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J-2006-2099)

作品数:6 被引量:45H指数:3
相关作者:王约王训练黄禹铭徐一帆高金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贵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省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生物群
  • 2篇陡山沱组
  • 2篇群落
  • 1篇遗迹化石
  • 1篇遗迹群落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油藏
  • 1篇源岩
  • 1篇藻类
  • 1篇中寒武世
  • 1篇上段
  • 1篇生活环境
  • 1篇生物绝灭
  • 1篇生物群落
  • 1篇烃源
  • 1篇烃源岩
  • 1篇泥盆纪
  • 1篇泥盆世
  • 1篇晚泥盆世
  • 1篇晚期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贵州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6篇王约
  • 3篇王训练
  • 2篇黄禹铭
  • 2篇徐一帆
  • 1篇苏文博
  • 1篇高金汉
  • 1篇吴如志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贵州工业大学...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2篇2008
  • 4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的生活环境及古生态系统被引量:3
2007年
以原地埋藏为主的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生活环境为远离古陆、盐分正常、透光性良好和含氧量充分的热带海洋;沉积环境为波浪基准面与风暴基准面之间、软性泥质基底、水体相对平静的正常浅海,深度在100 m以内,可能为一系列岛屿所组成的海湾边缘相。依据生物的主要生活和活动空间,可将凯里生物群分为水体上层群落、水体下层群落、底栖表生群落和底栖内生群落。这些生物群落依赖食物链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结成一个整体,其群落特征随海平面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热带频繁的风暴流或洋流等为生活于海湾边缘的凯里生物群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和矿物质,同时由此产生的快速沉积事件是生物遗体得以较为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约王训练
关键词: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生活环境生物群落埋藏环境
川北青川地区下寒武统沥青质砾石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9
2008年
沥青质砾石被发现于四川省青川县白家镇一带的下寒武统碎屑岩中。黑色的沥青质砾石多呈次圆状或次棱角状,表面光滑但无光泽,与胶结物之间有明显的界线,直径最大可达5cm。推测这些砾石可能来自于被剥蚀的震旦系灯影组。沥青、碳酸盐岩和页岩以砾石的方式沉积于下寒武统,表明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之前川北青川地区已存在有古油藏,前寒武系中可能还有生烃的烃源岩。
王约王训练高金汉黄禹铭苏文博徐一帆
关键词:烃源岩古油藏下寒武统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底部和下段的遗迹化石被引量:9
2007年
贵州瓮安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产有保存良好的具有生物多样化特征、包含多种门类磷质球粒状化石库的"瓮安生物群",成为地球早期生物特别是早期后生动物和动物胚胎化石研究的焦点地区。描述了产自瓮安陡山沱组"瓮安生物群"产出层位底部和之下层位的3个后生动物遗迹:Wenganichnus nanbaoensis(ichnogen.et ichnosp.nov.)为具有衬里和半月形回填构造的微弯曲的潜穴管;Doushantuoichnus curvatus(ichnogen.et ichnosp.nov.)为具有细小横纹脊的中沟和两排呈叠瓦状排列的小羽叶状凸起的表生迹;?Planolitesichnosp.为任意弯曲的、与围岩岩性略有区别的长线状底迹突起。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表明它们的造迹生物为沿一定方向运动的、背部与腹部以及前部与后部分化的、两侧对称的蠕虫状后生动物,而非沉积构造。"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的卵和胚胎化石可能系不易保存的软躯体动物的卵和胚胎在水动力作用下与沉积物一起被搬运、沉积,埋藏于较高能浅水环境并处于休眠状态,且被保存。
王约徐一帆
关键词:遗迹化石后生动物瓮安生物群陡山沱组埃迪卡拉系
贵州独山泥盆纪晚期生物绝灭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08年
独山地区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F)和泥盆纪-石炭纪(D-C)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可能与海平面的快速大幅度下降有关,与藻类迅速而大量繁殖和生物生态链破坏的关系更为密切。
吴如志王约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晚泥盆世
贵州剑河寒武纪凯里组遗迹群落中的节肢动物遗迹被引量:2
2007年
贵州剑河凯里组中产有丰富的遗迹化石,本文描述了其中的节肢动物遗迹9个属23个种(其中1个新属,9个新种)和3种类型的趾迹。发现并讨论了节肢动物(三叶虫)的捕食迹和求偶迹及其形成过程;研究了节肢动物生活行为所产生行迹之间的变化,认为节肢动物各行迹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变化具有停息→爬行→行走→游泳和游泳→行走→爬行→停息两向性变化的特点,并认为在运动弯道上形成的过渡行迹可能与造迹生物在转弯处的运动惯性或与水动力造成造迹生物身体的倾斜有关。含丰富节肢动物遗迹的凯里生物群的沉积环境为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的浅海软质基底低能环境。
王约
关键词:遗迹群落凯里组寒武纪
黔东北伊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的宏体藻类被引量:31
2007年
宏体生物广泛地生活于扬子地区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的海洋中,它们为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奠定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和一个新生态链的基础.产自于黔东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的瓮会生物群生活环境应在贫氧的、透光性良好的浅海低能环境,以宏体藻类为主,共描述15属18种(其中包括3个新属、5个新种、2个修定属和4个修定种)和1个未命名藻以及不明藻类固着器,另包含有宏体后生动物,可能的后生动物以及遗迹化石.瓮会生物群不但含有鄂西庙河生物群和皖南蓝田植物群的分子,也有南澳大利亚Ediacara生物群和俄罗斯WhiteSea生物群的分子,而且具有自已的特征而有别于其他伊迪卡拉期的生物群.其宏体藻类形态变化较大,组织器官和功能已出现明显的分化,并与高等植物之间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宏体藻类多为直立固着于海底,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了水体中的含氧量.同时,宏体藻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成为一种新的食物,改变了后生动物的食谱.因此,陡山沱期的宏体植物不仅改善了环境,为依赖一定氧而生活、生长和繁殖的后生动物给予了必要的支持,而且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必要基础,为宏体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食物源.另外,宏体生物群的繁盛不仅提高了有机质的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富有机碳的沉积和保存.
王约王训练黄禹铭
关键词:陡山沱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