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1BA510B0102)

作品数:7 被引量:76H指数:6
相关作者:周心澄李世荣李文忠常国梁贺康宁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退耕
  • 6篇退耕还林
  • 2篇云杉
  • 2篇生态
  • 2篇生态功能
  • 2篇生态效益
  • 2篇退耕还林工程
  • 2篇评价指标
  • 2篇青海云杉
  • 2篇综合评价
  • 1篇信息系统
  • 1篇性状
  • 1篇造林
  • 1篇造林树种
  • 1篇蒸发
  • 1篇蒸散
  • 1篇树种
  • 1篇水量
  • 1篇水量平衡
  • 1篇土地生产潜力

机构

  • 7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北京市水土保...

作者

  • 6篇周心澄
  • 4篇李世荣
  • 2篇贺康宁
  • 2篇常国梁
  • 2篇李文忠
  • 1篇王冬梅
  • 1篇罗志东
  • 1篇史长青
  • 1篇曾红娟
  • 1篇史明昌
  • 1篇史常青
  • 1篇汪福学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被引量:16
2006年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黄河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青海大通县为例,对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荒草地、天然灌丛等植被类型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与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等类型的生态效益指数均大于农田生态系统,其综合生态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农地>天然荒草地。这一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李世荣李文忠李福源赵万启周心澄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被引量:16
2006年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黄河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青海大通县为例,对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荒草地、天然灌丛等植被类型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与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等类型的生态效益指数均大于农田生态系统,其综合生态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农地>天然荒草地。这一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李世荣李文忠李福源赵万启周心澄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被引量:8
2004年
退耕还林工程 ,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涉及范围较大 ,形式多样。针对退耕还林项目科学管理和退耕还林的效益评价等内容 ,初步研究了利用遥感影像采集退耕基础数据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开发平台 ,建立县级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 ,以各项指标的综合管理为依据 ,进行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规划 。
汪福学史明昌周心澄罗志东曾红娟
关键词: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的林木耗水特性被引量:10
2005年
为了给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树种选择提供依据 ,2 0 0 2— 2 0 0 3年 ,通过实地观测并应用Penman Monteith方程和定位通量法 ,对青海大通黄土高寒区自 2 0世纪 80年代陆续退耕还林后营造的青海云杉、紫果云杉、华北落叶松、白桦、青杨和沙棘进行了林木耗水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2种方法测算林地蒸散的月平均相对误差是 5 7%。中龄林的青杨沙棘混交林、白桦纯林、青杨灌木混交林和白桦青海云杉沙棘混交林的生长季蒸散总量为 4 88~ 5 38mm ,其中蒸腾量占蒸散总量的 74 %~ 79% ,林地土面蒸发总量占蒸散总量的 10 %~ 12 % ,林地无地表径流产生 ;处于幼龄生长阶段的紫果云杉、青杨、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混交林生长季蒸散总量为 4 5 0~ 5 10mm ,其中蒸腾总量占蒸散总量的 4 5 %~ 6 9% ,林地土面蒸发总量占蒸散总量的 16 %~ 4 4 % ,地表径流量占林地降水量的 1%~ 6 %。大部分林分 6— 8月的蒸腾耗水量占全年的 80 %。
常国梁赵万启贺康宁史长青
关键词:蒸散青杨青海云杉耗水特性白桦退耕还林工程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地土壤理化性状演变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与土壤密不可分,研究土壤的变化对于整个生态修复过程意义重大。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可以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相关科学依据。在标准地内典型地段挖取剖面,并用环刀每隔10cm分层取土样,并测定土壤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在0-20cm土层,淋溶棕褐土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最小持水量随退耕还林年限增长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不规则的"S"型曲线;有机质和碳的变幅以农耕地、退耕18a和32a天然林最大,呈"V"型变化;土壤C/N趋于减小,表明在退耕还林地上土壤氮素供应充足。在0-20cm土层,土壤密度与全氮、碳含量负相关,与黏粒含量正相关,而在20-40cm土层,土壤密度与全氮、碳含量和黏粒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当各种外应力侵蚀土壤时,对土壤的损伤随侵蚀深度加深而加重;由于土壤黏粒与全氮、碳含量正相关,土壤黏粒减少导致土壤的氮素衰减和稳定性降低。
李世荣李永贵段淑怀周心澄
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壤理化性状
青海云杉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林地蒸散和水量平衡研究被引量:15
2006年
2004年5~10月.通过测定青海大通一块退耕地上17年生的青海云杉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树木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月变化动态规律以及树木蒸腾总面积来确定混交林的蒸腾量,根据植物的蒸腾量估算树木在生长季的耗水量,进而推算出林地蒸散和水量平衡。研究表明.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生长季林地总蒸散量为251.80mm,以林木的蒸发散为主,占总蒸散量的80%,占同期降雨量的58%;灌草蒸散占总蒸散的13%;而土壤蒸发仅为25.71mm,占总蒸散的7%。
李世荣周心澄李福源孙永红
关键词:蒸发水量平衡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造林树种生产潜力被引量:11
2004年
通过对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树种的气候生产潜力、现实生产潜力和实际生产力进行研究 ,揭示了该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实际存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理论产量 ,当前技术经济管理水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现行经营管理条件下所获得的实际产量 ;分析了目前林业的现实生产潜力、实际生产潜力分别与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差距 ,预示了该地区林业的发展前景 ;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角度 ,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优选的树种及其原则 ;指出了不同树种在经营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及其解决建议。
王冬梅周心澄贺康宁李世荣史常青常国梁
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地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