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3AA102104)

作品数:71 被引量:462H指数:13
相关作者:江连洲李杨齐宝坤隋晓楠王中江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江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1篇化学工程
  • 6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1篇水酶法
  • 21篇酶法
  • 15篇大豆油
  • 13篇水酶法提取
  • 13篇酶法提取
  • 11篇籽油
  • 9篇磷脂
  • 8篇大豆蛋白
  • 6篇脂肪酸组成
  • 6篇分离蛋白
  • 5篇油脂
  • 5篇曲霉
  • 4篇乳化
  • 4篇提油
  • 4篇响应面
  • 4篇黑曲霉
  • 4篇超声波
  • 4篇大豆
  • 4篇大豆分离
  • 4篇大豆分离蛋白

机构

  • 42篇东北农业大学
  • 15篇国家粮食局科...
  • 10篇江南大学
  • 9篇国家大豆工程...
  • 6篇沈阳工学院
  • 5篇国家粮食和物...
  • 3篇西北大学
  • 2篇河南工业大学
  • 2篇新加坡国立大...
  • 2篇江苏俊启生物...
  • 2篇广州福汇食品...
  • 2篇普洱健源油脂...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宁德师范学院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杭州娃哈哈集...
  • 1篇上海市质量监...

作者

  • 40篇江连洲
  • 34篇李杨
  • 22篇齐宝坤
  • 21篇隋晓楠
  • 14篇王中江
  • 11篇王瑛瑶
  • 9篇王欢
  • 9篇栾霞
  • 7篇冯红霞
  • 7篇马文君
  • 7篇张文斌
  • 7篇王妍
  • 7篇毕爽
  • 7篇杨瑞金
  • 7篇张雅娜
  • 6篇段章群
  • 6篇韩宗元
  • 5篇曹亮
  • 5篇赵伟
  • 5篇华霄

