 相关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解放军302医院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军队杰出人才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细胞癌患者CD8^+T淋巴细胞上PD-1高表达的意义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了解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CD8+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与疾病状态的关系。方法用流式技术检测58例HBV相关性PHC患者外周血及肝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上PD-1的表达,并与20例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相比较。结果HCC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上PD-1的表达明显上调,与肝硬化组及健康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肿瘤区的表达高于非肿瘤区,随着HCC病情的进展而增加。结论PD-1在CD8+T淋巴细胞上表达具有负性调节CD8+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作用,其表达水平对HCC病情有预测作用。
- 曾珍石峰张敏娜施明楼敏陆荫英陈艳许桂林郝莉燕王福生杨永平
- 关键词:肝细胞癌HBV感染
- 纤维蛋白原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87例未经治疗的HBV相关性HCC患者,按巴塞罗那分期标准分为:早期23例、中期20例、进展期23例和终末期21例。检测HCC患者Fib血浆含量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结果Fib血浆含量分别为早期(3.12±0.80)g/L、中期(4.65±1.38)g/L、进展期(5.90±2.85)g/L和终末期(3.60±1.87)g/L。66例患者AFP>20μg/L,占75.86%。AFP阴性HCC患者Fib值在进展期患者中明显升高。结论Fib水平与HCC的形成、发展、恶化、转移呈正相关,对HCC没有早期诊断价值,晚期HCC患者出现Fib水平明显低下时,提示预后差。肝功能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AFP低水平异常时,应关注成像技术检查而排除HCC。
- 张敏娜苏淑慧吴煜常秀娟陈艳周霖王春平杨永平
- 关键词:肝细胞癌纤维蛋白原甲胎蛋白
- 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附300例报告)被引量:26
- 2008年
- 目的评价经皮氩氦刀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采用氩氦超导手术系统,在B超引导下经皮氩氦刀治疗300例HCC患者,观察其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165例患者的223个瘤体(直径7.2±2.8cm,5.0~15cm)未被彻底毁损,135例的185个瘤体(直径5.6±0.8cm,1.9~7.0cm)被完全毁损,两组肿瘤直径差异显著(P=0.000 1)。265例患者随访中位时间为31.2(6~63)个月,彻底毁损组(经氩氦刀治疗后肿瘤被完全毁损)肿瘤原位复发率为16.3%(22/135),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组(经氩氦刀治疗后肿瘤未被完全毁损,再联合TACE治疗)原位复发率为47.1%(41/87),两组肿瘤原位复发率差异显著(P=0.000 1)。早期、中期、进展期肝癌(巴塞罗纳肝癌分期标准)术后生存期分别为38.7±3.8、26.5±4.2、16.9±1.4个月。17例(5.7%)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冷休克6例(2.0%)、肝癌破裂出血5例(1.7%)、应激性胃黏膜出血4例(1.3%)、肝功能衰竭2例(0.7%)。术后肝功能多有轻度损害,2周左右恢复至术前的基线水平。结论经皮氩氦刀治疗肝癌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肿瘤直径和肿瘤分期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 王春平陆荫英王新真安林静苏淑慧周霖陈艳贾红军冯永毅杨永平
- 关键词:冷冻外科手术肝细胞
- 肝脏微血管密度在索拉非尼联合冷冻消融治疗进展期肝癌疗效评价中的意义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联合局部冷冻消融治疗进展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评价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HCC患者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102例进展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索拉非尼联合冷冻消融治疗组(S&C组,50例)和冷冻消融治疗组(C组,52例),分别给予索拉非尼联合冷冻消融治疗及单独冷冻消融治疗,治疗终点为肿瘤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毒性;治疗前留取肝癌组织标本,并通过计数CD34免疫组化数值来评估肝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每4~6周按照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随访生存期及肿瘤进展情况,分析肝癌组织MVD值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S&C组2例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22例疾病稳定(SD),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66%;C组4例PR,19例SD,DCR44.2%(P=0.027);S&C组患者中位生存期(OS)和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分别为12.5和9.6个月,而C组患者仅为8.6和5.3个月(P=0.019)。CR&PR组的肝组织平均微血管密度(111/0.74mm2)明显低于疾病进展组(339/0.74mm2,P=0.0001)。具有较低肝组织微血管密度的患者在接受索拉非尼联合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治疗后其中位总生存期和中位肿瘤进展时间明显长于单纯氩氦刀冷冻消融组;具有较高肝组织微血管密度的患者其中位总生存期和中位肿瘤进展时间在两组治疗方式中无区别。结论索拉非尼联合局部冷冻消融治疗能显著延长进展期HCC患者的生存期及肿瘤进展时间,使进展期HCC患者临床获益;进展期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较高的微血管密度预示较差的治疗应答。
