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300000146)

作品数:13 被引量:84H指数:6
相关作者:彭健陈燕玉何利伟孟素荣曾国良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导管
  • 5篇射频消融
  • 5篇消融
  • 4篇导管射频
  • 4篇消融术
  • 3篇导管射频消融
  • 3篇导管消融
  • 3篇射频
  • 3篇射频消融术
  • 3篇室性
  • 2篇导管射频消融...
  • 2篇心房
  • 2篇心房颤动
  • 2篇心力衰竭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心室
  • 2篇心脏
  • 2篇室性心律
  • 2篇室性心律失常

机构

  • 13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肇庆市第一人...

作者

  • 13篇彭健
  • 6篇何利伟
  • 6篇陈燕玉
  • 5篇孟素荣
  • 3篇彭新辉
  • 3篇张飞飞
  • 3篇曾国良
  • 3篇杨浩
  • 2篇黄兴福
  • 2篇邓晓江
  • 1篇黄铮
  • 1篇罗伶俐
  • 1篇冯新武
  • 1篇谢晋国
  • 1篇赵冬华
  • 1篇刘明
  • 1篇袁秀

传媒

  • 4篇山东医药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心脏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动过速型心肌病射频消融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心动过速型心肌病(TCM)后左室收缩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因心律失常行消融治疗患者共715例,其中33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且术后升高≥15%的心动过速型心肌病患者纳入研究。经消融治疗1周后,早期LVEF改善明显的(与基线相比,术后第1周LVEF升高幅度≥25%)设为改善组,无明显变化的则为未改善组。所有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患者基线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LVEF分别为(55±10.7)mm,(38±4.6)%。早期LVEF明显改善者16例,经过12个月的随访,改善组与未改善组相比,保持较高的LVEF[(69.2±4.2)%vs(58.1±6.9)%,P<0.001]。结论:RFCA被证明是一种较为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房颤相关的TCM节律控制优于室率控制;术后早期LVEF的改变对患者左室功能的恢复具有预测作用。
张飞飞彭新辉杨浩黄福美何利伟赖雯苑彭健
关键词:心肌疾病导管射频消融术左心室收缩功能超声心动图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永久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服用倍他乐克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永久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服用倍他乐克对心功能、房颤负荷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改善效果。方法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择期行永久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55例,分为观察组24例、对照组31例。观察组术后1周服用倍他乐克,从小剂量(23.75 mg)开始,逐渐增加直至最大耐受剂量(95mg),期间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每例患者倍他乐克至少服用1年;对照组未应用任何β受体阻滞剂药物。分别于术后1周、6个月、1年进行起搏器程控、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及血BNP检测,比较两组心室起搏占比、房颤负荷、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QTd及血BNP水平。结果两组起搏器电池、电极阻抗、心房、心室起搏及感知阈值等未见异常。观察组术后1年房颤负荷高于术后1周时,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心率低于术后1周时(P均<0.05);与术后1周时相比,对照组术后1年房颤负荷、LAD、LVEDD增大,QTd及血BNP水平增高,心率加快,LVEF降低(P均<0.05);观察组术后1周心率较对照组快(P<0.05);观察组术后1年房颤负荷、LAD、LVEDD、心率、QTd、血BNP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永久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服用倍他乐克可改善心功能、降低房颤负荷及QTd。
洪承路袁秀谢晋国彭健黄铮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倍他乐克QT间期离散度
Carto3系统引导压力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8例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观察Carto3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后简称Carto3系统)引导压力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效果。方法因AVNRT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58例,观察组28例,在Carto3系统引导下采用压力导管消融术治疗;对照组30例在X线引导下行常规射频消融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消融功率、消融次数、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射线剂量、AVNRT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消融功率为(25.7±6.0)W、放电次数(4.8±1.1)次、手术时间(86.7±11.9)min,对照组分别为(35.7±10.0)W、(7.9±3.2)次、(93.2±11.3)min,观察组消融功率和放电次数均小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整个手术过程零射线,对照组X线曝光时间为(23.1±6.0)min,射线剂量为(5.0±7.9)Gy/cm2,两组相比,P均<0.05。随访3~6个月,两组均无复发。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与常规射频消融术相比,Carto3系统引导下压力导管消融术消融功率更低、消融次数减少、不延长手术时间,治疗AVNRT安全、有效,还可避免X线带来的危害。
