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1071) 作品数:21 被引量:327 H指数:10 相关作者: 张晓平 梁爱珍 时秀焕 范如芹 申艳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机械工程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耕作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4 2010年 【目的】研究保护性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为探索有利于东北黑土结构改善的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1年(耕作试验开始前)和2008年(耕作试验实施7年后)吉林省中层黑土为对象,分析探讨了免耕(NT)、秋翻(MP)和垄作(RT)处理0—30cm深度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干团聚体特征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结果】与2001年相比,2008年各处理(RT、MP、NT)>1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在0—5cm表层中均有所增加,且除MP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RT和NT增加幅度分别为2001年的4.78和3.38倍,且显著高于MP。0.25—0.053mm水稳性微团聚体变化趋势则与大团聚体相反。>8mm干团聚体在0—10cm土层的相对数量表现为RT>NT>MP,且均高于2001年背景值,其中0—5cm土层RT显著高于MP及2001年背景值(P<0.05)。0.25—1mm干团聚体RT4mm干团聚体相反的变化趋势。2008年各处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0.25mm团聚体含量(R0.25)均比2001年有所提高,且湿筛法得到的结果远远低于干筛法,说明供试土壤的团聚体中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很小。2008年3种耕作处理的土壤结构体破碎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在各个土层均为MP>NT>RT,且除了MP处理5—20cm略高外,其它均低于2001年背景值。【结论】传统耕作不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增加和土壤结构的稳定,使土壤更易遭受风水侵蚀。保护性耕作,尤其垄作,促进了黑土稳定土壤结构体的形成,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 范如芹 梁爱珍 杨学明 张晓平 申艳 时秀焕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团聚体 土壤结构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农田土壤温湿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8 2011年 2005~2007年以中层黑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免耕和秋翻处理对黑土农田土壤温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对春季播种期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玉米田和大豆田免耕处理分别显著高于秋翻6.2%和6.6%。在玉米抽雄期,玉米田和大豆田2种耕作处理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均没有显著差异,但与秋翻相比,免耕保持了较好的耕层土壤水分。春季播种期耕层免耕处理的土壤温度明显低于秋翻。对玉米出苗期到抽雄期玉米田和大豆田土壤温度动态监测表明:5、10和15 cm免耕处理土壤温度均小于秋翻,并且在5和15 cm处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免耕由于秸秆覆盖抑制水分蒸发,对保持土壤墒情具有重要作用,秸秆腐烂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持续生产能力。 陈学文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时秀焕 范如芹 魏守才关键词:免耕 黑土农田 玉米 大豆 光谱预处理及不同光谱区对黑土有机碳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6 2010年 申艳 张晓平 杨学明 梁爱珍 时秀焕 范如芹关键词:近红外光谱 土壤有机碳 偏最小二乘法 耕作与轮作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2011年 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TN)对土壤肥力、作物产量、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碳、氮循环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索不同耕作和轮作方式对耕层黑土SOC和TN储量的影响,本文以吉林省德惠市进行了8 a的田间定位试验中层黑土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垄作和秋翻三种耕作方式及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两种轮作方式下SOC和TN在各土层的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等质量土壤有机质储量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对0~30 cm SOC和TN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开始前相比,玉米-大豆轮作系统中,秋翻下SOC和TN储量均有所降低;免耕显著增加了0~5 cm SOC及TN含量,但SOC在亚表层亏损,导致其储量并未增加;而垄作处理下SOC及TN含量在0~5、5~10 cm的均显著增加,0~30 cm储量亦分别增加了4.9%和10.7%。玉米连作系统的两种耕作处理(免耕和秋翻)下SOC和TN储量均有所增加,且TN储量增幅均高于玉米-大豆轮作系统,其中免耕下TN储量增幅是玉米-大豆轮作的3.2倍。所有处理下C/N均呈降低趋势,其中垄作0~5 cm C/N由12.05降至11.04,降低幅度分别是免耕和秋翻的3.2和2.8倍。综上可知,对质地黏重排水不良的中层黑土,玉米-大豆轮作系统下免耕并不是促进SOC固定的有效形式,而垄作则促进了黑土SOC和TN的积累,这不仅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改善,而且是使农田黑土由CO2"源"变为"汇"的有效形式之一。与玉米-大豆轮作相比,玉米连作下三种耕作方式都有利于SOC和TN积累。 