- 陆荫英王春平曲建慧周霖常秀娟白文林陈艳安林静曾珍杨永平
- 关键词:冷冻消融索拉非尼生存期微血管密度
- 药物性重型肝炎1例肝细胞体内移植治疗的效果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探讨人肝细胞体内移植治疗药物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捐献的肝脏,获得人原代肝细胞并冷冻保存,复苏后经股动脉插管移植到脾脏,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血液生化指标及脾脏核磁共振信号的改变。结果人肝脏可获取2×1010肝细胞,复苏后肝细胞活率在70%以上,移植的肝细胞数为2×109个。移植后1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BIL、NH3、ALT、AST明显降低,PA水平明显升高。出院50天后随访各项血生化指标均恢复正常,脾脏内可见肝细胞信号。结论肝细胞体内移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移植的肝细胞能够在脾脏内增殖、分化,替代或部分恢复肝脏合成、解毒和代谢功能;将为终末期肝病治疗开辟一项新的治疗途径。
- 周霖杨永平马威王华明马雪梅冯永毅楼敏王福生苏淑慧王春平安林静齐冬颖
- 关键词:重型肝炎肝细胞移植
- 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活性因子及其受体在门脉高压形成中的意义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了解血小板活性因子 (PAF)及其受体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CCl4腹腔注射 8周 (2次 /周 )诱导大鼠肝硬化 ,利用ELISA、RT PCR及受体饱和结合实验检测PAF水平及其受体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肝硬化时肝内PAF、肝脏输出PAF及血清内PAF分别增高了 4 4 0 %、87 7%和 5 4 5 % (P <0 0 1,P <0 0 5 ,P <0 0 5 )。肝硬化大鼠肝内PAF受体mRNA表达及PAF结合高于对照组近 3倍 ,门脉压高于正常大鼠 2 31倍 (P <0 0 1)。结论 肝硬化时PAF系统上调节肝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异常是门脉高压形成的重要因素 ,肝内PAF释放入循环系统的增加是影响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的关键因子。
- 马雪梅王春平韩军向轶苏淑慧冯永毅杨永平
- 关键词: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门静脉肝硬化
-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前后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频率与疾病病程的关系;观察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对HCC患者外周血Treg频率的影响,分析Treg频率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1例HCC患者外周血Treg频率,分析Treg频率与HCC进展的关系。对其中34例患者进行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外周血Treg频率和甲胎蛋白(AFP)水平,分析二者的变化规律及与肿瘤进展的相关性。结果HCC巴塞罗那分期(BCLC分期)早期患者的Treg频率为6.89%±1.27%,中期患者为9.13%±1.36%,进展期患者为10.12%±2.04%,终末期患者为13.4%±2.81%。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17例肿瘤缓解患者的Treg频率较术前降低,其中7例术前AFP阳性(AFP>20ng/ml)的患者术后Treg频率和AFP水平均降低;14例肿瘤进展患者的Treg频率较术前明显升高,其中9例术前AFP阳性患者术后Treg频率和AFP水平随肿瘤进展而升高。结论HCC患者Treg频率随肿瘤进展而逐渐升高。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可降低HCC患者的Treg频率;对于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前AFP阴性的HCC患者,AFP不能发挥良好的指示作用,但Treg频率升高可以作为肿瘤进展的标志。
- 周霖福军亮陆荫英高莹莹周春宝王春平安林静王新真苏淑慧冯永毅王福生杨永平
- 关键词:冷冻外科手术