刘深荣朱庭延陈燕玉谢亮真黄兴福彭健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X射线
术中不能诱发的左后分支型室速窦律下射频消融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术中不能诱发的左后分支型室速窦律下消融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2012年收治的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1例,年龄(26.7±10.7)岁。发作时记录12导联心电图呈典型左后分支型室速(室速呈右束支阻滞,电轴左偏)。在透视下于左室后间隔部窦律下标测浦肯野电位(PP)及舒张期电位(DP),在标测到DP时垂直及平行于左后分支走行做十字消融,未标测到DP的于中间隔垂直于左后分支走行并沿走后分支走行中后间隔线性消融,消融时大头始终记录到PP电位。消融终点为电轴发生改变或出现左后分支阻滞。【结果】术中22例成功标测到DP ,术后平均随访(27±8)个月,4例复发,无一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窦律下以 PP及DP为指导单次消融成功率为85.2%。【结论】对于术中不能诱发的分支型室速,以PP及DP为指导进行十字消融是安全、有效的,此类患者可在窦律下标测后消融。
何利伟朱庭延彭新辉张飞飞杨浩刘深荣孟素荣彭健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
经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途径置入冠状窦电极的比较
2015年
目的:比较经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途径放置冠状窦电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月-2012年5月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641例患者,分为2组:锁骨下静脉组(321例)穿刺锁骨下静脉放置固定弯十极冠状窦电极;股静脉组(320例)穿刺股静脉放置可调弯十极冠状窦电极。比较两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骨下静脉组中穿刺成功317例(穿刺成功率98.8%),其中3例术后检查出现气胸,1例因误置入6F鞘管到锁骨下动脉停止手术,气胸患者中1例因面积〉30%行闭式引流,另2例未行特殊处理自行吸收,4例患者均未留下后遗症,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该组置入鞘管的320例患者中307例成功放置固定弯冠状窦电极,置入电极成功率为95.9%。13例(4.1%)不成功者改经股静脉途径12例成功置入电极。股静脉组333例(锁骨下静脉组电极置入不成功者也改用股静脉途径,该组实际人数:320+13=333)均穿刺成功,其穿刺成功率为100%,3例未能成功置入冠状静脉电极,置入电极成功率为99.1%。此3例未能置入患者行逆行冠状静脉造影后经股静脉成功置入电极。股静脉组电极置入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99.1%vs.95.9%,P〈0.01)。锁骨下静脉组并发症稍多于股静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穿刺成功率和曝光时间[(77±40)s vs.(75±46)s],无显著差异。股静脉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99.1%vs.94.7%,P〈0.01]。结论:两种途径放置冠状窦电极成功率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股静脉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
曾国良孟素荣何利伟彭健
关键词:股静脉锁骨下静脉
冻干重组人脑钠肽与硝普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合并Ⅰ型呼吸衰竭的比较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比较冻干重组人脑钠肽(lyophilized 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lrhBNP;新活素)与硝普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急性发作合并Ⅰ型呼吸衰竭(呼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在南方医院心内科住院87例(男46例,女41例,年龄32~79岁)CHF急性发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基础上加用硝普钠,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rhBNP。一级终点: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二级终点:有效患者症状缓解时间、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下降速度。比较两组间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对于CHF急性发作合并Ⅰ型呼衰,相对于硝普钠,lrhBNP有效率更高[62.8%(27/43)vs.59.4%(38/44),P〈0.05],其中显效部分尤为突出[25.6%(11/43)vs.11.4%(5/44),P〈0.05],症状缓解更迅速[(5.6±1.5)d vs.(7.0±2.1)d,P〈0.05]。两组血浆BNP浓度下降时间[(4.1±1.6)d vs.(4.7±1.3)d,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11.6%(5/43)vs.5.2.3%(1/44),P=0.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CHF急性发作合并Ⅰ型呼衰,lrhBNP治疗效果优于硝普钠。
曾国良黄兴福何利伟彭健
关键词:心力衰竭硝普钠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血脂水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血脂水平,并研究其与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心房颤动患者148例作为房颤组,另外选取的窦性心律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血脂水平并分析比较其变化。结果房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与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组呈负相关,LDL-C与慢性心房颤动(NPAF)组呈负相关。结论 HDL-C、LDL-C与心房颤动相关,血浆HDL-C、LDL-C水平降低可能是心房颤动的诱发因素之一,并参与其发生、发展过程。
