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1408004)

作品数:37 被引量:108H指数:6
相关作者:巴彩凤苏玉虹韩喜彬韩雅玲王祖禄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辽宁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1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导管消融
  • 4篇通脉
  • 4篇通脉颗粒
  • 4篇鞘内
  • 4篇注射
  • 4篇消融
  • 4篇小鼠
  • 4篇QTL
  • 4篇META分析
  • 3篇导管
  • 3篇动物
  • 3篇毒性
  • 3篇心动过速
  • 3篇神经毒
  • 3篇神经毒性
  • 3篇室性
  • 3篇室性心动过速
  • 3篇内注射
  • 3篇鞘内注射
  • 3篇细胞

机构

  • 13篇辽宁医学院
  • 8篇中国医科大学
  • 7篇沈阳军区总医...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辽宁中医药大...
  • 3篇辽宁省中医药...
  • 1篇辽宁省中医研...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沈阳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锦州医科大学
  • 1篇挑战(天津)...
  • 1篇辽宁依生生物...

作者

  • 7篇苏玉虹
  • 7篇巴彩凤
  • 6篇韩喜彬
  • 5篇王祖禄
  • 5篇韩雅玲
  • 4篇刘璐
  • 4篇王立辛
  • 4篇赵广翊
  • 4篇袁志发
  • 4篇赵金明
  • 4篇梁明
  • 4篇梁延春
  • 4篇赵会仁
  • 4篇王军
  • 3篇赵柏松
  • 3篇杨桂棠
  • 3篇金志清
  • 3篇丁旭东
  • 2篇张梅英
  • 2篇王洋