- 肝硬化大鼠Kupffer细胞血小板活化因子合成水平及其受体表达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研究肝硬化时Kupffer细胞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生成水平及其受体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建立CCl4诱导的肝硬化模型,分离、培养Kupffer细胞,快速3H-PAF液闪检测Kupffer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内PA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AF在Kupffer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受体饱和结合实验和RT-PCR分析Kupffer细胞PAF结合能力及PAF受体mRNA表达水平。结果肝硬化大鼠Kupffer细胞合成与释放PAF明显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1·48倍(P<0·01)和2倍(P<0·01)。免疫组化显示Kupffer细胞胞浆内PAF呈阳性表达。肝硬化大鼠的Kupffer细胞PAF结合能力Bmax明显升高(P<0·01),而受体亲和力Kd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RT-PCR显示PAF受体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Kupffer细胞是肝硬化时PAF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增加PAF合成和释放并上调PAF受体表达,Kupffer细胞参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形成。
- 王春平苏淑慧陆荫英周霖陈艳冯永毅杨永平
- 关键词:血小板活化因子肝硬化库普弗细胞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利巴韦林治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利巴韦林治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109/L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4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109/L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予皮下注射PegIFNα-2b 80μg/周(体重<60 kg,剂量为50μg/周)和口服利巴韦林(300 mg,3次/d),应用PegIFNα-2b前后1天各皮下注射G-CSF 200μg,治疗24周并随访24周。结果 7例因依从性差、1例因严重皮疹而终止治疗。余16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其中仅1例出现轻度胸骨疼痛,无1例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或严重感染。在应用G-CSF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即升至干扰素适应范围内;治疗期间每周第7天平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1.49±0.32)×109/L;治疗结束后第12、24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抗病毒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恢复正常。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治疗终点病毒学应答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1.2%、75.0%、62.5%。结论 G-CSF联合PegIFNα-2b、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安全地应用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
- 朱云李明英王春平李茵茵张敏娜高旭东杨永平
-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 血小板活性因子及其拮抗剂对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影响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肝硬化时肝脏和血循环中血小板活性因子(PAF)的变化以及其对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CCl4腹腔注射8周(0·15ml/kg,2次/周)诱导大鼠肝硬化,快速3H-PAF液闪检测肝及循环中PAF水平;受体饱和结合实验分析肝组织PAF结合能力;监测外源性PAF及其拮抗剂BN52021对门脉压和系统动脉压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时肝内PAF、肝脏输出PAF及肝内生PAF水平明显升高,分别4·0ng/g±0·4ng/gvs2·7ng/g±0·5ng/g(P<0·01)、6·3ng/ml±0·6ng/mlvs3·4ng/ml±0·6ng/ml(P<0·01)、1·0ng/ml±0·6ng/mlvs-0·3ng/ml±0·5ng/ml(P<0·01);肝组织PAF结合能力Bmax明显升高(2·8±0·21)fmol/μg膜蛋白vs(0·9±0·06)fmol/μg膜蛋白,P<0·01,而受体亲和力K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nmol/L±1·3nmol/Lvs5·8nmol/L±1·0nmol/L,P>0·05)。肝硬化组基础门脉压升高(12·2mmHg±0·7mmHgvs5·3mmHg±0·6mmHg,P<0·01),系统动脉压降低(82mmHg±10mmHgvs114mmHg±9mmHg,P<0·01)。门脉注入PAF(1μg/kg)后,肝硬化组门脉压提高了32%(12·1mmHg±0·6mmHgvs16·0mmHg±0·7mmHg,P<0·01),升高幅度约为对照组的227%(4·1mmHg±1·0mmHgvs1·8mmHg±0·3mmHg,P<0·01),而系统动脉压在两组均下降(肝硬化组由82mmHg±10mmHg降至48mmHg±4mmHg,P<0·01;对照组由114mmHg±9mmHg降至52mmHg±4mmHg,P<0·01)。门脉注入BN52021(5mg/kg),肝硬化组门脉压降低了16%(14·6mmHg±1·6mmHgvs12·3mmHg±0·8mmHg,P<0·05),而系统动脉压在肝硬化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肝硬化时肝脏合成PAF明显增加是循环血PAF升高的重要来源,并上调节肝的血流动力学影响门脉高压形成,其作用可被其拮抗剂BN52021部分逆转。
- 王春平韩军马雪梅董琨向轶苏淑慧冯永毅杨永平
- 关键词:血小板活化因子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