曾国良彭健罗伶俐刘明冯新武
关键词:心房颤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
Brugada综合征SCN5A基因G1712C突变的功能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Brugada综合征SCN5A基因新突变G1712C的电生理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定点诱变法构建携带有基因突变G1712C的p Rc/CMV-h H1的表达载体,lipo3000脂质转染法建立稳定表达p GFP-IRES-hβ1质粒的HEK293细胞系,并用G418进行筛选鉴定。分别做野生型的p Rc/CMV-h H1(h H1)和携带有基因突变G1712C的p Rc/CMV-h H1(mh H1)瞬时转染表达。进行全细胞膜片钳实验记录钠通道电流。实验结果由Patch Master以及IGOR Pro 6.0软件分析。结果 G1712C位于Na+通道蛋白α亚单位的DⅣ区S5与S6之间的P-loop上。在瞬时转染野生型的h H1的细胞系中,指令电位从-60 m V逐渐上升时,钠电流也渐变大,在-20 m V时完全激活;激活电压在-60 m V到-50 m V,反转电位在50 m V左右。在瞬时转染突变型G1712C的细胞系中,没有发现钠电流。结论野生型h H1所表达的钠通道蛋白与正常心肌细胞钠通道电生理特性相似。SCN5A基因G1712C突变导致Nav1.5通道失去功能,可能是该家系Brugada综合征的病因。
陈燕玉刘深荣谢亮真朱庭延陈益臻邓晓江孟素荣彭健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SCN5A基因钠电流
Tp-e间期,Tp-e/QT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及T波峰末间期与QT间期的比值(Tp-e/QT)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4年2月因严重慢性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35%,纽约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且既往从未发生过室速或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接受IC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一级预防的患者68例,对所有的患者随访18~38个月(平均26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高危组及低危组;本研究以SCD或室颤、室速作为终点事件。术前对所有的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24 h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并分析Tpeak-Tend间期及(TpeakTend)/QT。结果随访过程中,因ICD识别持续性室速或室颤而引发恰当放电的患者共11例,由ICD发现非持续性室速而不需治疗的患者共7例,故高危组患者共18例。从未发生室速或室颤者共50例为低危组。高危组患者的(Tp-e)105±15 ms明显高于低危组90±17 ms(P=0.003);(Tpeak-Tend)/QT比值在高危组与低危早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0.27±0.04 vs 0.22±0.05,P=0.002).Tp Te/QT≥0.255预测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2%和65.9%;Tp Te≥103 ms预测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67.9%。结论 Tp-e间期、Tp-e/QT比值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密切,Tpeak-Tend间期及Tp-e/QT比值越大,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的可能性越大。
朱庭延滕树恩陈燕玉刘深荣孟素荣彭健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T波峰-末间期QT间期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零射线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主动脉窦内室性早搏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通过比较在CARTO3指导下零射线与常规在X线指导下对特发性主动脉窦内室性早搏(ASC-PVCs)导管射频消融来评价其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15年10月于南方医院因特发性主动脉窦内室早行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患者52例,其中零射线组23例,即运用Carto3系统重建主动脉窦三维模型后在零射线下行导管消融。另29例在X线下常规标测和消融,为常规消融组。比较两组的靶点标测时间、总放电次数、手术即时成功率、手术总时间、X线曝光时间、随访观察疗效(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零射线组手术即时成功率看似高于常规组,但两组患者即时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3(96%)vs 24/29(83%),P=0.21];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与常规组相比,零射线组靶点标测时间明显缩短(4.3±1.7 vs 7.8±2.6 min,P<0.01),零射线组与常规组手术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6±8.8 vs 77.4±7.2 min,P=0.332)。与零射线组比较,常规组放电次数明显较多(7.9±3.2 vs 4.8±1.1,P<0.01),零射线组整个手术过程完全零射线,而常规组X线曝光时间为23.1±6 min,随访5~20个月,常规组复发4例,零射线组1例复发。结论 CARTO3指导下零射线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主动脉窦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CARTO3指导零射线射频消融相对常规消融方法;其靶点标测时间缩短、总放电次数减少且不延长手术总时间,而且全手术过程为零射线。
朱庭延刘深荣陈燕玉谢亮真何利伟孟素荣彭健
关键词:主动脉窦室性早搏导管消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