传媒

  • 14篇中国粮油学报
  • 13篇食品科学
  • 10篇食品工业科技
  • 8篇大豆科技
  • 7篇中国油脂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2篇食品工业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粮油食品科技
  • 1篇中国食物与营...
  • 1篇生物技术
  • 1篇食品与机械
  • 1篇广西科学
  • 1篇农机化研究
  • 1篇Chemic...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 1篇食品与生物技...
  • 1篇河南工业大学...
  • 1篇食品安全质量...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2篇2019
  • 3篇2018
  • 14篇2017
  • 8篇2016
  • 11篇2015
  • 14篇2014
  • 5篇2013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压均质对天然和热变性大豆蛋白-磷脂水包油型乳状液功能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4
2017年
为揭示大豆蛋白和大豆卵磷脂在油-水界面层的交互作用及复合微乳体系的稳定机制,探究了温度(20、60℃)和均质压力(0~80 MPa)的协同作用对蛋白质-磷脂复合乳化体系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天然大豆蛋白与磷脂(native soybean isolate-lecithin,NSI-Lec)形成的乳状液,热变性大豆蛋白与磷脂(denatured soybean isolate-lecithin,DSI-Lec)的乳状液功能性质随均质压力的变化更明显。NSI-Lec乳液在均质压力达到80 MPa时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及电位变化不再显著,但DSI-Lec乳液在该条件下功能性质继续提高。当均质压力高于40 MPa时,DSI-Lec乳液的乳层析指数明显下降,说明乳液更加稳定。粒径分布结果表明:NSI-Lec乳液呈双峰粒径分布,DSI-Lec乳液在均质压力高于20 MPa后粒度分布曲线向小粒径方向移动,且当均质压力达到80 MPa时粒径分布呈现单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DSI-Lec乳液随均质压力的提升分布更均匀,乳液连续性较好。
毕爽马文君孙红波隋晓楠王中江齐宝坤江连洲李杨
关键词:大豆蛋白磷脂乳状液功能性质
3种不同加工工艺汉麻仁油营养组分研究
2019年
对水酶法、压榨法以及浸提法制得的汉麻仁油的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角鲨烯以及多酚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汉麻仁油中共分析出10种脂肪酸,其中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56.37% ~56.52%)、亚麻酸(19.03% ~20.32%)以及油酸(12.38% ~ 13.03%);汉麻仁油中甘油三酯含量最高的为LLnLn,占19.86% ~ 20.96%,其次为LLLn(19.39%~19.72%)、PLLn(12.41%~12.87%)和LLL+ OLLn(10.27% ~10.82%);维生素E组成为α-生育酚、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其中γ-生育酚含量最高,为754.21 ~1 043.80 mg/kg;汉麻仁油中角鲨烯含量介于174.32 ~204.54 mg/kg.水酶法制得的汉麻仁油中多酚含量最高(53.86 mg GAE/kg).
李秀娟薛雅琳刘晓辉张东段章群郭咪咪
关键词: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多酚营养组分
高压CO2对水酶法乳状液破乳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研究高压CO2破乳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破乳效果的影响,并采用透射电镜来观察乳状液破乳前后油脂和蛋白的变化情况。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破乳条件:高压CO2压力为13.96 MPa,温度155.64℃,处理时间21.46 s,浓度0.53 g/cm3,破乳率最优值(94.88±0.30)%。并且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破乳前乳状液中大部分油脂被蛋白牢牢包裹,然而破乳后乳状液中包裹油脂的蛋白被破坏,油脂释放并结合在一起。
韩宗元江连洲李杨齐宝坤王中江王胜男
关键词:高压CO2破乳水酶法
水酶法提取大豆油与其他不同种大豆油品质差异研究被引量:24
2014年
通过对大豆油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部分功能性成分的比较,研究不同种大豆油(水酶法提取大豆油、一级大豆油、三级大豆油、压榨大豆油、溶剂浸提大豆油)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水酶法大豆油的外观品质介于一级油与三级油之间;色泽处于二级油与三级油之间,折光率最高,密度处于一级油和三级油之间;水分及挥发物的含量和p-茴香值最高,碘价最低,酸价、过氧化值介于一级油和二级油之间;水酶法大豆油的亚麻酸未检出,其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磷脂含量介于一级大豆油和三级大豆油之间。
李杨张雅娜王欢冯红霞王心刚张妍隋晓楠江连洲
关键词:水酶法大豆油
超声波处理蛋白质-磷脂复合物结构与功能性构效关系解析被引量:11
2016年
大豆分离蛋白(SPI)和大豆卵磷脂(LEC)在中性条件下(p H 7.0)复合后,可自发组成蛋白质-磷脂复合物,但仍有部分未自组装的蛋白质和磷脂存在于溶液中。目前研究中仍实现不了蛋白质-磷脂最大复合程度以及最多结合位点的目标。同时,超声波对复合物性质的影响规律也尚不清晰。因此,该研究采用"超声改性-结构变化-功能表达"的研究理念,以大豆蛋白-磷脂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超声波处理对蛋白质-磷脂复合程度的影响,采用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测定、表面疏水性分析、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浊度测定等重点解析了超声波对蛋白质-磷脂结构变化与功能性质表达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当超声时间较短时(12 min),中功率(300 W)超声波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的影响最大,此时复合物的内源荧光性降低,表面疏水性升高。当超声时间较长时(24 min),低功率(150 W)超声波会明显增加聚合物的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同时粒径由未超声时的16.80μm减小至6.39μm、浊度明显降低且溶液分散均匀、性质稳定。但随着超声功率的进一步增大,蛋白质发生不溶性聚集,导致其与磷脂间的相互作用变弱。
