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0015038)
- 作品数:3 被引量:34H指数:2
- 相关作者:农泽宁赵利华韦良玉庞勇梁劲松更多>>
- 相关机构: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的临床研究近况被引量:2
- 2010年
- 赵利华丘贞农泽宁
-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针灸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原穴阻抗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通过研究老年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表经络原穴导电量值,从中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经络变化规律与脏腑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穴位诊断治疗仪,检测分析40例老年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原穴阻抗变化,并且进行针灸与药物治疗前后的对照比较,同时对比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后,针灸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太白、太冲、太溪、冲阳、京骨5个原穴导电量穴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药物组患者治疗前后太白、太冲、太溪、冲阳4个原穴导电量穴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针灸组与药物治疗前后原穴导电量的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说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经络气血变化与肝、脾、胃、肾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以肝、脾(胃)、肾脏腑功能失调为主。同时疗后对针灸与药物治疗组进行症状分级评定,两组显著进步以上例数分别为针灸组20例(100%)、药物组13例(6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原穴阻抗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中表现出和中医传统理论的高度一致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脏腑功能状态、疗效的观察评价,临床上值得推广。
- 赵利华韦良玉钟旋农泽宁庞勇
-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
- 补肝肾健脾温针灸法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4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补肝肾健脾温针灸法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的作用。方法:分别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63例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32例和药物治疗组31例,骨量减少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灸防治组20例和药物防治组20例,针灸治疗组和防治组均选取大杼、肝俞、肾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悬钟、关元,予针灸治疗,隔日1次,治疗45天次;药物组口服维丁钙片,4片/次,3次/d,连续3个月。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骨密度(BMD)、骨钙素(BGP)、骨痛积分、衰老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针灸治疗组的L2-L4、左股骨Neck、Ward区及GT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P<0.01,或P<0.05);药物治疗组左股骨Ward区骨密度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0.01),左股骨L2-L4、Neck骨、GT部位的密度较治疗前轻微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意义,两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量减少防治结束后3个月,针灸防治组L2-L4、股骨Neck、Ward区及GT骨密度值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和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及针灸和药物防治骨量减少患者3个月后,BGP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且针灸组与药物组BG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和药物治疗组、针灸和药物防治组治疗后骨痛积分和衰老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针灸治疗、防治组与药物组治疗、药物防治组治疗前后骨痛积分、衰老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灸治疗组的临床控制率为25.0%、药物治疗组为3.25%,针灸防治组的临床控制率为35%,药防治物组为10%,针灸治疗、防治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防治组(P<0.01,P<0.05)。结论:补肝肾健脾针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及防治骨量减少在提高骨密度、改善骨代谢、降低骨痛积分,改善衰老症状,改善临床症状上优于口服维丁钙片。该针灸疗法对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
- 农泽宁赵利华韦良玉庞勇梁劲松钟旋叶仿武栗晓东张家宙
-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骨钙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