传媒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畜牧与兽医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心脏杂志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畜牧兽医
  • 2篇现代畜牧兽医
  • 2篇实验动物与比...
  • 1篇实用中医内科...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饲料研究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15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Wistar大鼠和SD大鼠的遗传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为探究封闭群实验大鼠的遗传质量评价方法,利用下颌骨形态和微卫星检测对辽宁省2个单位的Wistar大鼠和SD大鼠进行了遗传分析。选取大鼠不同染色体上10个多态信息丰富的微卫星位点,用PCR-PAGE进行多态性分析,常规方法测定下颌骨形态学指标。结果显示:2个单位Wistar大鼠和SD大鼠的下颌骨参数分别有2个和1个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10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基因型数、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都较接近,A单位的Wistar大鼠和SD大鼠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B单位。可见,2个品系在2个单位间的遗传距离相近存在微弱的遗传分化。
王立辛苏玉虹韩喜彬巴彩凤
关键词:WISTAR大鼠SD大鼠
两种示踪方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促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比较慢病毒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GFP转基因的BMSCs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中修复时效性及荧光稳定性的差异。方法常规体外培养2种BMSCs,MTT法检测二种细胞生长曲线间的异同;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慢病毒转染GFP组(LV-GFP组)和GFP转基因组(GFP-BMSCs组),造模后LV-GFP组及GFP-BMSCs组于门静脉立即注入相应细胞悬液200μl(数量约1×106个),模型组注入等体积的PBS溶液。于术后1、2、3、4周检测4组大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于术后1~5 d切取实验组肝脏组织检测BMSCs入肝情况;于术后4周切取实验组肝脏组织检测BMSCs的荧光稳定性及其肝角蛋白18(CK18)的表达情况。结果 GFP转基因大鼠的BMSCs在对数期的增殖能力明显强于慢病毒转染GFP的BMSCs(P〈0.05);术后1、2周GFP-BMSCs组AST及ALT水平明显低于LV-GFP组(P〈0.05),术后2、3周GFP-BMSCs组ALB水平明显高于LV-GFP组(P〈0.05);GFP-BMSCs组与LV-GFP组分别于术后3、5 d在肝区内见到GFP标记的BMSCs细胞;GFP-BMSCs及LV-GFP组都可于术后4周在肝区内见到已分化为肝细胞的BMSCs细胞,但GFP-BMSCs组BMSCs的荧光强度明显优于LV-GFP组。结论GFP转基因大鼠的BMSCs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中较慢病毒转染GFP的BMSCs展现出较好的修复时效性及荧光稳定性。
杨青秦书俭包翠芬单伟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慢病毒
昆明小鼠和ICR小鼠的遗传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为探究封闭群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评价方法,利用脏器指数和微卫星检测对辽宁省两单位的昆明小鼠和ICR小鼠进行了遗传分析。选取小鼠不同染色体上10个多态信息丰富的微卫星位点,以PCR-PAGE技术进行多态性分析,常规方法测定脏器指数。结果表明:两单位KM小鼠和ICR小鼠的体重和部分脏器指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1或P>0.05),10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基因型数、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都较接近,A单位的KM小鼠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B单位,B单位的ICR小鼠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A单位,两品系在两单位间的遗传距离相近存在微弱的遗传分化。
王立辛苏玉虹韩喜彬巴彩凤
关键词:小鼠
Bcl-xl/Bcl-2相关死亡启动因子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Bcl-xl/Bcl-2相关死亡启动因子(Bad)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标本74例,12例正常胆管组织取自胆囊结石行胆切除的胆管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ad的表达情况。结果 Bad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为阳性表达,在正常胆管组织中为弱阳性或阴性表达。Bad在胆管癌组织学不同分化程度之间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胆管癌中Bad的表达在不同肿瘤大小、不同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d表达增高在胆管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Bad的表达与肝外胆管癌组织学的分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ad的表达在胆管癌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中无明显作用。
王鹤令陈安杰刘鹏周品一张宇
关键词:BCL-XL胆管癌淋巴结
黄连素改善小鼠结肠腺癌恶病质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通过小鼠结肠腺癌恶病质模型实验探索传统中药提取物黄连素改善恶病质状态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即非荷瘤健康对照组、肿瘤恶病质组、黄连素低剂量干预组、黄连素中剂量干预组、黄连素高剂量干预组,使用小白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皮下注射BALB/c小鼠,构建荷瘤小鼠肿瘤恶病质模型。黄连素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小鼠分别给予黄连素12.5 mg/(kg·d)、25 mg/(kg·d)、50mg/(kg·d)灌胃,连续15天。健康对照组、肿瘤恶病质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观察低、中、高剂量黄连素对恶病质小鼠的体质量、摄食量、饮水量以及血清中三酰甘油、血糖及总蛋白、白蛋白水平的影响,并比较各组肿瘤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以及肝、肾组织形态。观察不同剂量黄连素纠正恶病质的疗效及对肝肾的保护作用。结果与肿瘤恶病质组比较,黄连素干预各组能抑制癌症恶病质小鼠体质量下降,增加小鼠的摄食量、饮水量(均P<0.05);可升高血中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浓度,降低血清中三酰甘油的异常升高(均P<0.05);可降低肿瘤组织中的IL-1、IL-6及TNF-α表达水平(均P<0.05);可改善肝、肾组织形态。结论黄连素能有效改善小鼠结肠腺癌恶病质状态,以黄连素中、高剂量组疗效更佳,其机制可能与其有效降低细胞因子(IL-1、IL-6及TNF-α)表达相关。
佘春燕张学梅马海英
关键词:小鼠
猪肉系水力相关QTL的整合定位与基因关联分析
2012年