毕爽李杨毛惠婷隋晓楠王中江齐宝坤江连洲
关键词:超声波处理表面疏水性粒度分析
橄榄油和油茶籽油油炸薯条后品质特性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以橄榄油和油茶籽油为研究对象,探讨在(180±5)℃条件下油炸薯条,连续油炸20次后两种油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次数的增加,两种油的酸价和茴香胺值均呈线性增加(p<0.05),在整个油炸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酸价显著低于橄榄油,连续油炸20次两种油酸价均未超过国家标准,油茶籽油茴香胺值显著高于橄榄油,并且油茶籽油的茴香胺值增加更显著;两种油过氧化值(POV)均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呈波动状态;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降低,油酸含量降低不显著,而两种油食物亚麻酸含量(C18∶3)均显著下降;经过油炸后,两种油的红值均呈现增加的趋势。
曹亮黄莉李杨齐宝坤冯红霞江连洲
关键词:橄榄油油茶籽油薯条
MLM型结构脂质的储藏品质变化规律探究被引量:1
2022年
MLM型结构脂质是指甘三酯骨架上排布脂肪酸为中链-长链-中链型的结构脂,作为改性油脂的代表而广受市场关注。以市售菜籽油和以其为原料酯交换而成的MLM结构脂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处理条件在常温下储存,探究其品质变化规律,并在结构脂中加入一定量的抗氧化剂以验证其抗氧化效用。结果表明,结构脂在经历13个月的储藏后各项氧化指标仍能维持正常水平,氧化稳定性指数(OSI)和共轭二烯值(CDV)水平甚至优于原装菜籽油;加入抗氧化剂能够改善结构脂的酸价(AV)、过氧化值(POV)、OSI值和CDV值,提高其氧化稳定性,但对反映二级氧化产物含量的茴香胺值(p-AV)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则无明显作用。本研究的开展有利于把握MLM结构脂的储藏性能,避免油脂酸败对人体造成危害,也能为其实现商品化生产,延长货架期提供一定的参考。
栾霞王苑力魏征郭咪咪杨剀舟
关键词:储藏品质抗氧化剂
酶法改性磷脂对大豆蛋白共建体系乳化稳定性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为探究磷脂酶解物-大豆分离蛋白复合乳化体系稳定性及氧化稳定性的机理,研究了不同酶解时间对乳液乳化性质、贮存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等特性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法对酶解后的磷脂产物组分进行分析,并对乳状液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粒径分布、Zeta电位、乳层析指数、氢过氧化物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磷脂经4 h酶解后主要产物为溶血磷脂,其与大豆蛋白共建乳化体系后,乳化稳定性、贮存稳定性及氧化稳定性均优于对照组,酶解6 h左右酰基转移现象加剧,产生的溶血磷脂会继续被酶解生成甘油磷脂酰胆碱,导致稳定性略有下降;添加一定酶解时间的磷脂酶解产物,会促进乳化体系通过相互作用在水油界面上形成较稳定的界面膜,可以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及氧化稳定性。
李秋慧隋晓楠徐靓王中江张雨霏江连洲李杨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稳定性
长柄扁桃油的烹饪稳定性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为研究长柄扁桃油的烹饪稳定性,本文采用菜籽油作为对比对象,探究长柄扁桃油和菜籽油分别在100℃、130℃、160℃、180℃和210℃温度条件下高温烹饪不同时间后理化特性、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柄扁桃油的烹饪稳定性远高于菜籽油,适合作为一种高品质烹饪食用油。随着烹饪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两种油的酸价和茴香胺值均增加,过氧化值先增加后降低;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增大,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生育酚总量均显著下降;两种油均产生有害物质(反式脂肪酸、苯并芘和极性物质),但长柄扁桃油较菜籽油不易产生反式脂肪酸和极性物质,长柄扁桃油在整个高温烹饪过程中产生苯并芘含量≤10μg/kg,未超出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中对苯并芘的限量,而菜籽油在100℃下烹饪3 min后已超出规定限量。
闫军王瑛瑶申烨华李聪郭咪咪栾霞
关键词:菜籽油烹饪理化特性营养成分有害物质
单宁酶基因在黑曲霉中的同源表达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PCR方法从黑曲霉基因组中扩增单宁酶基因的编码区,构建其黑曲霉表达载体pSZH-tan。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TAN基因导入黑曲霉中,经筛选获得将TNA基因整合到糖化酶基因的同源重组转化子。对转化子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和酶活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76 ku,重组菌株单宁酶表达量为322~581μg·mL^-1,最高发酵酶活为41.12 U·mL^-1。
李杰岳苗苗江连洲韦素真姚杨张会
关键词:单宁酶黑曲霉基因置换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