范如芹 梁爱珍 杨学明 张晓平 时秀焕 贾淑霞 陈学文关键词:免耕 垄作 轮作 土壤碳储量 全氮 耕作方式对黑土耕层孔隙分布和水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1 2012年 为探索耕作方式对黑土孔隙度分布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以2010年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和秋翻两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对黑土孔隙度影响较大。与秋翻相比,免耕减小了土壤总孔隙度,增大了0~5cm和20~30cm10%~16%的>100μm大孔隙,减小了耕层5~20cm的100~30μm次大孔隙,两种处理不同深度的中孔隙和微孔隙数量相近。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免耕0~5cm和20~30cm的持水能力高于秋翻,而5~20cm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实施免耕后,改变了土壤孔隙分布和持水性能,对土壤通气透水和作物根系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陈学文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时秀焕 范如芹 魏守才关键词:黑土 土壤孔隙度 土壤水分特征 免耕对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29 2009年 【目的】探讨免耕措施下黑土总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动态变化,以及免耕对团聚体结合碳和总有机碳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为筛选出免耕对黑土结构和质量影响的评价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5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NT)、秋翻(MP)和垄作(RT)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0~30cm)黑土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5年的NT处理并没有增加耕层有机碳(SOC)平均含量,但显著增加了表层(0~5cm)的SOC含量,增加量为2001年的9.9%。NT试验前后,黑土总有机碳和>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变化趋势一致,总有机碳除在表层(0~5cm)变化显著外,其它土层变化均不明显,但>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各层均有显著变化,说明>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对耕作方式的响应较总有机碳更为敏感。相关分析表明,NT处理下黑土总有机碳与>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黑土>1000μm级团聚体可以用于评价免耕对黑土结构和肥力的短期影响。 梁爱珍 杨学明 张晓平 申艳 时秀焕 范如芹 方华军关键词:免耕 土壤有机碳 水稳性团聚体 黑土 土壤CO_2排放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2010年 由于当今世界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CO2作为一种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较大的温室气体日益受到重视。影响土壤CO2排放的因素很多,本文介绍了土壤呼吸的概念、测量方法,就影响土壤CO2排放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及人类活动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针对未来应加强的土壤CO2排放研究因素方面进行了展望。 时秀焕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范如芹 杨学明关键词: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近红外光谱法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010年 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具有快速、低成本、无损等优点。目前利用NIRS获取土壤信息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在我国利用NIRS对土壤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才刚刚起步。本文简要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模型的建立及评价,详细论述了该技术在预测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方面的应用,并对NIRS在我国土壤有机质定量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时秀焕 范如芹 杨学明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分析 土壤有机质 定标 黑土坡耕地土壤流失形态分析--以一次降雨为例 被引量:16 2008年 以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次降雨条件下整个集水盆地出口处的径流体积及其含沙量,研究侵蚀泥沙的粒径分布特征、碳氮富集度以及可溶性养分的流失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只有在强降雨的情况下才会在集水盆地尺度上发生水土流失现象。20.5 mm降雨条件下(2006年8月1日)径流泥沙含量为1.0~2.5 g/L,泥沙C、N富集系数分别为2.10和3.31。径流液中DOC的浓度介于2.47~3.93 mg/L之间,TN浓度介于1.61~3.28 mg/L之间,径流携带养分量在整个养分流失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流失途径。侵蚀泥沙(未加分散剂)的团聚体组成和原土壤有很大差异,径流泥沙的流失主要是粒径为0.053 mm以下的团聚体,尤其是0.002~0.02 mm的粉粒团聚体为主。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李文凤 杨学明关键词:黑土 含沙量 团聚体 短期免耕对黑土孔隙度的影响 被引量:4 2010年 对短期玉米免耕和秋翻处理对耕层黑土孔隙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作处理对土壤孔隙度影响较大,毛管孔隙和贮存孔隙在整个剖面内免耕均小于秋翻,但秋翻处理下的中小孔隙占有很大比例。两个处理之间的大孔隙数量相差很小,多在3%~8%之间。秋翻总孔隙度表现出表层和底层差异很大,而免耕孔隙分布相对均匀,且上下孔隙连通性较好。 李文凤 范如芹 张晓平 梁爱珍 时秀焕 申艳 杨学明关键词:免耕 黑土 孔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