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1047)

作品数:13 被引量:112H指数:7
相关作者:郭斌任志远张莉高孟绪张小平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惠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GIS
  • 4篇土地利用
  • 4篇覆被变化
  • 3篇生态
  • 3篇生态安全
  • 3篇城市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土地生态
  • 2篇土地生态安全
  • 2篇聚类分析
  • 2篇空间分异
  • 2篇城市土地
  • 2篇城市土地利用
  • 2篇城市土地利用...
  • 1篇地缘
  • 1篇地缘政治
  • 1篇动态测评
  • 1篇遥感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演变

机构

  • 13篇陕西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惠州学院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9篇郭斌
  • 7篇任志远
  • 3篇张莉
  • 2篇张小平
  • 2篇高孟绪
  • 2篇刘传飞
  • 1篇李锐
  • 1篇胡荣明
  • 1篇杨越

传媒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测绘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西北人口
  • 1篇城市规划
  • 1篇清史研究
  • 1篇三门峡职业技...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安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效应测评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利用两期遥感影像,以ArcGIS9.0和ERDAS8.5为平台分析了西安市2000~2007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并对研究区2000~2007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变化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7 a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显著,综合土地动态度为1.9%,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年变化率为3.1%;耕地、未利用地、园地、水体面积有所减少,西安城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0年的259.8×10^6元减少到2007年的233.6×10^6元,共减少了26.2×10^6元;经证实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因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引起的生态响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郭斌任志远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遥感
坡度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为了研究坡度因素对土地利用/覆被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为研究区,采用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及相关辅助数据,应用GIS手段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将长安区地形进行坡度分级,把两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解译结果与坡度分级图进行了空间叠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建筑用地、水域等分布在坡度较小范围,林地、草地的坡度分布范围近似于正态分布。不同年份各土地利用类型在相同坡度所占面积比例基本不变;不同坡度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不尽相同。其它土地类型向耕地和建筑用地的转化主要集中在低坡度范围内,而其它土地类型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在整个坡度范围上大体呈正态分布。因此,坡度因素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重要影响因素,坡度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胡荣明李锐郭斌文雯
关键词:坡度GIS
浅析北宋时期的“河清”现象
2010年
北宋时期,见于史料记载的黄河"河清"现象约21次。从时空分布和发生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了北宋时期的"河清"现象。经过分析,发现北宋时期"河清"现象的发生时段集中于北宋初期和末期;发生季节上,中游集中于冬季,下游集中于夏季和秋季;多发地段集中于龙门口—陕州—同州、澶州—滑州—冀州一带。影响黄河"河清"现象发生的因素非常复杂,而且往往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黄河特殊河段的地质地貌基础、干旱、决口与"河溢"、宋金对峙下的军事屯垦这四项因素极有可能与北宋"河清"现象有一定关联。
刘传飞
关键词:黄河北宋
基于ESDA-GIS的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研究——以陕西为例被引量:13
2010年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权重;运用功效函数法计算了土地集约利用度(LIUI);依据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原理,在GEODA支持下计算了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 Ⅰ指数与LocalMoran Ⅰ指数,分别检验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和局部空间相关性;最后在ARCGIS支持下绘制了陕西省土地集约利用度空间分异图与土地集约利用度LISA图,揭示了LIUI的空间分异。
郭斌任志远高孟绪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层次分析法GIS
过去300年来新疆奇台县水资源利用的变化及其环境响应被引量:5
2012年
针对新疆奇台县水资源短缺及其生态影响的实际问题,运用人地关系的理论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关注事件的过程研究,通过重建研究区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的增长变化,探究一个较长时段内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阶段性特点。研究表明:在过去300年的时间内,奇台县的水资源利用分为三个特征性阶段:开发利用山水河时期(1767-1864);山水河、泉水河全面开发利用时期(1877-1956);开发利用地下水时期(1956-)。水资源利用变化的环境响应表现为:19世纪末平原区北部苇湖消失;20世纪70年代末河流下游断流、坎儿井废弃、平原区沼泽草湖急剧缩小;20世纪90年代泉水河消失,平原水库废弃;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表植被衰败和土地荒漠化。
张莉杨越刘传飞
关键词:环境响应
甘肃省人口素质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人口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并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明延续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文中构建了甘肃省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四个与人口素质密切相关的因子,分别为非农产业因子(NAIF: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Factor)、教育条件因子(ECF:Eudcation Condition Factor)、收入水平因子(ILF:Income level Factors)、医疗条件因子(MCF:Medical Condition Factor);并计算了各因子得分,得到了人口综合评价指数(HREI:Human Resources Evaluation Index);运用系统聚类法将人口综合评价指数与影响因子分为4类;在ARCGIS支持下制作了甘肃人口综合素质评价图,从而揭示了人口素质的空间分异。
张小平郭斌
关键词:聚类分析GIS
RS、GIS支持下的城市生态安全动态研究——以西安为例被引量:19
2009年
利用PSR模型构建了西安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HP法确定权重;采用1988年陆地卫星TM和2000年ETM+影像确定模型中的自然组分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ARCGIS9.0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数据库;对西安的生态安全动态过程进行了尝试性评价,得到了12年来西安地区生态安全的变化状况。研究表明:从1988年到2000年由于西安局部地区采取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而收到良好效果,但是局部地区取得的生态环境保护成绩难掩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下降。
郭斌任志远
关键词:RSGIS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动态测评被引量:17
2010年
根据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利用西安市1988、2000、2007年三期遥感影像,分析西安市1988-2007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利用PSR模型构建了西安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HP法确定权重,采用遥感影像确定模型中的自然组分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生态安全动态进行了尝试性评价;将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了生态安全状态与土地利用格局间的内在联系。
郭斌任志远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生态安全
人力资源综合素质评价及区域分异研究--以陕西省为例被引量:4
2009年
人口的综合素质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人口的规模、素质和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构建了陕西省人力资源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确定了四个与人力资源素质密切相关的因子,分别是收入水平因子(LOIF:The Level Of Income Fac-tor)、医疗条件因子(MCF:Medical Condition Factor)、科教文化因子(SECF: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Cultural Fac-tors)、非农产业因子(NAIF: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Factor);并计算了各市在各因子上的得分,从而得到了人力资源综合评价指数(HREI:Human Resources Evaluation Index);利用SPSS构建了因子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GDP)间的逐步回归模型;运用系统聚类法将人力资源综合评价指数与影响因子分为4类;在ARCGIS支持下制作了陕西人力资源综合素质评价图,从而揭示了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空间差异。
郭斌任志远张小平
关键词:聚类分析GIS
从环境史角度看乾隆年间天山北麓的农业开发被引量:7
2010年
本文在前人研究新疆屯田史、农业开发史和自然环境变迁的基础上,从环境史的角度出发,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集中探讨了乾隆年间天山北麓农业开发活动中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本文主体内容的第一部分概括天山北麓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和大规模农业开发以前天山北麓的游牧文化景观,这是理解乾隆年间人与环境互动的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引用丰富的历史记载,细致而微地呈现了乾隆年间迁移而来的农耕民族如何看待这片土地、农业耕种如何从无到有、由内地带来的农业耕作制度和技术如何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等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最后,复原了乾隆六十年(1795)天山北麓的地理景观,总结指出乾隆年间天山北麓地理景观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出现的农业聚落和绿洲农业景观),迁移而来的屯兵、户民和天山北麓的自然环境共同造就了乾隆末年天山北麓的地理景观特征。
张莉
关键词:环境史农业开发天山北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