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139)

作品数:18 被引量:336H指数:12
相关作者:郭正堂刘卫国郝青振王周锋尹秋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主题

  • 7篇风尘堆积
  • 5篇黄土
  • 4篇微形态
  • 4篇环境意义
  • 3篇氮同位素
  • 3篇同位素
  • 3篇中新世
  • 3篇黄土高原
  • 2篇氮含量
  • 2篇第四纪
  • 2篇石英
  • 2篇石英颗粒
  • 2篇全岩
  • 2篇小麦
  • 2篇粒度
  • 2篇化石
  • 2篇化石证据
  • 2篇黄土-古土壤...
  • 2篇古环境
  • 2篇古土壤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长安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泰山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篇郭正堂
  • 6篇刘卫国
  • 5篇尹秋珍
  • 5篇郝青振
  • 5篇王周锋
  • 4篇王政
  • 3篇乔彦松
  • 3篇刘进峰
  • 3篇葛俊逸
  • 2篇李丰江
  • 2篇邓西平
  • 2篇孙斌
  • 2篇袁宝印
  • 2篇吴乃琴
  • 1篇刘东生
  • 1篇孙有斌
  • 1篇安芷生
  • 1篇彭淑贞
  • 1篇梁美艳
  • 1篇肖国桥

传媒

  • 9篇第四纪研究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质谱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2篇2011
  • 6篇2008
  • 2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蜗牛化石初步研究被引量:14
2006年
通过对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蜗牛化石的初步调查研究表明,在距今22~6.2Ma期间长达近16Ma的黄土-古土壤沉积发育过程中,无论黄土还是古土壤地层中都保存有较丰富的蜗牛化石种类,目前发现的15种蜗牛化石全部是陆生种类,化石个体保存完整,为原地埋藏的种群,未发现水生的种类,多数为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常见种:类,可划分为冷于和温湿两个生态类群,冷于类主要见于黄土地层中,温湿类主要分布于古土壤地层中.自中新世至第四纪期问,蜗牛化石Metodontia(间齿螺)类和Cathaica(华蜗牛)类的属种具:有明显的演化趋势,新的种类的出现和演化与这一时期大的气候环境的改变在时代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了蜗牛生态种类对全球,区域性环境格局变化的响应.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有着相似的沉积背景.研究结果为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沉积环境、气候演化等提供了生物化石证据.
李丰江吴乃琴Denis-Didier Rousseau
关键词:生物演化沉积环境黄土高原
特征时期黄土高原风化成壤强度的空间特征与气候梯度被引量:26
2006年
文章基于15个剖面,采用土壤学使用的风化成壤强度指数(游离铁FeD/全铁FeT),对黄土高原S0,L1,S1,S4,S5-1层位的风化成壤强度的空间变化进行研究,并与磁化率反映的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冰期(黄土层)和间冰期(古土壤层)的风化成壤强度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减弱的特征,与现代季风气候的基本格局一致。然而,冰期时(以L1为代表)整个黄土高原南北气候梯度很弱,间冰期南北气候梯度远大于冰期,反映了冰期时夏季风环流对黄土高原影响很小,南北气候梯度更多体现了气候带的纬度效应。结果同时表明,间冰期时黄土高原地区风化成壤强度和南北气候梯度不具严格的对应关系。S1和S5-1指示了当时较强的夏季风环流,冬季风的影响相对亦较强,而S0和S4发育时期高原南北风化成壤强度的梯度明显减小,反映了当时黄土高原在夏季风影响的背景下,冬季风的影响亦减弱,导致南北梯度的减小。因此,黄土高原风化成壤强度的空间变化指示了冬、夏季风环流不同的消长关系,对研究高低纬度气候驱动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葛俊逸郭正堂郝青振
关键词:黄土
黄土高原中部7-2Ma期间古植被变化的分子化石证据--以赵家川剖面为例被引量:21
2008年
植物叶蜡正构烷烃组分能够在地质体中长久保存,并记录历史时期植被变化的信息。本研究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董志塬西峰地区赵家川剖面古土壤中正构烷烃组分的分析,讨论7~2Ma期间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的植物叶蜡组分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从7.0Ma至3.4Ma,正构烷烃C31/C27和C31/C29比值处于相对低值的波动范围,范围分别为0.5~1.9和0.6~1.3,表明该时期以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生态格局;在3.4Ma前后,古土壤中保存的古植被叶蜡正构烷烃组分的C31/C27和C31/C29比值有一个明显的增加,分别从0.8变化到2.9,从0.7变化至1.6,即古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的相对比例突然增加;从3.4Ma至2.0Ma,正构烷烃C31/C27和C31/C29比值处于相对高值的波动范围,范围分别为1.7~3.3和1.1~1.6,指示该时期木本植物减少,草本植物增加的生态格局。我们推测这个生态系统的变化可能响应晚新生代3.5Ma左右的中国内陆干旱化,并形成了自此以后黄土高原塬面以草原或森林草原为主的自然生态格局。
刘卫国张普孙有斌黄永松郭正堂安芷生
关键词:红粘土
燃烧过程植物体氮含量和氮同位素组成变化
2008年