【目的】通过构建整合图谱及Meta分析,利用数学模型整合优化猪肉系水力相关数量性状位点(QTL),并比较已知候选基因与"真实"QTL(MQTL)的位置,分析其相关性,为猪肉系数力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00年至今发表的猪肉系水力相关QTL信息,以美国肉畜研究中心(USDA-MARC 2.0)公布的猪遗传连锁图谱为参考图谱,利用BioMercater 2.1软件将已报道的猪肉系水力相关QTL映射到参考图谱,构建新的整合图谱,分析其中存在的QTL簇;对各QTL簇进行Meta分析,将原始QTL整合为"真实"QTL(MQTL);将已知的候选基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基因(EPOR)、锚定蛋白1基因(ANK1)、碳酸酐酶Ⅲ基因(CAⅢ)和氟烷基因(HAL)映射到整合图谱,比较其与MQTL的位置关系,并分析二者的关联性。【结果】共收集到80个猪肉系水力相关QTL,将其进行比对、映射后,成功构建了新的整合图谱,并通过Meta分析定位了12个MQTL,这些MQTL的图距与原始QTL的平均图距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EPOR基因、ANK1基因分别定位在MQTL3、MQTL12的置信区间内,其中ANK1基因映射到整合图谱后与MQTL12的中心位置一致。【结论】整合定位的12个MQTL的图距为3.66~28.98cM,较原始QTL缩短35.82%~78.81%,提高了QTL定位的准确度和有效性。
刘璐苏玉虹王军赵会仁袁志发
关键词:系水力QTLMETA分析
黄芪四君子汤抗蛋鸡热应激作用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试验选用250只59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维生素C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5%的维生素c,中药I、Ⅱ和Ⅲ组分别添加0.5%、1.0%和1.5%的黄芪四君子汤干粉。鸡舍平均温度为31~32℃,相对湿度为75%~80%,试验期6周,研究黄芪四君子汤对热应激蛋鸡生产性能、抗氧化功能、内分泌以及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的采食量和产蛋率显著升高(P〈0.05),料蛋比下降(P〈0.05),破蛋率也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GOT)和肌酸磷酸肌酶(CK)活性显著降低(P〈0.05或P〈0.01),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升高,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丙二醛(MDA)含量下降(P〈0.05或P〈0.01);三碘甲腺原氨酶(T3)和雌二酶(E2)含量升高,甲状腺素(T4)和皮质醇(Cor)含量降低,达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中药组蛋鸡肝热休克蛋白(HSP70)蛋白含量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从试验结果可见,黄芪四君子汤能通过多种途径改善热应激蛋鸡的生产性能,添加效果优于维生素C纽;中药Ⅱ组的添加效果总体上优于中药I组和中药Ⅲ组,说明1.0%的添加量最为适合。
韩喜彬巴彩凤
关键词:黄芪四君子汤热应激蛋鸡
左后分支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消融后心电轴改变与否对左心室形态及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以经胸和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后分支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导管消融术后心电轴改变与否对左心室形态、功能及室壁运动协调性的影响.方法 2003年4月至2007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的连续32例ILVT患者,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30±16)岁.电生理检查明确ILVT诊断后,通过标测ILVT时最早的浦肯野电位(PP)或舒张期电位(DP)处做为消融靶点.根据消融后体表心电图是否出现心电轴改变,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随访过程中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且在13例患者中比较心脏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32例ILVT患者均经导管消融成功.消融术后未发生心电轴改变者21例,心电轴明显改变者11例.术后随访17.3~95.0(35.1±17.5)个月.消融术前和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发生心电轴改变者LVEDD:(44.0±6.5)mm对(41.1±5.9) mm;LVEF:0.65±0.06对0.60±0.05未发生心电轴改变者LVEDD:(45.0±4.5)mm对(41.6±4.0) mm;LVEF:0.67±0.06对0.61±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组织超声检查组共入选13例患者,其中消融术后心电轴未发生和发生改变者分别为7例和6例,消融术前和术后相比较,室壁各阶段收缩期平均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VT消融术后所产生的心电轴明显改变,不影响左心室功能、形态及室壁运动整体协调性.
苗驰王祖禄梁延春梁明王雪韩雅玲
关键词: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心电轴
清血通脉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制定清血通脉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CL法对成品中枸杞子、柴胡、甘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成品中丹参酮ⅡA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Hypersil-C18(4.6mm×20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270nm。结果:薄层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专属性强;丹参酮ⅡA在0.033~0.165m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3%(RSD=1.5%)。结论:HPLC法检测清血通脉颗粒质量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能有效控制清血通脉颗粒质量。
姜鸿王光函尤献民赵金明
关键词:TCLHPLC
利多卡因复合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神经毒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复合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神经毒性的影响。方法雄性 SD 大鼠48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六组:生理盐水组(N 组)、1.065%布比卡因组(B 组)、1.5%罗哌卡因组(R 组)、5%利多卡因组(L 组)、5%利多卡因+1.065%布比卡因组(LB组)和5%利多卡因+1.5%罗哌卡因组(LR 组),每组8只。麻醉后行鞘内置管手术,于术前1 d 测定各组大鼠的甩尾潜伏期(TFL)和机械缩足阈值(MWT)作为基础值,再分别于鞘内注药后1、2、3、4 d 测试各组大鼠的 TFL 和 MWT;分别观察大鼠鞘内注药后10、30 min、1、2、3、4 h 及注药后1、2、3、4 d 各时点的双后腿运动情况,记录下肢运动恢复时间的变化。术后4 d 观察完上述指标后处死灌注,取脊髓及马尾组织染色,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脊髓的病理改变,并对马尾神经进行病理损伤评分。结果鞘内注药后1~4 d LR 组 TFL 明显长于 N、L、B、R、LB 组(P 〈0.05);L、B、R、LB 组与 N 组TF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组大鼠各时点 MW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六组大鼠鞘内注射后运动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R 组病理损伤评分明显高于 N、L、B、R、LB 组。L、B、R、LB 组与 N 组病理损伤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光镜观察:N、B 和 R 组脊髓结构正常。L 和 LB 组见马尾神经纤维局灶水肿。LR 组见马尾神经纤维水肿及脱髓鞘改变,伴尾段脊髓后角白质的水肿。透射电镜:B 和 R 组仅见轻微的有髓神经纤维及无髓神经纤维水肿,L 和 LB 组部分有髓神经纤维出现局灶板层结构疏松,LR 组见轴索肿胀、变型、轴索与髓鞘分离,无髓神经纤维轮廓消失。结论5%利多卡因复合1.5%罗哌卡因鞘内注射后的脊髓神经毒性较其单独注药明显增强,而复合等效浓度的布比卡因后,其脊髓神经毒性变化不明显。
赵广翊丁旭东周静
关键词: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神经毒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