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的火事件可导致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以及分布格局的改变,进一步影响区域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示踪火事件所伴生的碳、氮转化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了解植物体燃烧前后植物、植物灰烬和气态挥发部分氮之间以及不同植物类型(C_3和C_4,草本和木本)之间的氮素差异,通过室内模拟燃烧实验研究了植物和燃烧后残余部分的氮同位素组成和氮含量变化,研究表明:不同植物种类之间氮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受植物种类和生长条件的影响,比较C_3和C_4植物不同光合类型之间的氮同位素组成表明,植物体燃烧前后氮同位素变化和植物的光合类型无关。燃烧导致植物90%以上的氮素损失。不同植物氮同位素值在-4.0‰~+5.2‰变化,燃烧导致植物灰烬的氮同位素值偏正0~1.6‰,其同位素分馏主要是由于燃烧过程中植物体中^(14)N较^(15)N优先以气态形式逃逸。因此在利用氮同位素进行的古环境研究、环境模拟过程中,必须考虑火烧对植物氮同位素值的影响。植物、植物灰烬和气态部分氮同位素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种关系启示我们也许可以利用生态系统不同部分的氮同位素组成来研究植物—土壤—大气之间的氮素循环规律。
王周锋刘卫国王政
关键词:植物
不同染色体倍性小麦分蘖期氮同位素组成的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不同染色体倍性小麦分蘖期氮同位素组成(δ15N)的变化。[方法]以不同染色体倍性小麦及不同抗旱性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EA-Delta pluse质谱仪测定并研究了小麦叶片、根系和整株氮含量、δ15N的变化。[结果]随着染色体倍性的增加(2n→6n),小麦整株δ15N呈增加趋势,整株δ15N更能代表小麦生长过程中氮的分馏情况;现代小麦整株δ15N与其收获性状有关,即高产小麦的δ15N较低。[结论]该研究可为选择高氮利用效率小麦提供理论依据。
王周锋刘卫国王政邓西平
关键词:小麦分蘖期氮同位素染色体倍性
风尘堆积全岩和石英粒度变化对风化成壤强度的指示
已有研究表明,黄土中的石英组分在黄土区的气候条件下基本不受风化作用的影响。文章对西峰剖面新近纪风成三趾马红土和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样品进行全岩和石英粒度测试,并计算了不同风化成壤强度样品的全岩-石英粒度中值粒径差值。结...
刘进峰乔彦松郭正堂
关键词:粒度石英颗粒风化作用
风尘堆积常见的同沉积和沉积后改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黄土堆积作为气下沉积,任何一个深度都曾经暴露于地表,因而必然受到相关地表过程的作用。由于这些过程均发生于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征多数具有明确的环境意义;而黄土在沉积后也可能受到各种地质过程的改造,从而对研究中常用的气...
尹秋珍肖国桥郭正堂葛俊逸郝青振袁宝印
关键词:黄土微形态古环境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特征及其对成因的指示意义被引量:71
2006年
对甘肃秦安QA-I中新世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并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及代表性河湖相沉积样品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中新世和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样品具有相似的粒度分布特征,而与河湖相沉积有较大区别.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一样,黄土层粒度较粗,而古土壤层粒度较细,反映了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从长尺度上看,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中值粒径与沉积速率的变化大致同步,与北太平洋深海风尘沉积通量变化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上述结果不仅进一步证实研究序列的风成成因,而且说明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变化与源区的干旱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乔彦松郭正堂郝青振尹秋珍袁宝印刘东生
关键词:粒度特征
西宁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可溶盐、来源及环境意义被引量:21
2006年
文章对西宁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L9以来的黄土和古土壤层进行了土壤化学分析,揭示出剖面中含有大量的可溶盐。古土壤层中的可溶盐含量远高于黄土层,且二者所含可溶盐类型的相对比例存在明显差异。黄土层中Na2CO3和NaHCO3的相对比例较高,表现出更多的碱化特性,而古土壤中含有较多的NaC l和Na2SO4,表现出更多的盐化特性。从剖面所处的地貌-水文条件及土壤微形态特征来看,这些可溶盐主要来自大气降尘。研究揭示,约900ka以来,该区周边地区一直存在较多的干盐湖,是形成粉尘物质的重要源区之一,且间冰期粉尘比冰期粉尘可溶盐含量高得多。这些粉尘中含有较多的、包括对气候有影响的硫酸盐在内的可溶盐类。
孙斌郭正堂尹秋珍郝青振
关键词:黄土盐碱化可溶盐微形态
样品前处理对氮同位素组成测试的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氮同位素组成作为一个有效的示踪氮素循环的指标在生理学、生态学等领域的氮素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对比不同的研究我们发现,其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可能会影响结果之间的有效对比。通过对比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样品氮同位素组成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用105℃杀青然后40℃烘干和直接用40℃烘干,氮同位素组成没有显著差异;氮含量的测定也表明,不同的处理方法没有对氮含量造成显著的差异。因此认为杀青或者不杀青不会对植物样品的氮同位素组成和氮含量测试造成显著的影响。
王周锋刘卫国王政
关键词:氮含量杀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